第八节 水利
第八节 水利
一、防洪治涝
县内江河泡沼较为发育,常受洪涝威胁,近200年来,先后发生特大和较大洪水20余次,
不足10年即遇一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无护岸措施,江岸难耐冲刷,致使江势南
移,江水泛滥每侵街市,墨尔根城被迫南徙3里。1939年(伪满康德6年),日伪在县内库漠屯
(今联兴乡驻地)始设水文站,对嫩江干流水文变化进行监测,1945年“伪满洲国”崩溃时才
停止工作。1950年,人民政府恢复水文专业机构,并扩大专业队伍,为抗御洪水提供科学依
据。此后,水利部门又开始洪涝普查,查清县属乡镇耕地的洪涝面积达342955亩,占1985年
县营耕地的16.7%,明确了防洪治涝的重点地区。
洪涝治理始于1939年(伪满康德6年),伪县公署在县城北门外江岸兴建木桩柳石护岸,因
工程简陋,只能缓解江水对江岸的冲刷。建国后,兴修水利,防洪治涝才得以发展。自1956
年始修镇郊堤段、1960年始有治涝工程以来,截止到1985年,县属单位共兴建防洪工程50.8
公里,其中堤防49公里、护岸1.8公里,治理涝区7个,可保护城镇1个、村屯24个、人口9.5
2万人、农田12.73万亩。
二、抗旱灌溉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个体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为兴修水利灌溉工程、抗御干旱
夺取丰收创造了条件。1955年10月,四区联兴等8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今联兴乡西南部8村)开
始兴修新兴灌区,为县内第一项水利灌溉工程。1956年,伊拉哈乡兴建兴隆灌区(是年灌溉1
100亩),沐河乡兴建沐河灌区;新兴灌区开始形成灌溉能力,是年灌溉旱田1500亩。1957年
,在国家扶持下,兴修杨树、二十里河、光明、永发、红嫩5个灌区;新兴灌区实际灌溉农田
增至2500亩(其中水田500亩)。1958年,兴修沐河二队、柏根里、科后3个灌区,小型灌区增
至11个。1959年,县城郊区生产队开始装备机电井,用于灌溉菜田,当年灌溉井达到14眼;
县属社队水利灌溉动力设备拥有量为14台390马力。1962年,新兴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增至121
00亩(其中水田4100亩),创出灌区灌溉面积最高水平。1964年,兴修多金灌区。1965年,兴
修赤卫灌区;兴建首批机电提水站4处。1968年,提水站增至41处,是年灌溉农田18000亩,
为设计能力的28.9%,为提水站灌溉面积最大的一年。1970年,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
想指导下,水利灌溉发展较快,民兵灌区开始上马,提水站增至53处,机电灌溉井增至54眼
,县属社队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796亩。1971年,提水站增至55处,达到最高点,按灌溉能力
划分:1000亩以上的17处、500~1000亩的12处、500亩以下的26处,配套电动机79台691.5千
瓦、水泵71台,设计灌溉能力达73210亩;机电井增至74眼;县属社队实际灌溉面积达17300
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3%,为灌溉面积最多的一年。1972年,机电井增至160眼;提水站因田
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成本高效益低,普遍停止使用。1974年,兴修门鲁河灌区。1976年,开
始兴修九江灌区。1977年,机电井达到171眼。1978年,开始兴建青年、保胜两个灌区;县属
社队拥有灌溉用动力机械113台2402马力。1979年,因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成本高效益低,
可利用的机电井减少到102眼(实际利用73眼),县属社队的实际灌溉面积仅达8000亩。全面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农业走向分散经营,承包者对水利设施出现重使用轻保养的
倾向,使本来就未完全配套的水利设施部分废弃;1983年,县属社队拥有排灌用动力机械21
8台3063马力。到1985年,原有的灌区只有多金灌区灌溉700亩、青年灌区灌溉100亩,其他灌
区和提水站均停用或报废;机电井仅存46眼;县属乡村有效灌溉面积降至10800亩,灌溉用动
力机械减少到156台2448马力。
三、蓄水工程
1956年5月,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自建的东风水库开始施工,县内始有蓄水工程。1958年
,在“大跃进”的条件下,头脑发热,盲目“大上”,县属单位新建民兵、青年、保胜、新
化4座水库及20座塘坝同时开工,因普遍未经勘测设计,施工不符合技术要求,有些水库在洪
水中垮坝;许多蓄水工程资金短缺,工期过长,一直未达到设计标准,有的被迫停建而废弃
。此后,国营农场、农副生产基地等外驻单位陆续兴建一批蓄水工程。到1985年,县内蓄水
工程达到55处,按规模分类: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20座,塘坝32座;按权属分类:县属1
5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1座、塘坝3座),外驻单位属40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9座
、塘坝30座)。
东风水库 位于嫩江县东南部,七星泡农场场区东南部。由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修建。
在科洛河左岸支流夏家店后沟东沟上筑坝截流而成,控制面积235平方公里。坝长750米,最
大坝高8.50米,坝顶宽12米,坡比为迎水1∶3、背水1∶2.5;溢洪道为有闸开敞式,堰顶宽
17米,最大溢流深2.08米、流量56.2立方米/秒;副坝长1750米、高3米,设置消力槛消能;
设计标准为50年一遇,最大库容2697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47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337万立
方米,死库容519万立方米;最大灌溉效益为水田1.20万亩、旱田1.79万亩。1956年5月开始
施工,1971年10月竣工。1973年后实际灌溉水田500亩,养鱼水面10500亩,年最高鱼产量81
0吨。
西江水库 位于嫩江县同讷河县交界处,大西江农场与临江公社交界处。由黑龙江省大
西江农场修建。在韭菜沟中游筑坝截流而成,控制面积107平方公里。坝长450米,最大坝高
19米,坝顶宽6米,坡比为迎水1∶3.5、背水1∶3;设开敞式溢洪道,底宽8米;按50年一遇
洪水设计,按500年一遇校核,最大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80万立方米。1974年开始
施工,1979年蓄水,到1985年仍未全部完工。因水库下游无农场耕地,只供调洪和养鱼,年
产鲜鱼60吨。
民兵水库 位于嫩江县长福乡北部、狼洞沟中上游,控制面积104平方公里。坝长1600米
,最大坝高11米,坝顶宽4米,迎水面为干砌石护坡,坡比为迎水1∶3、背水1∶2.5;底孔溢
洪,设溢洪洞2孔,最大泄流量68.6立方米/秒;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总库容14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260万立方米,死库容1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2.58万亩
。1958年由丰收(今海江)公社施工,当年大坝合龙。1959年蓄水,因无溢洪工程,秋汛时垮
坝,冬季恢复施工,增设溢洪道、放水涵,再度合龙,坝长1000米、坝高3.5米,坝顶宽2米
,库容180万立方米。1962年秋汛,因库容小无法安全渡汛,只好毁坝泄洪。1966年由县水利
科勘测设计,恢复施工并合龙蓄水。1969年,列入黑龙江省水利建设项目,翌年起集中施工
,到1978年坝长增至1580米,坝高达10.5米、总库容达1370万立方米。此后,因多年无效益
,省水利厅停止拨款,本县只量力采取一些加固消险措施,到1985年坝长达1600米,坝高11
米,总库容1470万立方米,但尚未达到设计标准,未形成灌溉效益;库区养鱼水面3000亩,
累计投放鱼苗100万尾,已产鲜鱼25吨,植树造林105亩。
青年水库 位于嫩江县长福乡南部,在大墨沟上游筑坝蓄水而成,控制面积18平方公里
。坝长770米,最大坝高8.7米,坝顶宽3.5米;底孔泄洪,设泄洪洞2孔;总库容171万立方米
,兴利库容126.7万立方米,死库容2.91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650亩。1958年,在无设计
的情况下由本地农民破土动工,只清理坝基、完成少量土方后停建。1967年由县水利部门勘
测设计,长福公社恢复施工,1976年竣工并交付使用,翌年灌溉农田300亩。1978年设水库管
理站,1981年撤消管理机构承包给个人经营,1985年转包给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作鱼种基地。
保胜水库 位于嫩江县前进乡中部,在保胜大沟上游筑坝蓄水而成,控制面积20.6平方
公里。坝长550米,最大坝高8.2米,坝顶宽3.5米;底孔泄洪,溢洪洞长40.9米;总库容195
.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18.2万立方米,死库容4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390亩。1958年,
在无设计的情况下由本地农民破土动工,只清理坝基,完成少量土方后停建。1968年前进公
社恢复施工,当年大坝合龙,翌年春蓄水,秋汛时决口垮坝。1973年由县水利部门勘测设计
,前进公社恢复施工,至1975年竣工。1976年设水库管理站,放养鱼苗20万尾,但因工程不
配套,未投入灌溉。1983年,撤消水库管理机构承包给个人,维护管理差,工程损坏严重。
新化水库 位于伊拉哈镇西部,在新化村西大沟上筑坝蓄水而成,控制面积9.87平方公
里。坝长400米,最大坝高4米,坝顶宽4米;设溢洪道1孔,最大库容44万立方米,兴利库容
20.7万立方米,死库容15.3万立方米;设计保护耕地1500亩、养鱼30万尾。1958年,在无设
计的情况下由本地农民施工,当年土坝合龙。1960年秋汛时垮坝。1978年恢复施工,土坝合
龙蓄水,翌年春汛土坝冲出豁口后停建。1983年,由县水利科勘测设计,新化大队恢复施工
,翌年竣工并交付使用。
四、水土保持
嫩江县是黑龙江省14个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因开发时间较长,原始植被遭到破
坏,毁林开荒、陡坡开荒时有发生,对土地重利用轻保护治理,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县
水利科1983年普查,县属单位水土流失面积达1701400亩,其中耕地1144960亩,占县营耕地
的55.8%,在水土流失的耕地中,水蚀1046060亩,水打沟(长50米以上、宽1~2米以上、深1
米)达2162条,占地面积47740亩。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南部伊拉哈、双山、前进、长福、临
江、墨尔根、海江、新胜、联兴9个乡镇坡蚀、沟蚀、风蚀均较严重;中东部科洛、门鲁河2
乡和塔溪乡西部、霍龙门乡西部坡蚀严重,兼有沟蚀、风蚀;北东部白云、麦海、多宝山、
座虎滩、卧都河5个乡镇及塔溪乡东部、霍龙门乡东部坡蚀和沟蚀严重。
水土流失治理始于1962年,农村社队当年营造农田防护林4377亩,用于固土防风。此后
,营造农田防护林时断时续,至1970年共造林12157亩,因措施单一,效果甚微。1971年1月
,嫩江县四级干部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决议》后,改变农
业生产条件成为“学大寨”的重要内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得以增加。在生物措施上,除农
田防护林外,首次营造水土保持林。开始采用工程措施,建设三田(方田、条田、梯田),坡
地顺坡垅改为横坡垅。1978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121267亩,其中:水土保持林25954亩、
农田防护林21313亩、三田20000亩、改变垅向54000亩。1979年,开始进行小流域治理,经过
规划设计,1979~1985年完成了北孟小流域治理,1981~1985年完成了三星小流域治理,19
83~1985年完成了临江小流域治理。此间,小流域治理面积达144700亩;生物措施有农田防
护林带19条27公里长、固沟林21条4367米长、封山育林1165亩、培育水土保持林苗木30亩;
工程措施有改垅23000亩、治沟40条5004米长、挖截流沟1条400米长、新建塘坝谷坊44座。面
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营造农田防护林23540亩、水土保持林10416亩。
五、改水工程
县内地域辽阔、地质地貌复杂,饮用水化学构成差异较大,形成地方病高发区。据1972
年普查,共有174个村屯因水质原因成为大骨节或氟中毒病区,占县属262个村屯的66.4%;病
区人口8.9万人,占社队总人口14.2万人的62.7%。1977年,开始兴建改水井、基本深井、农
村自来水等改水工程。1979年,科洛水塔开始施工,因资金不足,只建成大口井、提水站房
、供水塔、上水管路450米、配电线路1.5公里,供水管线及配套设施未建,尚无法利用。至
1985年,已建成改水井70眼、基本深井13眼、农村自来水21处,解决了80个村屯、5.49万人
的改水防病问题,分别占病区村屯、人口的46%和61.9%。
六、水利管理
专门机构 1939~1945年(伪满康德6~12年),日伪在县内库漠屯设水文站,定员7人,
隶属伪交通部水利司,为最早的水利专业机构。解放后,水利专门机构得到加强并逐步完善
。1950年10月,黑龙江省水文总站在县内设置嫩江、库漠屯2处水文站,嫩江站定编7人,库
漠屯站定编3人。1952年9月,增设科后、石头沟2处水文站。1954年6月,增设石灰窑、嘎拉
河、固固河3处水文站。1956年,县人委开始单独设立水利科,负责全县的水利规划管理。1
958年6月,增设卧都河、霍龙门、门鲁河3处水文站,水文监测机构达到10个,是水文网点最
多的时期。1959年1月,在县城设置嫩江水文中心站,始有水文监测资料的综合转报机构。1
960年裁撤石头沟水文站,1962年1月裁撤嘎拉河、卧都河、固固河水文站,水文站减至6处。
1965年,始设防病改水办公室,配备钻井机3台、职工48人,专事防病改水的规划与施工。1
968年裁撤门鲁河水文站,水文站减至5处。1972年,始设民兵水库管理站,定编10人。1976
年,始设县水利勘测设计队,定编13人;新设水利机械化施工队,配备大型专业机械16台、
职工32人,专事水利施工。1978年,始设堤防管理站,定编2人。1980年3月,始设水利排灌
设备物资公司,定编15人,统一经营水利设备和物资。1981年,裁撤水利机械化施工队。19
82年,嫩江水文中心站改为水文勘测队,定编28人,统一规划管理水文监测工作,基层水文
站同时裁撤。1985年,水文勘测队在县内增设11个雨量站,堤防管理站改为河道管理站,以
县水利局为核心,以勘测设计、水库河道管理、改水施工、设备供应等机构为骨干的水利专
业体系日趋完备。
规划设计 1955年,县人委组织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新兴灌区的勘测、规划和设计,
为县内最早的水利勘测设计成果。此后,县水利部门承担了堤防、护岸、治涝、蓄水、灌溉
、水土保持、小水电、农村自来水等工程的勘测、规划和设计工作,还开展综合性规划,为
兴利避害提供依据。到1985年,先后完成防病改水规划、水利工程规划、小流域水土流失治
理规划、嫩江堤防总体规划等综合性规划;提出堤防护岸工程设计7项、治涝工程设计56项、
蓄水工程设计15项(中型1项、小(Ⅰ)型2项、小(Ⅱ)型9项、塘坝3项)、灌溉工程设计201项(
水库灌区15项、机电提水灌区60项、机电井工程116项、水轮泵站工程5项、土井工程5项)、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设计4项、小水电工程设计5项、农村自来水工程设计22项。
投资管理 人民政府对水利建设十分关心,在国家财政偏紧的情况下,仍统筹安排水利
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支持地方兴修水利,清除水患。1955年国家拨给本县第一笔水利建设
投资,此后,水利建设投资和水利事业经费逐渐增加。1980年前,国家投资和经费均实行预
算管理,而水利建设投资多以实物的形式下拨,实行报帐制,一般不拨付现金。1980年后,
国家水利建设投资由无偿投资改为还本无息周转金,水利事业经费仍实行预算管理。到1985
年,国家累计拨给水利专项投资和经费达1034.48万元,其中:水利建设投资923.83万元,占
89.3%;水利事业经费110.65万元,占10.7%。
工程管理 1955年县内出现水利工程后,建设单位都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制定相适应的
调度运行、设备维护、降低能耗、发挥效益、节约用水等经济技术指标,由水利主管部门和
所在单位定期进行检查或考核。1972年,县水电科举办农民水利机泵手训练班,培训首批农
民技术骨干35人;县属民兵水库始设管理站,为县内第一个工程管理专门机构。1975年,县
水电科在城郊、海江公社分别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员训练班,培训80人,壮大了农民水利管理
队伍。1976年,长福公社青年水库开始在坝端设置铁索拦杆,严禁雨天上坝,加强了工程保
护;前进公社保胜水库开始设置管理站,专事工程管理。1978年,青年水库亦设管理站,强
化工程管理。1980年,县堤防管理站开始实行划分堤段,建立段房、配备护堤员的管理措施
,分段包干,签定合同,把护堤效果与个人收入结合起来,收到较好效果。1981年,民兵水
库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将工程设施、水面、树木等承包到人,明确责、权、利,既保证了
工程的安全,又提高了经营效益,逐步实现以库养库;青年水库裁撤管理站,亦实行承包责
任制。是年,为适应农村改革的新形势,县水利科在前进公社文质大队举办灌溉井群管理训
练班,培训专业人员12人,对在承包后巩固灌溉井群起到一定作用。到1985年,县内的水利
工程均实行承包管理,由于责、权、利有机结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因工程配
套程度低,经营成本高效益低,废弃或停用的较多,有些工程承包后,只使用不养护,工程
损坏严重。
@img 7WK00XD.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