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国内技术交流、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第三节 国内技术交流、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




  黑龙江垦区与国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从建场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体现在承担
国家农垦建设的技术支援工作上。1951年,宁安农场相继派出30余名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
支援海南岛、吉林、辽宁农垦建场。1959年,总局水利机械大队组织技术人员和机械支援河北,
建设岳城水库。1960年,总局组织包括技术干部在内的整套干部队伍及物资装备,支援内蒙新
建呼伦贝尔盟农垦局,建设黑龙江省黑河农垦。1961 年,总局抽调包括技术人员在内的2 000
余名干部支援广东、广西、云南、新疆等省农垦建设。

  在进行国内技术支援式的技术交流同时,开始了双向的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1954年,九
三科研所与中国农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开始合作研究黑土农艺技术。林土所技术人员在九三科
研所常年蹲点。1964年,林土所在九三专门盖了办公室和化验室。九三所与林土所的技术合作
构成了农垦黑土耕地的耕作技术研究的重大技术支持。随着垦区东部农场的开发建设,在中央
和王震部长的关怀下,一批国内院校的专家教授应邀到垦区讲课、座谈,进行技术交流。1961
—1962年,北京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蔡旭教授、玉米育种专家李竟雄教授、土壤耕作学专家
孙渠教授等专家多次到八一农大、红兴隆科研所和八五○农场,讲授专题技术报告、指导科学
研究、讲解科学种田知识。从这个时间开始,黑龙江农垦最早建立的九三科研所、红兴隆科研
所等科研单位,开始了广泛的国内技术交流、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其中,红兴隆科研所先后
与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新疆建设兵团农科院、江苏镇
江农科所、浙江农科院、东北农学院等二十多家科研单位协作开展育种攻关、品种和病害鉴定。
另外又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 东北农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上海
农机研究所,华南热带作物机械化研究所等十多家单位合作开展粮食干燥技术研究,并以全国
烘干技术网网头,组织全国的技术交流。再是,与北京、吉林、湖北、青海、广东、山东及东
北农学院等十多家单位进行瘦肉型三江白猪,奶牛选育及高产综合技术的联合攻关。

  在农垦科研单位、八一农大开展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农垦各管理局也开展了一些
技术交流。如作为国家“三江开发”重点攻关示范基地的八五○、八五三两农场,自“六五”
至“十五”期间,与20多个单位的200 多名专家、科技人员在农场共同协作科技攻关。八五一
一农场与上海生物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开发出了乳珍和初乳肽等新产品。

  在开展国内的技术交流合作中,又积极开展智力引进。绥化管局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从
上海聘请葛秀工程师来垦区并委任为管局光电材料厂技术厂长,开发出了高纯超细氧化铝粉,
通过省科委鉴定,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牡丹江分局兴凯湖造纸厂聘请全国草类制浆造纸专家、
全国碱法草浆协会副主任范思齐任长期技术顾问,指导攻关,开发完成了国家星火计划《利用
稻草浆生产中高档文化用纸》项目。1999年国家正式批准在垦区建立了博士后研究工作站,先
后有8名博士后入站工作,承担了8项与垦区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高新科技课题,有的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