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文物古迹

第五节 文物古迹



一、遗址遗迹
早在新时器时期,嫩江中、上游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形成一批遗址遗迹。经1976年全省
文物考古考察鉴定,县内共认定历史遗迹、遗址12处,另有影响较大的历史遗址1处。
多金原始社会遗迹 位于嫩江中游左岸、临江乡多金村北1公里处,发掘出刮削器,属细
石器文化的昂昂溪类型。
卧都河原始社会遗迹 位于嫩江上游左岸、卧都河入江口南1公里处,发掘出刮削器和陶
片,属细石器文化的昂昂溪类型。
伊拉哈辽金古城遗址 位于伊拉哈镇红嫩村,清代称其为“平原古城”。分为内外2城,
均呈正方形,占地面积367.5亩,朝向近似正南正北;内城实为外城的东南部,内城的东、南
墙分别与外城的东墙南段、南墙东段相重合。外城每墙长495米,周长1980米。内城每墙长3
30米,周长1320米,四角均设角楼,每墙有3个“马面”突出墙外,南墙中部有一瓮门。古城
遗址现已变成农田,内城墙残高1~2米不等,顶宽2~6米不等;外城门址不清,余皆为遗迹
。城中发现春米石臼1个,淳化、祥符、元祐、崇宁铜钱9000余枚,平头式、分叉式、三棱式
铁镞(即箭头)20余件,地面可散见大量陶器碎片。
海江金代村落遗址 位于海江镇西孟村,北距科洛河6公里。遗址长1000米、宽100米,
占地面积150亩,其中遗物集中分布区长200米、宽50米。地面散见布纹灰瓦碎片和青砖碎块
,青砖规格为长30厘米、宽15厘米、厚6厘米。挖地半尺可见30厘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多为砖
瓦碎片及陶片。出土遗物有:铸铁锅1件,口径30厘米,有双耳三足(均已残断);定瓷碎片,
其胎质细腻、瓷釉晶莹,用刻花技法刻制水波纹或萱草纹,均为白瓷盘碗破碎而成;汉代“
五铢”铜钱和宋代“崇宁”铜钱各1枚;小口大肚罐的碎片。遗址东南杨树林内有一圆坑,直
径10米左右,坑中及周围有少量瓦片;坑西5米处有一沟壕,沟壁有火烧痕迹并夹杂瓦片,认
定为瓦窑,圆坑为取土坑。
二十里屯金代古城遗址 位于前进乡繁荣村原四队屯西50米处,与现代村屯相连。古城
呈正方形,占地面积29.4亩,以土墙合围,每墙长140米,周长560米,残高约1米,南、北墙
各有1个10米宽豁口,遗址略高于周围平地。发现铜锅1件、铜碗3件,还有铁箭头、陶片等遗
物。
小石砬子金代古城遗址 位于嫩江左岸、临江乡小石砬子村西100米处。城为土筑,未见
夯层,朝向南北,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5亩;每墙长100米,周长400米,残高1米,基宽8米
,无角楼和“马面”,门址不清,南、北、西墙各有1个豁口。遗址大部被翻动,毁坏严重。

清代墨尔根水师营遗址 位于嫩江左岸、墨尔根乡北大营村北,与村屯相连。康熙二十
三年(1684年)始建。共有营盘遗址4个,形状和面积均相同,每个营盘南北长40丈、东西宽3
5丈,呈长方形,均设南、北二门。各营盘间距300米,成双行平行交错排列。营盘残垣已不
超过2米,顶宽0.6米,垣外有深沟。遗址内可见灰瓦片和瓷片,曾出土直径1~1.5厘米的铅
弹和铁矛头、铁箭头等遗物。
清代兴安城遗址 位于塔溪乡兴安城村西1公里处,南、西、北三面临山,此城座落山间
高地。光绪八年(1882年)始建,12年后废弃。遗址呈不整的长方形,长约115米、宽约110米
,占地面积19亩。废墟略高于周围地面,未见城墙残迹,只有16处房屋遗迹,已成大小不一
的土堆,内有青砖碎块(此砖长25厘米、宽11厘米、厚5厘米)、石头和白灰,地表可见大量青
砖碎块、石头、白灰块,还有青花瓷片和清代铜钱等。
清代武显将军楚公勒兰保墓葬遗址 位于科洛乡科后村北2.5公里处的北山南坡。建于道
光三年(1823年),为勒兰保与夫人德都勒氏合葬墓,现存墓碑完整。碑额,为汉白玉石质,
长宽各62厘米、高23厘米,上雕二龙相蟠,头在下尾在上,中有一个大穿孔,另有六眼,正
面方框边栏内刻有汉、满文各1行,已难识别;背面浮雕二龙戏珠,中孔下方框内刻楷书“本
支百世”四字。龟趺,为青色花岗岩石质,长128厘米、宽64厘米、高36厘米,龟背有一凹槽
,为碑身下榫处。碑身,为汉白玉石质,高120厘米、宽54厘米、厚19厘米,正面边栏内浅雕
云水纹图案,栏内左刻汉文碑文、右刻满文碑文:
背面亦左刻汉文、右刻满文,为立碑人之记。在此碑之西50米处有土穴6处,为墓穴,均已被
掘,毁坏严重。
清代两任察哈尔副都统敖拉氏墓葬遗址 位于大西江农场十八队驻地西1公里处的山坳中
,多金河经此,河水旁支潴留,成一泡沼,人称“将军泡”。墓葬原有青砖砌筑的四方院墙
,构成长28米、宽21米的墓院。正中为主墓砖室,其旁散布小土冢5个,早已被盗掘,墓前只
留有碑座,碑身被移至墓西北150米处多金河边,伏卧在地。碑身为花岗岩石质,正面刻汉文
碑文“驻防黑龙江打牲处正黄旗满洲住嫩河多金屯达虎尔傲拉氏两任察哈尔副都统加二级记
录四次大清道光三年七月十六日立”;背面刻满文。
清代满洲嫩河副总管威义大夫墓葬遗址 位于临江乡多金村西南4公里处,为山谷地势。
墓葬座北朝南,东、西、北三面筑有土墙,内有墓5座,高出地面20~40厘米。主墓靠北居中
,墓前有石供桌、石板和墓碑,石桌为花岗岩制成,上刻“福禄寿”、“福星高照”等汉字
。龟趺长103厘米、高40厘米,头部残断。碑身于1975年被移至临江乡新江村(海里图),已毁
为四段,仅存二段,只可辩认碑主。
清代宣威大夫佐领兴色墓碑遗物 原埋设于临江乡新江村附近,现存于新江村北1公里处
嫩江左岸路旁。碑身为花岗岩制成,长154厘米、宽51厘米、厚22厘米,为同治四年(1865年
)所立;正面刻有汉文“黑龙江防住打牲正黄旗达乎尔佐领即补花翎图散河巴图鲁奉皇清诰封
宣威大夫兴色出征四次在山西通州府等处阵亡”等碑文,左侧刻满文。
清代墨尔根北路站官崔枝蕃墓葬遗址 位于前进乡泰照村南1.5公里处,座北面南,后倚
山丘,俯视旷野。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造墓时栽植红皮云杉2千余株。主墓用青砖砌筑,
上覆黑土,墓前设石桌;墓区筑有1.5米高青砖围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南墙居
中设大门,建有木质牌坊,上悬横匾3块,两侧配有楹联;墙外门西树立七眼透龙石碑一座,
记崔枝蕃创办驿站之业绩;墙外门东建有守墓房二间。主墓西南另有墓院1处,比主墓略小,
已严重毁坏,只存遗迹。主墓正东分布一片墓地,只见小土冢,已无他物。崔氏墓葬规模较
大,远近皆知,通称“崔家坟”。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初,县城中学“红卫兵”以破“
四旧”为名,将此墓彻底破坏,现已成废墟,墓室变成土坑,石碑和匾额已无法找到。
二、文物
建国后,县内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期的刮削器和陶片,汉代“五铢”币,宋代铜钱,辽
金时期的铁镞、铁矛、铁锅、铜锅、铜碗、石臼、砖瓦碎块、瓷片和陶片,清代的铅弹、铁
矛、铁镞、瓷片等,多由文物管理部门统一保管,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从民间征
集的历史文物共25件,其中瓷瓶类19件、条幅类6件。在瓷瓶类文物中,清乾隆年间的粉蝶对
狮滚球耳人物故事百花百鸟大瓶,高90厘米,口径33厘米,为同期最佳品;光绪年间的青花
“三顾茅庐”故事纸筒,高58厘米、口径22厘米,为晚清青花瓷之上品;光绪年间的粉彩子
母狮耳花鸟名兽对瓶,高60厘米、口径19厘米,其构图和色彩为同期的佼佼者;其余文物的
历史价值均不及以上3种。条幅类文物,经省考古队鉴定,均属于无历史价值文物。

@img7WK00Z9.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