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德都,犹如黑天鹅的一只美丽、巨大的翅膀微展在伟大祖国的塞北边陲。县境,山清水
秀,沃野平畴,盛产麦豆,富庶妖娆,是一方充满浓郁北方色彩,充满神奇魅力的黑土地。
德都,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黑河地区南部,地处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东
与逊克县毗邻,南与北安市、克东县交界,西与克山、讷河县相连,北与孙吴、嫩江县接壤
,新兴的旅游、疗养胜地五大连池市镶嵌在县境内西北部。德都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
拔300米。东部为丘陵河谷区,中部为漫岗平原区,西南部为丘陵漫岗区,西北部为五大连池
火山群区。
县域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104公里,总面积9072平方公里。1985年,全县总人口3144
57人,其中县辖人口174919人。有汉、满、回、蒙古、朝鲜等22个民族,其中汉族人为多,
占总人口的98%。县城青山镇,有人口28529人,是德都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边境城
市黑河市300公里。
德都丘陵连绵,河流纵横,夏季绿野如黛,冬季白雪如银。境内山丘属小兴安岭余脉,
岭脊纵贯于县境东部,长约100公里。有海拔300~400米的山峰19座,海拔超过500米的山峰
39座,最高山峰为洛河山,海拔598.8米。有大、小河流40条,县境内河流总长度1210公里,
其中讷谟尔河由东向西横贯德都县中部,流经县境150公里。湖、泡、沟、泉、库(水库)星罗
棋布,共152个。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8亿立方米,人均水量5400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值一倍
多,为发展水利灌溉和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德都县地处中高纬度,属北寒温带大陆
性季风气候。四季气侯变化表现为:春季风大干旱,夏短炎热多雷雨,秋凉霜期早,冬长寒
冷干燥。年平均0.1℃,1月气温最低,平均-24.7℃;7月气温最高,平均21.5℃,平均气温
年较差为44.2℃。极端最低气温-42℃(1970年1月2日),极端最高气温38.2℃(1968年7月22
日)。无霜期年平均120天,日照年平均2643.2小时,年平均≥10℃活动积温2242.1℃。年平
均降水量493.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653.5毫米(1969年),年最少降水量368.0毫米(1976年)。
德都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县内已探知的矿产资源有铁、铜、砂金、黄铁、硫、火山砾、浮
石、玄武岩、珍珠岩、花岗岩、河流沙、粘土、草炭等。金属矿藏均因矿体小、品位低而未
予开采。沙石和草炭每年都有大量开采。德都的碧水青山、膏腴的土地、辽阔的草原、适宜
的气侯,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繁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
玉米、谷子、水稻、马铃薯、甜菜、油菜、亚麻、线麻、白瓜籽、烟叶等。树木类有:红松
、落叶松、红皮云杉、冷杉杨、白桦、黑桦、榆、柳、柞、黄菠萝、水曲柳、山槐、椴、楸
树等。野菜有:蕨菜、金针菜(黄花菜)等。食用菌类有:蘑菇、黑木耳、白木耳、猴头等。
中草药有:人参、党参、黄芪、桔梗、五味子、狼毒、地榆、铃兰、一轮贝母等100多种。珍
贵中药有:鹿茸、牛黄、鹿胎、鹿鞭、熊胆、狗肾、鸡内金等。主要野生动物有:黑熊、马
鹿、梅花鹿、野猪、狍子、狼、狐狸、犴(驼鹿)、猞猁、水貂、貉、水獭等。野禽有:飞龙
、雁、野鸡、野鸭、沙半鸡等。鱼类有:鲫鱼、鲂鱼、鲤鱼、整花、鲇鱼、狗鱼、细鳞鱼(哲
罗)、白鱼、花鲢、白鲢等。
故,德都是黑龙江省木材生产、大豆和蕨菜出口基地县之一,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二
德都的历史同讷谟尔河水一样源远流长,1976年文物普查,境内发现的10处新时器时代
文物遗址证明,4000年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商周时期德都属肃慎族居住地
,后属@d:德都县志imagesHZ64K002ZA.jpg貊地。秦汉时属汉@d:德都县志imagesHZ64
K002ZB.jpg地或乌桓地,三国时属北夫余地。隋唐时属黑水靺鞨部居住地。辽代为东京道室
韦王府辖境,乌延突厥部居住地。金代属上京路、蒲与路辖区,女真完颜部居住地。元代初
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辖区,中叶以后属水达达路蒲与路万户府,为斡赤斤分封地。明代为奴
儿干都司纳木河卫兀的河所辖地。清代为布特哈总管衙门辖区的达斡尔索伦部诸打牲部落杂
居地。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从黑龙江、精奇里江迁来的达斡尔人,被编为布特哈八旗
,德都为正白旗部落居住地。1910年(清宣统二年),德都为讷河直隶厅属地。1915年(民国4
年)~1928年(民国17年),德都为克山县第三区。1929年(民国18年),设立德都设治局,193
3年升为县。1932~1938年,德都归伪黑龙江省管辖。1939年~1945年8月归伪北安省管辖。
1945年8月德都解放,9月又归黑龙江省管辖,同年11月组成德都县民主政府。1956年3月,德
都县改归绥化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8月,德都改为松花江专区管辖。1958年9月德都撤县,
并入北安县,隶属嫩江专员公署。1963年9月德都恢复县制,隶属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政公署
,延续至今。
1915年(民国4年)5月,德都勒屯从讷河县警察第四区划归克山设治局管辖。同年7月成立
德都镇,并划为克山县警察第三区。1929年(民国18年)德都设治后,于1930年10月将辖域划
为4个区,共133个村。1931年6月又划为5个区。1933年(伪满大同2年)12月,日伪当局推行保
甲制,德都县划为5个区,39个甲、396个牌。1938年(伪满康德5年)3月,废止保甲制,实行
街村制,全县划为5个行政村。村下设屯,屯下设牌。1945年8月德都解放后,全县划为5个行
政区,1个分区。1946年3月划为6个区,1947年2月,黑嫩省将北安县所辖的九、十两区划归
德都县,设立龙讷区。1948年6月,区辖的乡全部变为村。1949年5月,县、区、村(街)政府
一律改称人民政府,全县有7个区、1个街、55个行政村、191个自然屯。1955年12月,第一区
改为青山镇。1956年4月,全县划为2个镇、12个乡,同年10月全部撤销区级机构。1958年9月
德都并入北安县,并实行人民公社化,划成4个人民公社。1959年初德都变为青山公社,下设
10个耕作区(不久改为管理区)。1961年4月,又将青山人民公社划成5个公社,同年5月,管理
区一律改为生产大队。1963年德都复县后,设8个人民公社,1964年成立新发人民公社。196
6年9月,将青山公社划分为青山、城郊2个公社。1972年6月成立朝阳人民公社。1975年设五
大连池镇。1979年6月成立兴安、莲花两个人民公社。1980年10月成立讷谟尔人民公社。198
3年5月后,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1983年11月五大连池镇从德都划出,变为市。1985年5月和
平乡变为和平镇。1985年全县有3镇、12乡、119个村、223个自然屯。行政区内载有省属林业
局1个、国营农场9个、劳改劳教农场4个、部队农场14个、企业副食农场4个。
三
德都人民素有抵御外辱,保卫祖国疆土的爱国主义精神,德都大地是一块古老、不屈的
土地。早在1638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空郭尔进屯(今团结乡团结村)就成为抗俄官兵的屯兵
地和出发地。抗俄勇士平日操演军事、养精蓄锐。每当沙俄入侵,他们便跃马横刀,杀向疆
场,同侵略军决一死战,不惜“马革裹尸还”,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
德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德都大地是一块洒满先烈热血的革命老根据地。在
那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德都境内林海苍茫的朝阳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的诞生
地和后方基地。第三路军总指挥部、中共北满省委、省委军政干校第三路军军事教导队、抗
联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都设在朝阳山腹地。抗联将领赵尚志、李兆麟、冯治纲、王明
贵、王钧、冯仲云、赵敬夫都曾率部队在朝阳山区、讷谟尔河两岸同日伪军多次激战过。抗
日联军在德都一带进行过大小战斗几十次,消灭日伪军数百人。其中“龙门镇伏击战”、“
田家船口屯伏击战”、“谷家窑屯突围战”、“奇袭北兴镇”、“花园、凤凰山屯大捷”、
“伐木场伏击战”等战斗都给日伪军以重创。1940年7月19日,日伪军骑兵100多人包围了朝
阳山,抗联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中共北满省委书记张兰生、三支队政委赵敬夫率领留守人
员同三倍于己的敌人展开了殊死激战。当惨烈的战斗过后,敌人扔下了大片的尸体。而张兰
生、赵敬夫、崔玉珠及教导队17名战士也倒在了阵地上,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
宝贵的生命。“忠魂长绕朝阳岭,热血洒遍嫩江畔。”
富有反抗精神,不畏强暴的德都人民也同抗联战士一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932年德都县第三区保卫团保董啜庆林带领团丁50余人哗变,起来反满抗日。1932年11月,
马占山江桥抗战失利后,北撤路经德都时,爱国乡绅王鸿图为马占山的部队筹措了大批粮食
、枪支、款项,并为其买好马200匹,使其恢复了战斗力。1933年王鸿图等10余人遭到日本侵
略者杀害。1934年德都县团结乡团结村农民邓文山,报号“平康德”,组织起100余人的队伍
,高举反满抗日义旗,在德都、讷河、嫩江、克山等地,多次与日伪军交战,打得敌人闻风
丧胆。邓文山全家10余口人皆遭日军杀害,他本人也于1935年为国壮烈捐躯。1939年爱国群
众吕有、程伯山因运送抗联部队过河而惨遭日伪军杀害。1942年2月,托密浅屯群众一次为抗
联部队送粮食3000多斤。1937~1942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德都境内开辟抗日游击区期间,组
织起10余个抗日救国会,发展会员200多人。这些抗日救国会宣传发动广大爱国群众投入抗日
斗争,为抗日联军带路,送信,送粮食、被服、药品,掩护伤病员。其中20多名抗日救国会
员惨遭日伪逮捕、杀害。德都人民深明大义,与抗联部队相濡以沫,为抗日斗争做出了贡献
;德都人民铁骨铮铮,冷眼直面侵略者的屠刀,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怕流血牺牲,
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黑龙江省委派曲常川、边敬、赵青山等干部来德都工作。他们
依靠群众,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做了大量工作。同年12月26日,
德都发生了反革命叛乱事件。延安来的老八路、德都县人民自治军独立营副营长赵青山在这
次事件中光荣牺牲。他留下了“生为德都生,死为德都死”的赤诚遗言。1946年~1948年春
,中共德都县工作委员会领导德都人民开展剿匪斗争和土地革命运动。肃清了敌伪残余,提
高了全县人民的觉悟,稳定了社会秩序。随后,县内掀起了参军支前和大生产运动热潮。19
48年10月,城镇各界人民向人民解放军捐献冬鞋代金1.5亿元(东北流通券),并捐出了一大批
马匹和大车,出动民工千余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前线。1949年2月,上级挑选了20名德
都青年干部随军南下,其中18人到达江西省九江地区工作。几十年来,他们把青春和智慧留
在了江南,把自豪和骄傲献给了故乡。
1945~1948年,全县有2286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1951年3月
,全县有241名优秀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有264位优秀的德都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保卫世界和平而献出了他们年轻的
生命。尽管他们的忠骨埋在了祖国天南地北一些不出名的山野沟旁,尽管他们的热血洒在了
异国他乡一些无人知晓的地方,但他们的忠魂早已回到了故乡母亲的身旁,他们的英名早已
刻在了家乡子子孙孙的心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万古流芳!
德都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在工农业生产和各行各业中
,德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和优秀人物。1949~1985年获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的有
142人。其中从德都萌芽学校成长起来的全国劳动模范梁军,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是
我国妇女中较有影响的优秀人物之一。她曾于1950年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有德都籍的将军、飞行员、巾帼
指挥员。在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有德都籍的专家、教授、学者。在全国各地,有德都
籍地师级以上高级领导干部20余人。从1978~1985年,德都县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体工
队、黑龙江省田径队、黑龙江省体校和自行车男女队输送体育健将级运动员10余人,其中多
人打破国家记录。省自行车女运动员赵亚梅代表国家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并取得优异成
绩,为祖国和故乡人民争了光。
德都人民既有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古朴民风,又有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的新风美德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大量的好人好事涌现出来,层出不穷。有一大批以团员青年
为代表的喜事新办者。有以收养孤寡老人为母亲的小学教师刘相林、刘国珍夫妇为代表的尊
老爱幼者。有以张朋、刘永明、朱义为代表的舍己救人者,而张朋为抢救落水儿童献身时才
年仅12岁。有以同歹徒做搏斗而致残的李国安为代表的见义勇为者。有以李万祥、郑国军为
代表的维护集体利益者。
四
解放前,德都县的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解放后,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过几十年的勤奋努力,使德都经济
发生了沧桑巨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5年县属工农业总产值13
308万元,是1952年的15.7倍。
农业生产,德都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县份,也是黑龙江省主要麦豆生产和商品粮基地
之一。1949年农业总产值1074万元,1985年达到11085万元,是1949年的10.3倍多。县内的粮
食生产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958年~1962年,县内出现了“一平二调”、“共产风”和
生产中的瞎指挥的现象,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作物生产降到了建国后的最低水平
。1961年粮食总产仅2734.9万公斤,亩产55.5公斤,交售粮食1115万公斤,商品率40.7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逐步发展,1983~1985年是粮食生产大发展时期
。1983年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豆作物的
亩产、总产、商品率(除去人口增长因素)都成为历史的最好时期。1985年粮豆总产12761.3万
公斤,亩产149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7254.6万公斤,商品率56.85%。1985年,全县粮豆亩产
比1949年增长87%,平均年递增2.42%;总产增长184.44%,平均年递增5.07%。
1980年全县向日葵、油菜籽、苏籽、亚麻、线麻、甜菜、烟叶、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
积21439亩,比1949年增长1.14倍,占总播种面积的2.16%。1985年经济作物面积47451亩,占
总播种面积的4.88%,比1980年增长了1.21倍。朝阳、兴安、莲花山三个山区乡建有蕨菜、蘑
菇、木耳、猴头等山产品的采集、生产基地。其中蕨菜1976~1985年共出口604.2吨,金额1
12.4万元。1985年全县农村多种经营收入达1882.8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20.99%,比1982年
增长3.61倍。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59年县内首次引进链轨拖拉机2台。1985年全县大中型拖拉
机876台,小型拖拉机1055台,联合收割机162台,机动收割机62台,农用汽车40辆,大中型
机引农具2993台,小型机引农具484台,机动拖拉机344台。建国37年来,国家共向德都县水
利事业投资910.3万元,全县共完成土石方917.12万立方米。修建防洪堤25.85公里,修建排
涝工程20处,治理内涝102400亩。修建自流灌区5处,水库7座、塘坝6座、电力提水灌溉站7
处、打机井97眼。
1949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15165头(匹);生猪年末存栏22180头,当年产量9743头。
1985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25779头;生猪存栏40118头,当年产量21366头;绵羊存栏953
只;家禽存栏298857只。县内合理利用水产资源,陆续扩大人工养殖面积,引用外地优良鱼
种,促进了水产生产的发展。全县水产量从1949年的49吨,增加到1985年的678吨,增长了1
3.7倍。
198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429.19万亩,森林覆盖率31.54%;木材总蓄积量1061.7万立方
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1037.5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97.1%。同年,县属林木总生产量18.
71万立方米,总消耗量11.27立方米,总消耗量占总生长量的60.23%,年林木纯生长量7.44万
立方米,森林资源蓄积量呈上升趋势。
工业生产,解放初期以手工业作坊为主。1949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厂3家,个体工业户
71家。工业总产值25.3万元。1985年县属工业企业100家,工业总产值2223万元,其中轻工业
产值1735万元,重工业产值488万元。工业门类有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建筑业、饮料制造业
、饲料加工业、机械工业、木材加工业、木制家具制造业、制革工业、印刷工业、缝纫业、
修造业等。1984年,县酱油厂生产的一级米醋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县属工业
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皮鞋4.3千双,奶粉311吨,白酒233吨,食用植物油904吨,粮食加工量
12523吨,木制家具4.42千件,红砖2825万块,木材29867立方米。
1985年末,乡镇企业总产值1600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1.9倍,其中工业产值866万元,
比1980年增长了1.2倍;纯利润130万元,比1980年增长2倍。
县内交通便利,国道黑(河)大(连)公路纵贯全境。境内公路成网,主要干线有北安-五
大连池、德都-二龙山、德都-克山、德都-北安、德都-讷河、德都-五大连池、德都-
龙镇、德都-太平乡等县乡公路。1985年,全县通车里程800余公里;年客运周转量32.5万人
/1205.6万公里;年货运周转量21万吨/1200.3万公里。哈尔滨-北安铁路在德都境内里程55
公里,设有龙镇、讷谟尔、二龙山火车站。
1935年建立德都县邮政局和电话局。1978年市话准电子自动交换机投入使用,市话拨号
实现自动化。1985年全县总邮路1549公里,市内电话电路637.7对公里,农村电话电路462杆
程公里(不含乡、镇村的线路)。
1949年全县商业零售网点190个,1985年发展到1229个。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56万
元,比1978年增加70%。其中1985年供销商业的农副产品收购、商品销售额、废品收购三项指
标全部列居黑龙江省县级同行业第一名,大大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建国后的37年间,德都县财政收支一直保持在“大体平衡,略有节余”的水平上,是黑
龙江省财政收支比较稳定的县份之一。1949~1985年,德都县财政收支额增长了156倍。工商
税收额比1950年增长了76倍,从1981年起,工商税收年年超百万元以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变化巨大,解放前,劳动人民的子女大多数没有条件上学,90%的人成为终生文
盲或半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县内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乡村学校大量涌现。1951年全县
有小学94所,在校学生727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5%。1958年县内始办完全中学。1985年全县
有小学385所,在校学生50311人,小学教职员2874人;初中30所,高中9所,在校学生17579
人,教职员1772人;还有农民中等技术学校、卫生职工学校、技工学校、农业高中、职业高
中、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等专业学校各1所。县内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教育战线满
园春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1964年始建县科协,1970年成立县科委。1979年“大豆垄沟深松”
、“依地力氮磷配比施用化学肥料”获两项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0年“尿素深施”
获黑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985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4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
称的3人,中级技术职称的118人。
文化事业异彩纷呈。1954年县评剧团演出的二人转《蓝桥》,在全省民间艺术汇演中获
得了集体奖。1981年县龙江剧团演出的龙江剧《把家虎》、《等科长》、《恭喜发财》3台剧
,分别获得黑龙江省龙江剧观摩演出二等奖、三等奖和二等导演奖。1982年县剧团演出的《
两捆谷草》、单出头《一顿团圆饭》分别获得“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二人传评比赛”二等
奖、三等奖。1985年,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类文化设施完善,形成了县、乡村
文化网络。五大连池火山文化和讷谟尔河传统文化赋予德都人取之不尽的灵感,德都人民用
汗水创造着生活,也创造出独具黑土特色的艺术天地。
卫生事业发展较快。解放前县内仅有为数不多几家诊所,且医术不高,设备简陋。天花
、霍乱、伤寒、麻疹、鼠疫等急性、烈性传染病不断发生流行,死亡率很高,人民健康无从
保障。建国后,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县属医疗单位共有医疗技
术人员363名,农村有卫生技术人员336人,有主要医疗器械60余种。医疗机构遍布城乡,形
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大骨节病、克山病和甲状腺肿大三大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各种疫病和普通病的发病率大为下降,人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
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1983年,全县50131名已婚高龄妇女中有46161人采取了各种节
育措施,节育率为98.54%,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1985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3.8‰
,比1963年的34.4‰下降了30.6‰。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的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活跃,很普遍。女子竞走、滑冰、自行车
是县内的拳头项目。新中国成立后到1985年,德都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大批出类拔粹的体
育人才,一部分人成为省级和国家级运动员,并在重大国际比赛中有所建树。
解放前,县内多数人民生活贫困。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得
到了全面落实,广大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社会商品日益丰富,人民的购买力大大
增强。1984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398元。其中:人均收入500元以上的有5599户,人均收入超
千元的有1809户,万元户111户。1985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443元,是1981年的3.7倍,是195
5年的6.7倍。1985年,一般职工家庭都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多数人家有洗衣
机、电视机、录音机、高档家具、银行存款;少数人家有摩托车、汽车、电话、冰箱等。
新中国成立37年来,德都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使一穷二白的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德都几代人的光荣和骄傲。但是,德都的经济还不
太发达,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一些事业还刚刚起步。所以,我们不仅用自豪的目光去欣赏和
赞美德都的昨天和现在,我们更要以极大的热情和百倍的努力去创造、建设德都的未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31万勤劳
智慧的德都儿女,一定能够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伟大业迹,让德都这只黑天鹅的翘膀羽毛日丰
,与我中华巨龙一起腾飞,去遨游二十一世纪划时代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