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复转军人的接收与安置

第二节 复转军人的接收与安置




  复转军人是北大荒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复转军人的到来,使北大荒变成
了北大仓。从1947年创建第一批机械农场起,先后来垦区的复转军人共8批,累计14.65万人。
这些复员转业军人中,有的参军前就是大学生,有的在各类军校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
但较多的是复员转业军人中的推土机手、坦克兵和汽车司机,他们直接编入农机队伍,成为农
业机械化事业的骨干力量。在8 批转业军人中,农建二师、铁道兵和1958年转业军人中的专业
人才较多。

  1954年7月,铁道兵850部队官兵来到虎林县建设八五○农场,1955年当年开荒9.3万亩。
先遣组成员扬淑云是1948年四川大学农学院毕业生,1950年,她与爱人(川大同学)一起参军,
在铁道兵五师任文化教员,后从事农艺工作。1954年随副师长余清友创建八五○农场,历经坎
坷,为提高农艺水平做出了贡献。

  1954年9 月下旬,农建二师到达密山县,四团到铁力县,五团到富锦县,六团到集贤县,
分别建立了二九○、二九一和铁力农场。

  1956年,铁道兵部队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7个师的复转官兵17 400 多人先
后开赴完达山南北,相继建立了八五二、八五三、八五四、八五八农场。

  1958年2月,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6万军队转业干部,2 万名班级以下工农骨干、青年
知识分子到国营农场参加建设。其中,到密山垦区转业军官41 506 人,军队学员2 649人,战
士2 138人,技工1 516,司机1 317人。到合江垦区官兵17 000人。

  1965年秋,鉴于黑龙江省边境地区的局势紧张,中共中央东北局向中央报告,建议组建黑
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6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所属部队10 769 名官兵成建制开
赴北大荒,分批到黑龙江省29个边境农牧渔场,集体就地转业,开荒建点。其中,东北农垦总
局6 236名,农垦厅黑河所属农场4 098名,省水产局抚远渔场339 名,分别组建了黑龙江省生
产建设兵团农建第一师(黑河农建一师)和第二师(合江农建二师)。这批复转官兵,人们习
惯称之为“六六·三”。“六六·三”复转官兵政治素质好,仅以复转到东北农垦总局的6 236
人为例,他们中干部242人,党员3 420人,团员2 759人。

  1968年6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沈阳军区调集官兵负责组建,下辖六个师68
个团、3个独立团和一批直属单位。当时,兵团、师部、团机关股以上干部95%都是现役军人。
1976年,兵团撤销,部分现役军人就地转业。

  1986以来,垦区先后接受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30名,随军家属30 名。1996年在“全国军转
干部工作成就回顾展”中,垦区展出四个版面和一部电视专题片,代表全省圆满地完成了参展
任务;同年,总局军转办被授予“全省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以来,军队进行体制改革,精简整编。在这种形势下,垦区各级党委把接收安置军
队转业干部工作当作支持部队建设和顾全大局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做到热情欢迎、妥善
安置、认真培训、合理使用。1986年与1987年两年,垦区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0余名。

  1998年,随着军队转业干部数量的不断增加,再加行政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冻结,
安置工作的难度加大。 为此, 总局专门成立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当
年就接收了17名军转干部。由于总局领导的重视,经过多方的协调,使他们都得到了妥善的安
置,并且做到了部队、转业干部、接收单位和人事部门“四满意”。

  1994年,接收了22名军队转业干部,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经与省军转办、部队联系和协调,
为总局农航站争取了两名转业飞行员,为垦区发展农航事业解决燃眉之急。

  1995年,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军队转业干部建房补助费发放办法。当年,接
收安置了3名军转干部。

  1996年4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全国军转干部工作成就回顾展”。
总局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这次展览,在显著位置展出四块版面、几十幅照片和各种北大荒名优
特产品。1958年转业军官于济川,被国务院军转办评为1995年度全国宣传报道先进个人。在这
次回顾展上,通过图片和实物充分展示了黑龙江垦区军队转业复员官兵的光辉历程和不朽业绩,
也反映了北大荒创业和发展的光荣历史。同时,播放了垦区军转工作的录像片,代表黑龙江省
圆满完成了参展任务。同年,总局军转干部办公室被黑龙江省授予全省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北安管理局逊克农场公安分局副局长徐金清被评为全国优秀转业干部,并光荣地出席了
全国表彰大会;三江食品公司经销公司经理刘睿、牡丹江管理局生产资料公司副经理任永斌被
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军转干部。这一年,垦区又接收了6名军转干部,还下拨了7名军转干部的住
房补助费。

  1997年,垦区接收安置了2名军转干部,并得到了妥善安置。

  1998 年, 为了进一步解决垦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问题,促进部队稳定,总局制定下发了
《关于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同年4 月,总局党委召开议军会议,决定在5月1
日前将垦区系统需要安置就业的21名家属全部安排完毕。由于总局领导和各分局主管领导的重
视,经过各级人事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安
置就业工作。这一年,还接收安置了军转干部6名和家属1名。

  1999年,垦区又接收安置军转干部25名,是1992年以来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最多的一年。其
中团职干部6名,技术干部2名,总局直接安置2名,各分局安置18名。

  2000年,垦区接受安置军转干部2 名。总局人事局又一次获得全省军转干部安置先进单位
称号,孙明义、董兴业获得全省优秀军转干部称号,阚孝全获得全省军转干部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1年,安置了5名军转干部,其中红兴隆分局司法局1 名,牡丹江分局公安局2名,兴凯
湖农场1名,总局通信处1名。

  2003年,接收军转干部3名,其中副团职1名,营职以下2名。安置到分局机关1名,总局附
属事业单位1名,总局机关事业单位1名。

  2004年,接收军转干部2名,1名副团职由总局组织部安置,另一名安置到七星农场公安分
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