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分局中心医院
第二节 分局中心医院
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
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建于1958年5 月,医院的前身是驻福建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预备
医院,于1958年4月奉军委命令集体转业到黑龙江垦区。1973 年由汤原县搬迁到宝泉岭至今。
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预防和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现
代化综合性医院。
1958年5 月中旬,医院被合江农垦局正式命名为合江农垦局总医院。医院位于汤原县北大
营,院区面积11 000 平方米,病区面积3 650平方米,编制床位400张,科室有10个。1958年8
月合江农垦总医院分家,在富锦、汤原两地建点,三分之一人员留在汤原,成立合江农垦局直
属医院,设床位150张,科室设置9个。1959年10月,调富锦人员全部返回汤原,成立了合江农
垦局中心医院,编制床位300张,设科室10个,有医务人员121人,其中军医35人。1963年,东
北农垦总局成立,合江农垦局总医院更名为东北农垦总局汤原医院,科室设置为10个,床位设
置100张。1963—1964年国家分配医科大学毕业生7名,中专毕业生7 名。1968年又有15名大学
毕业生,33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医院工作,给医院增加了新的技术人才。1969年组建生产建设
兵团后,医院更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医院,设置床位400张,医务人员按1:0.85配备,
即340 人,实际上缺编,1970 年医务人员有206人,1976年有医务人员175 人。1975年医院搬
迁到宝泉岭,并开始收治病人。1976年,撤销兵团体制,恢复农场,医院更名为宝泉岭农场管
理局职工医院,设床位400张,实际开放300 张。1986—1995年,医院编制床位400张,实际开
设床位300张。医疗、医技科室12个。1990—1993年,投资2 208 810元,购进万元以上设备14
台(套)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有:西门子800mAX光机。1994—1999年,投资13 378 711元,
购进万元以上设备74 台(套)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有:东芝CT、 意大利产的C 型臂。1996
-1999年,实际开设床位260张;2000—2004年,实际开设床位320张,住院部已由两个发展成
为四个住院部。2004年医院有职工51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99人,正高级职称6 名,副高级
职称49名,中级职称171名,初级职称139名,有34名尚未取得任职资格。2004年底,全院共有
医疗、医技科室28个(一所专科分院)。其中,医疗科室由1986年的6 个科室,发展成为16个
科室和一所疼痛专科分院。医技科室由原来的6 个发展成为11个。2000—2004年、投资16 619 513
元,购进97台(套)件。其中百万元以上的有:阿洛卡彩色B超、长青800mAX光机、东芝螺旋CT
等。疼痛科运作非手术疗法治疗各种类型疼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五官科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
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心内开展介入治疗技术,治疗各种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普外科利
用腹腔镜开展微创手术。1986—2004年,医院共有106 个科研课题荣获分局科技进步奖,其中
一等奖24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45项;有156 个新技术、新项目荣获总局医疗新技术推广应
用奖,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89项。在各类杂志刊物上发表和各级学术会上交
流的论文达1 035篇。
2002年3月,以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为核心,与13 个农场职工医院进行了医疗卫生资源重
组和整合,成立了宝泉岭医疗集团,并实施集团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
务。现已形成了以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为核心层,以江滨分院、共青分院、宝泉岭分院、新华
分院和依兰分院为紧密层,其他8所农场职工医院为松散层的医疗集团。医疗集团中心医院于2005
年11月5日正式与鹤岗市东山区蔬园乡卫生院联合办院,组建了宝泉岭医疗集团鹤岗同济医院。
宝泉岭医疗集团在区域卫生发展的做法,被省卫生厅誉为“县场共建,城乡一体,盘活资源,
服务第一”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宝泉岭模式,在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
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
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建于1969年,前身是兵团三师医院,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交汇处。
设有一栋三层综合性质的医用楼,建筑面积20 000平方米,各科室完全集中于医用楼,医院职
工200余人。
1971年正式营业,1973年2月5日正式执业。1976更名为红兴隆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自1974
年至今,医院先后更替了11 届领导班子。1989—1994年, 由张庆鸿副院长负责开展全国协作
项目《十万人群心血管疾病动态研究农村人群监测》,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出了贡献。1993年,
被卫生部首批命名为二级甲等医院,设床位350张,有职工465余人,建筑面积近18 000平方米。
1995 年被评为“爱婴医院”。1997 年更为现名,并在当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2004年,医院
先后接收本科大学生44名,先后派出进修学习人员167 人次,请省内外知名教授讲学24次,使
我院医疗技术与国内先进技术保持同步。1998年,医院固定资产已达26 394 894元。2000年10
月份,竣工了一栋5层宾馆型门诊楼,建筑面积7 019.37 平方米,建成一栋24户综合住宅楼,
建筑面积3 217.96平方米,建立氧气充装站,建筑面积348.15平方米,建立了太平间、药局仓
库、12户综合住宅楼,总计建筑面积达2 653.44平方米,医院规模日益壮大,2001被晋升为省
级文明单位标兵。同年,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十佳单位”称号,2002年被
农垦总局授予“十佳诚信”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2003年11月,建成外科大楼一栋,
建筑面积9 032.52 平方米。2004年8月,医院按国家传染病规范标准设计的建立两层传染科楼
房,建筑面积1 573.42平方米。目前,医院已经具备良好的职工办公环境和舒适的休息环境。
2004年被中国质量万里行黑龙江质量发布中心授予为“服务信誉满意单位”,2002—2004年连
续三年获得总局卫生系统“双评”第一名。2004年被省卫生厅授予2003—2004年度思想政治工
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奖项,并在2004年在我院成功召开垦区科技交流会。2005年,医院成立了急
诊科。2006年5月10日,垦区“纪念5.12 国际护士节暨总结表彰大会”在红兴隆中心医院的俱
乐部隆重举行。6月28日,经省卫生厅审批,将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8 月24日,来自全省102
个医疗单位180人在红兴隆中心医院参加了黑龙江省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
医院现占地面积近40 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9 035万元,编制床位510张,每床建筑面
积73.15平方米,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59.3平方米;医院编制650人,现有职工总数605 人,国
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472人,占职工总数的77.5%;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职以上人员
7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9%。
医院开展的人工晶体植入,肿瘤手术、化疗、介入治疗、放疗,心内射频消融术,冠脉造
影放置支架,全髋置换术,脑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微创技术和显微外科,心血管介入
治疗等项目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2000年,手外科医生杨春泉开展了断臂和断指再植术,拇甲瓣手术,填补了我院此项医疗
技术的空白。麻醉科拥有国内一流的手术净化间,全部采用层流消毒技术,达到国家要求标准。
医院目前设有螺旋CT、 数字减影大C臂X光机、核磁共振、彩色B超、医用直线加速器、铱源后
装机、体部X刀、等离子前列腺电切等高科技医疗设备70多台件,价值4 000多万元。
医院影像学设备齐全。布局独特,综合诊断准确率高。在心脑血管病、骨关节病、烧伤治
疗和出血热病治疗有专科特色。
建三江分局中心医院
建三江分局中心医院前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医院,于1970年组建。从部队医院抽
调22名卫生技术人员兼主要行政领导。其间饶河县东安镇划归二十三团(现八五九农场),东
安镇医院撤销,所有人员调入六师医院。1971年5 月,六师党委决定在师部南二公里的沼泽草
丛中建六师医院大楼,当年十月竣工,总面积7 680平方米,六师医院迁入新址。
1976年,兵团六师改建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六师医院更名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
医院。1979年4月更名为建三江管局中心医院。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医院发展很快,相继购进一些大型设备,主要有500mAX光机、黑白
B超、心电机、脑电机、监护仪和一些基础诊断和治疗设备。同时, 专科水平稳步提高,开展
了心脏除颤起搏、难治性心衰综合治疗,各型特发性心肌病人诊断治疗,肝硬化及各种并发症
的治疗、对于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逐步常规化,胃全切除术、胃癌根治术、肝脾修
补术、脾脏切除术、乳腺癌根除术、结肠癌、直肠癌根治术、胆囊摘除术、胆总管探查术、甲
状腺次全切除术、肝硬化门脉高压断流术、输尿管、膀胱切开取石术、全膀胱切除术、肾脏切
除术、肾上腺瘤手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治疗、子宫切除术,卵巢肿瘤切除术,输卵管吻
合术,输卵管药物粘堵术,药物中期引产术,剖宫产术,子宫癌根治术等医疗项目。
1984年省教育厅、卫生厅联合批文:成立建三江农垦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共12届(1984—
1995)25个班次,3个专业(医疗、护理、放射),毕业生后来成为农场医院及至本院的
技术骨干。
1993年,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2004年,医院按照《建三江分局直附属事业单位改革指
导意见》,以人才立院,科技兴院,诚信办院,特色强院为宗旨,以分局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
革为契机,全方位实施改革整合人力资源,压缩管理机构,精减富余人员,改革后机关科室由
原来的7个科室压缩为“两部一办”。改革后现有员工200人,开放床位230张;在职主任医师5
人,副主任医师31人,中级医护人员93人,初级49人。同时,医院在上级的支持下筹集资金引
进大型医疗设备,累计投入1 000 余万元。现有:美国GE 公司双排螺旋CT、GE730 彩色B超、
GEPS800数字胃肠机、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XHR-350C移动式C形臂、COMPANIONⅢ经颅多普勒、
OLYMPUS/OTV-SC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还与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哈医大一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和“双卫
网”教学系统。近年来引进本科大学生10余名,送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进
修培训50余人(次)。目前开展的肿瘤化疗及介入治疗。腹腔各种肿瘤根治术如:胰头癌胰十
二指肠切除术、膀胱癌膀胱全切可控性盲肠回肠代膀胱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妇科腹腔镜手
术、无痛可视人流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脑出血微创术康复等项目,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006年,中心医院被总局人事局、卫生局授予垦区“十五”期间医疗卫生工作先进集体。
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
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军区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地点在佳木斯)。
当时王震将军为适应十万转业官兵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需要,特向军委申请批准,由省军区
下令于1957年8月整建制转业到密山县裴德镇,共计160多人。1957年12月27日,医院正式开诊
并收治了第一位病人入院。当时仅有内外两科,设床位200张。1958年1月,医院改名为“黑龙
江铁道兵农垦局第一职工医院”。1959年,铁道兵农垦局与虎饶县人民政府合并,同时,铁道
兵第一职工医院与虎饶县人民医院合并。原铁道兵农垦局第一职工医院,易名为牡丹江农垦局
裴德总医院。下设三个门诊部,裴德第一门诊部,虎饶县第二门诊部,密山县第三门诊部。这
时全院总的床位为450张。同年,经铁道兵农垦局批准,在医院建立了“农垦局卫生干部学校”
(农垦卫生中等专业学校前身)。
学校成立一开始就承担起给垦区培养卫生技术人员的任务,1959—1964年学校为垦区培养
了412名卫生技术人员。到1963 年裴德医院已日臻完善,无论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等各方
面在牡丹江以东,密、虎、宝、饶地区都是一所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医院。1963 年6月,医院更
名为“东北农垦总局裴德医院”。1964—1965年期间,成功地开展了二尖瓣狭窄分离术、缩窄
性心包炎剥脱术、胸廓成形术、鼻、唇缺损再造等高难度手术。眼科开展了三例角膜移植术,
两例获得成功。内科系统对克山病、流行性出血热及小儿肺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70年2 月,医院更名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医院”。同年,骨科脑外组完成了医
院首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1974年,刺五加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获得了成功,该项目的研
究成功给完达山制药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976年,医院改名为“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
裴德医院”。同年,省劳模王久章的断臂再植手术获得了成功,与中国第一例类似的手术仅相
差两年,在省内医学界引起了反响。1982年内一科和内二科,分别抢救了两位心脏、呼吸骤停
39分钟和33分钟的患者,获得了成功。1983年底被省卫生厅授予省卫生先进集体。1983年小儿
科又被省妇联授予“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1988年完成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989
年游离肩胛皮瓣移植成功。1990 年获省级文明单位,农场总局文明单位标兵。1992 年8 月医
院在密山市设立门诊部正式开业。同年医院被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为黑龙江省中日友好农民医
院。1993年购买日本产CT一台。同年被黑龙江省卫生厅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1994年神经科完
成医院首例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995年医院医疗综合楼落成,医院正式迁入密山。设
病床260张,科室24个。1995年独立完成颈椎板成形术。1996 年完成膀胱全切后重建可控性低
压回肠代膀胱的研究。1998年完成了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会阴结肠套叠肛门重建术2000年完成
了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2001年完成了前列腺汽化电切术。2004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医疗队
伍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医院内部管理、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二年来共引进大、中专毕
业生36人,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7人,累计购置了菲利浦六层螺旋CT、美国GE彩超、0.35T核磁
共振、X刀等1000余万元的设备。2006年新建的4680平方米的裴德分院及900平方米的传染科。
临床上微创技术已在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广泛开展应用。医院已发展成集医疗、
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北安分局中心医院
北安分局中心医院的前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建于1969年4月。1976年随
着兵团撤销和原省农场局第二职工医院合并,组建北安农场管理局医院,1979年更名为北安农
场管理局中心医院。1997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中心医院。
1969年4月建院时,编制床位500张(实设250张),职工编制500人,开诊时只有职工几十
人,7月从部队、兵团等单位调入大批医务、行政人员,年末有职工192人,医院的医疗设备只
有200max光机等大型设备。1981年医院重新设置科室,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
中医科、五官科、麻醉手术科、药械科、检验病理科、物理诊断科、放射线科等12个科室。
1984年经省教委批准成立农垦北安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停止办学。其间共招医
士专业431人,护理专业139人。
1985年开展了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输卵管通液术,腹膜宫产术、腹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阴式子宫切除术 、阴道前后壁膨出修补术、 脊柱骨折椎板减压突钢板内固定术,膝关节附属
韧带损伤修补术,骨癌根治术、胆囊切除术,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切除、门静脉断流术、外伤脾
切除术、各种肠梗阻手术等多项新项目新技术。
1996年增设器械科。新购入百特550血透机,百特水处理机、脑地图仪。1997年投资150万
元,对门诊楼全面改建装修。1999年购入美国CE—synergyg型螺旋CT、美国产TH—600高频500
mA遥控X射线诊断系统、注射泵、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胎儿监护仪,人工肾机等设备。2001年
血透室开展了血液过滤,血液灌流, 双腔静脉插管; 手术室开展了疼痛治疗,上胸段硬膜外
(T1—T5)用于治疗冠心病扩张型心脏病的心脏保护等项目;五官科开展喉全切术;妇产科开
展了改良式剖宫产、褥式皮肤链合;放射科开展了颈椎四位技术检查。2003年购入C型臂X光机、
超声乳化仪、微波治疗仪等设备。感染科开展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眼科3 月同
五官科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斜视矫正术、泪小管断裂吻合术、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眶内肿物摘除术、球内容去除联合义眼台置入术;介入室开展了介入治疗肺癌、
肝癌、前列腺增生症。妇产科开展了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疾病,利普刀宫颈锥切术、电子阴道
镜检查;耳鼻喉科开展了纤维喉镜下微创手术,外二科开展了骨折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术,骨折
内髓内钉内固定术;内二科开展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梗,尿激酶治疗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
作的抗凝治疗。
2004年9月新建的8 450平方米住院楼竣工使用。医院总建筑面积 23 494平方米。床位260
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人,万元以上的设备135台(件)。1986—2004年有6 项获得省、总局科
技进步成果奖,有16项获北安分局科技进步成果奖。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省级级医院”称号,
1993年被评定为“二级甲等医院”。
九三分局中心医院
医院的前身为九三荣军农场职工医院,1958—1962年间,医院先后更名为九三垦区中心医
院、九三农垦职工医院。1968年10月,医院改称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医院。1976年3月
医院改称为九三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1993年通过评审成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97年后易
名,称为农垦总局九三分局中心医院。
1993年开始医院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对个别科室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1998—2000年
医院深化改革,因科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推进以科室为单位的模拟股份合作制;2001年依托劳
动力市场推行了人事代理制度,全面实施聘约化管理。1979年试制10% 转化糖成功,此科研项
目获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2年曾庆友主持课题“甲氰咪呱防治出血热消化道出血”评为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管
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庆友被评为管局科技拔尖人才。1994年,曾庆友主持课题《异搏定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衰竭临床观察》获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李良正
主持课题《大骨节病与关节滑膜软骨病相关性研究》获管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刘桂华主
持“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衰竭合并急性肺水肿血液透析时机的临床观察”获管局科技进步一
等奖,曾庆友主编《肾综合征出血热》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为九三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
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1998年共有8项管局级科研课题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二等奖2项、三
等奖5 项。2001年曾庆友同志主持的《内皮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学中的意义及临床治疗研
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主持的《博尔泰力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效果观察》、特别是
《博尔泰力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效果观察》在全国第五次出血热会议上大会宣读博得了同
行们的重视和好评。骨科潘伟新主任主持的自制双螺纹加压针、柱角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头
及粗隆骨折,从1999年开始经过四次改型,在临床应用40 多例无并发症发生,2005年12月3日
获国家专利项目。2003年由曾庆友副院长主持的“博尔泰力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研究”获
省新技术推广应用三等奖和分局重大贡献奖。2004年《氧化苦参碱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研
究》获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颈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切断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获总局新
技术推广一等奖。
2004年3月按照分局党委精神组建九三医院集团,11 家农场医院在行政、经营上隶属于九
三医院集团,党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九三医院集团有员工748人,其中中心医院388人,开放
床位580张,(中心医院280张),总资产9 302万元,固定资产7 613万元。2005年集团总收入
为5 725万元。
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
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坐落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健美街9 号,为一所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
医院,它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始建于1972年,1977年由北安市迁
至齐齐哈尔。
医院占地总面积20 1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 300平方米,现有在册职工340人。编制床位
210张,设有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8个,其他辅助科室12 个。1977年4月,省农场总局决定
将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移交嫩江国营农场管理局,设置为正处级管理局中心医院。
同年6月18日141 名职工及部分医疗设备搬迁至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新立街农场路10号。1978年3
月—1979年12月开展了肾切除、股骨头置换、直肠癌手术切除等外科疾病的诊治,内科以常见
病、多发病为主,并重点攻克了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难关。1985年,医院在垦区内率先实行院
长负责制,首任院长张泽田,1988 年其本人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院长”称号。1987年6月,
中心医院门诊部在龙沙区新立街中段正式落成开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
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及中西药局、检验室、X光室等医技配套的综合门诊部。1988年8月与
黑龙江省皮肤病研究所开展技术协作,在繁华的商埠大街设立了性病专科门诊。与北京医科大
学开展技术合作,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开设了治疗骨质增生、风湿病、类风湿病专科门诊。1991
年9月在齐齐哈尔市中心区龙华路创建了第二门诊。1992年在管理局机关2号院设立了机关卫生
所。
1986年,购入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骨科牵引床,手术显微镜,冷光源膀胱镜,200mAX光机,
黑白B型超声诊断仪。1989年引进德国产奥林巴斯纤维支气管镜。1991年5月购入心电多域频谱
诊断仪,9日引进国内首台法国产前列腺射频治疗仪。1993年4 月购入国产大脑地形图仪,6月
引进血液光亮子治疗仪,7月底购入第一台GE-Max640全身CT机。1997年8 月购入日本东芝20AX
光机,电子结肠镜。1998年引进日本产纤维支气管镜,外科腹腔镜,妇科腹腔镜,阴道镜,德
国产西门子彩色B超机。2000年引进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冰冻病理切片机。2003年8月更新
美国GE公司生产的双螺旋全身CT机。
1995年以来先后与天津肿瘤医院、北医大三院、北京安贞医院、哈医大二院、黑龙江省医
院建立合作关系,至今已接待患者4 800 余人次,专家名院效应不但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而且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
到2004年末,全院职工总数增加到340人,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达42 人,中
级技术职称人员达到121 人,93%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获得省级科研成果2项,
总局级科研成果12项,地市(分局)级科研成果53项,发表交流国际专业论文12篇,国家1~2
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43篇,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76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