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才调配
第一节 人才调配
垦区开发建设初期,人才调配是沿用部队的军事命令手段进行的,地方国营农场则采用行
政手段调配,一直到兵团时期,个人服从组织,没有自主择业权。为了搞好北大荒的开发建设,
党和国家从全国调配了一批久经风霜、经验丰富的经营管理干部。建场伊始,东北行政委员会
主任陈云、李富春在制定国营机械农场的战略决策时,就十分重视从党政机关和人民军队中选
拔、调配一批有文化、 懂生产、能指挥的知识分子, 到国营农场系统担任各级领导工作。东
北区人民政府农林部长魏震五则是这一决策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最早负责国营机械农场组
建工作的农业部农产处处长张克威(后任东北农业部副部长、沈阳农学院院长),是一位学识
和经验都很丰富的管理人才。张克威1920—1931年勤工俭学,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农学
院、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畜产品制造专业。1931年1 月回国任哈尔滨香坊中东铁路农事试验场副
场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6年6月进入延安,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谋、驻冀南代表、129
师民运生产部长、 边区农林专科学校校长等职。 他在负责指导国营农场建设期间,曾以其学
识卓见,结合第一批国营农场建设的实际,编著了《东北农业建设的意见》和《正确地掌握与
运用农业科学技术》两书,为各级公营机械农场制定了管理计划,也为广大农垦科技人员指明
了具体任务和前进道路。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局)第一任处长顾绍雄,早年毕业于东北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延安从事边区建设工作, 他在主持机械农场管理处工作期间, 不仅亲自率
队筹建鹤山农场和八一五农场,而且主持召开场长会议、经营会议和技术会议,从各方面总结
经验教训。他主编的《一年来的东北机械农场》一书,系统地探索了机械农场经营管理和技术
管理的方针和方法。上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接收苏联援助建立的友谊农场,国务院下令调任
原吉林省农业厅厅长王正林为友谊农场副场长兼总农艺师(后任合江农垦局副局长、东北农垦
总局局长、省国营农场总局副局长),他与苏联专家相处,虚心学习外国专家的长处,结合中
国国情和农场实际情况加以贯彻实施,并团结全场科技人员从事实践和研究,使友谊农场建场
经验成为国营农场建设的典范。王正林在担任东北农垦总局局长期间,总结推广了以“郝焕文
工作法”为代表的一套机械化标准作业法,在机械化综合灭草、机械分段收割等方面创出新路,
使机械化作业跃上新台阶, 粮食产量、 商品粮和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当时,中共中
央组织部和农业部从各省选调21名地县级干部,充任农场各级领导。友谊农场的生产队长大多
数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县级干部,如后来任农场总局副局长的朱文熹、冯天益等,都是当时的
生产队长。1947年松江省人民政府指派农业科长刘岑等创建了松江省第一农场(宁安农场)。
刘岑1940年 毕业于华北农业专科学校,后又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1944年5月就任华北事业
总会增产局北平采种圃技佐、技士,不久投身革命,来到东北解放区工作。他举办了第一期拖
拉机手培训班后又到桦南、友谊农场担任领导。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出任农垦科学院第一任
院长。1949年3 月,农产处秘书田丰年(华北人大毕业)率领东北大学农学院青年讲师栾宝琛
及一批技术人员和近百名学开拖拉机的南满青年学生奔赴北满,创建了国营鹤山机械农场。同
年秋天由机械农场管理处业务股长李晓南(东北农学院毕业)和孙宜(农业技术干部、“北满
选荒队”队长)率领“北满选荒队”队员王明尧、马垦、姜丽泽等第一批志愿来北大荒的农科
大学生,创建了八一五机械农场。
经营管理干部中,还有一批勇于实践、自学成才的领导人。解放一团团长刘世英率部筹建
宝泉岭农场,他刻苦自学了许多学科的经营管理知识,带领参谋人员踏遍了宝泉岭地区的山山
水水,对场区进行了细致的勘测规划。今日宝泉岭小城镇建设的方略,基本上遵循了当年的规
划草图,他被老农垦尊称为“土专家”。解放三团团长向俊选,率部组建孟家岗农场,继又调
任九三农场场长。他系统总结了建场的丰富经验,实行了 “四定” 生产责任制,并最早实行
“十日作业计划”、“地号作业设计”和比较完整的“经济核算办法”。这些经验连续在《人
民日报》上报道。农场总局局长赵清景,1965年10月由部队转业进入农垦战线,他认真总结实
践经验,大胆改革开放,在耕作改制、化学药剂除草、良种引进、现代化农场试点以及产业结
构调整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垦区人事制度逐步实行人才调配由行政调配为主向市场调配为
主的转变。各级组织逐步下放人事调配权,放开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一是总局机关从1992年起,实行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用人办法,废止了传统的调配制度。
二是农场机构改革有了新突破,仅红兴隆,建三江、九三等三个管理局改革后农场机关减员2 440
人。三是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基本确立,实行评聘分开的单位达852个、人员31 180名,
经过评议审定低聘1 140人,落聘2 073人。用人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许多岗位开始采用公
开招聘、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手段选人用人,部分农场还通过人才交易会的形式交流吸
收人才。按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要求,从1992年起,逐步下放了部分初、中级职称评审权
和总局直附属单位科级干部任命权,使总局人事部门工作量减少一半以以上。
1997至1998年,垦区积极稳妥地实施了总局、分局两级机关机构改革。总局机关在实行职
能转变基础上,各处室普遍采用“层层聘任、竞争上岗”的办法,机关职能转变48项,机构减
少24%,人员精减32%, 并且开始全面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局改为分局,机构减少70%,
人员精简52%。2000年6月,进行了新一轮机关机构改革,对处以下干部普遍实行了竞争上岗、
岗位轮换和人员分流。经过半年的精心实施,机构改革胜利结束,使总局机关更加精干高效。
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快构建垦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适应垦区向企业集
团方向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自1996年起,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先后出台了《农垦事业单位改
革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深化农垦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两个指导性文件,使垦区事业单位改
革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到1999年,已经有785 个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覆盖
面达80%,通过“三定”、“三个过渡”、事企剥离、结构调整等措施,事业单位减少了24%,
人员精简27.1%。 改革的内容涵盖了机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投资体制、产权
制度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资本参与分配的单位达到154
个,技术参与分配的单位达22 个,并有46%的单位突破了现行工资制度,以资产经营为核心的
产权制度改革也普遍开始推行,从而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1999年,全局事业
单位创收达2.1亿元,比改革前增收55.3%,经费自给率达42%,年人均收入达到8 000元,压缩
事业经费2 479万元。垦区事业单位新的管理体制框架和用人制度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