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章下序

第五章 成人教育

章下序



  国营农场初创时期,成人教育以举办生产急需的拖拉机手训练班为主,轮训期短,见效快。
每年举办“冬训”是群众性总结提高的培训形式,宝泉岭曾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造了一套“冬
学”经验,主要是政治、技术、文化三兼顾。1958—1963年,各农场均在生产基层单位配备业
余文化教员,专门负责组织职工学习文化,当时叫“扫盲”。据《北安农垦志》记载:建场初
期,农场就开展了职工业余教育;1951年红星农场建立职工政治文化学校,全场职工都参加学
习,推广祁建华识字法;20世纪60年代,许多农场兴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文化大革命”开
始后停办。据《宝泉岭农垦志》记载:女作家丁玲曾在汤原农场养鸡队当过业余文化教员。她
运用老解放区普及群众文化的多种形式施教,效果卓著,“扫盲”率达到80% 以上,她负责的
家属扫盲班成为当时萝北县“扫盲”先进单位。

  1980年以后,成人教育逐渐由短期训练班发展成为定员、定期、定点的专业学校,形成以
党校、干部学院、职工大学、职工中专、电大、函授教育为主要形式,由总局、管理局、农场
三级分工负责的成人教育体系。到1985年,垦区拥有管理干部学院1所、工科职业大学1所、教
育学院1所、广播电视大学1所,各类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8所,农广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7所,
三级党、政干部学校70所。还建立了电大、函授教育网络。垦区的成人教育以成人高校、成人
中专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基地,利用正常教学、广播、电视等手段,采取脱产、函授、
业余、短训等多种形式,对垦区职工进行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扫除文盲教育和各
种应用技术培训。

  为了积极而稳步地发展成人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素质,总局采取统一管理、分级培训的办
法。即总局办好成人高等院校和党校,负责培训场(处)级现职干部、后备干部和各类高等专
业技术人才;管理局办好职工中专和党校(干校),负责培训本单位处、科级干部、生产队正
职、中级技术人才和一般专业管理干部;农场办好职工学校,负责培训场内一般干部和高、中
级技术工人,举办职工短训班、文化补习班等。

  1989年,农场总局做出了《改革和发展职工教育的决定》,端正了职工教育方向,明确了
职工教育的任务,调整了职工教育网点布局,形成1所成人高等教育中心,撤销4所职工中专学
校,确立了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职工教育方针。在有计划地搞好成人学历教育的同时,把重点
转移到岗位培训上来。

  垦区1994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使文盲由1985年的8%降到0.3%以下,大中专文化人
员比例显著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2005年对垦区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是:全垦区共有从业人员571 455人,其中文盲1 33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29%;
初等文化程度有259 556人,占45.42%;中等文化程度237 254人,占41.52%;高等文化程度72 676
人,占12.72%。垦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达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