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六编 人才

编下序



  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垦区是一
个典型的移民区域,是由来自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的40个民族组成的“大家
庭”,是一个门类齐全、人才济济的特殊群体。垦区的人才工作伴随着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做
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可以说,没有卓有成效的人才工作,就没有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就没有北
大荒的今天。

  1947年,北大荒开发建设之初,没有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人才工作是作为政治工作的一
部分来运作的。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主要领导决定并组织实施的,是各项工作的先行和基础,
人才成为开发北大荒的第一要素。一批又一批的垦荒大军开赴北大荒,把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一
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垦区的开发建设,复转军人是先导和生力军。从1947年开始,先后有全军400多个军种、
兵种及军事院校学员8批共14.65万人开赴北大荒,其中一大批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军事院校学员。
如1958年复转的8.15万名官兵中,排以上军官就有6万人;八五○农场复转官兵1.2万人,其中
各院校 2 000人,军事工程技术人员1 400人;友谊农场复转官兵2 321 人,军校学员350人。
现在,垦区仍有复转军人7 万人左右,绝大部分已经离退休。他们当中,红军时期40人,抗战
时期2 000人,解放战争时期1.6万人,建国后 5.4万人,残废军人1 418人。有战斗英雄128人,
特等功臣408人,立大功者 2 929人,立小功者15 465人。

  垦区开发建设伊始,就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使国营农场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
人才队伍随着北大荒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垦区的发
展壮大历程。1947年,刚刚建立通北、宁安农场时,只有专业技术人员25人。后来,通过从全
国各地选派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招聘技术人员、分配大中专毕业生等渠道,使垦区的人
才队伍逐步壮大起来。其中,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各次政治运动中,一大批
“右派”等特殊人才“下放”到垦区,更使垦区人才济济、门类齐全。到“文化大革命”前,
垦区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重点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4.6 万人之多,其中尤以各类农科院
校的毕业生居多。当时,大中型农场的大学生都在50至100 人左右。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
分配来垦区的毕业生增多。1980年为921人,以后每年都在1 500人左右,1990年以后每年平均
2 000人左右。六十年中分配来垦区的毕业生有8万人左右。现在,垦区的专业技术队伍已发展
到1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

  垦区的另一支人才大军就是支边青年和城市知识青年。从1955年到1958年,全国各地先后
有14批共24万支边青年投入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行列。他们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
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从1966年,特别是1968年到1979年“文革”期间,先后有54万知青
从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哈尔滨及省内各地市下乡来到垦区。1978年以后,
大批知青陆续返城,一批被招聘和“投亲靠友”的各类人才补充进来。目前,垦区还有各地知
青1.5万人左右。

  改革开放以前的三十几年时间里,垦区的人才工作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作为组
织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组织工作合并运行。1976年,农场总局成立后,在组织部设人事处,
开展各项人才工作。1992年初,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单独成立人事局,并相继成立了“人才
交流服务中心”、“人事考试中心”,为人才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