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就业

第三节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及就业




  在垦区人才史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一直是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北大荒开发之初,国家
就陆续分配大量毕业生到垦区。特别是1958年以后,垦区进入大开发阶段,全国几乎所有重点
院校的毕业生纷纷分配到垦区工作,包括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武汉、广州、以至昆明等
地高校毕业生。 当时,毕业生既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也是按计划分配来的。直到1966年
“文革”前,分配到垦区的毕业生有4.6万人。建国前的大学生,都是因建场急需而提前毕业、
成批抽调来农场的。1950年,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到全国各大专院校去“聘定”应届毕业生。
1951年起,全国历届高校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首批来的大学生有:原长春农学院的田丰年、
栾宝琛,奉天农业大学肄业的李晓南等。1949 年4 月, 东北机械农场管理处处长顾绍雄曾到
沈阳农学院动员,选拔、抽调43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来农场工作。1950年秋,东北人民政府农
业部组织西南、中南和华东3个招聘团到关内各学校,定聘招收1950年度的大学生235人,其中
孙仕利、聂惠兰和毛建群等40多人到机械农场工作。

  1951—1957年,各省市50所高校每年都分配一批毕业生来垦区工作。这些学校有华中、华
南、西南、西北、河南、河北等地农学院,尤以北京农大、北京农机学院、南京农机学院、南
京农学院、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吉林农大的毕业生居多。

  1955年,友谊农场创建时,选调12名北京农业大学毕业生担任生产队技术员,曾从东北农
学院附属农机化学校(王岗农机校前身)选拔50名优秀学生提前毕业来到农场,参加筹建工作。

  1957年,南京农学院34名应届毕业生联名给《中国青年报》写信,积极要求参加边疆建设。
经高教部批准,其中7 名同学光荣奔赴北大荒,他们是:吕士恒、吴枫、胡家禄、王炎炳、宫
英堤、程金生和刘祥。

  1958年8月, 王震亲自选点,创建八一农垦大学,并兼任校长。自建校至今,八一农大共
培养毕业生38 112 人,其中本科生30 497人,专科生7 615人。2006年以前毕业本科生18 745
人,毕业专科生5 810人,合计24 555人。另外,共培养研究生573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1 752
人,专科生1 805人,合计13 557 人。几十年来,“八一农大”绝大部分毕业生都分配到垦区
工作,成为垦区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1961—1967年,八五○农场试验站与北京农业大学搞科研协作,该校副校长沈其益先后率
陈道、蔡旭、李竟雄、彭克明等10多位教授进行实地考察,参与研究活动,并于1962年分配毕
业生王锡禄、文立斌参与研究。1963年又分配毕业生钱裕民、胡寅生、赵顺才、王锡君、张新
德等参与研究,并分别承担科研项目。

  1972年7月17日, 《人民日报》、新华社记者以《我们的女大学生》为题,报道了北京农
业大学1960年毕业生解兆云的事迹。当时,组织上分配她到合江农垦局机关工作,她却主动申
请到第一线萝北农场九分场(军川农场)参加垦荒,为高产试验田的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

  “文革”十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后,1980年毕业生的分配工作才走上正轨。20
世纪80年代后,分配到垦区的毕业生增多。1980年为921人,1982年为1 471人,1983年为1 573
人。到1984年,全垦区8 294 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有技术职称的管理干部中,大部分是由全国大
中专院校分配来的,成为垦区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中坚力量。

  1992年初,总局人事局成立以后,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为适应毕业
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1994年以来在“八一农大”连续举办了七届“垦区毕业生供需见面洽
谈会”。大力开展走访高等院校活动,走访院校上百所,与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表彰先进、 宣扬典型, 落实政策、强化毕业生分配后的跟踪管理,为毕业生建功立业创造了
良好的环境。自1992年以来,垦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8 万人,使毕业生的接收安置工作取得
显著效果。1994年,总局人事局被国家教委授予“珍惜人才奖”,1996年又荣获黑龙江省“毕
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以来,根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精神,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
照顾一般,面向基层,专业对口,学用一致和择优分配”的原则,垦区每年都要接收一批国家
统一分配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并根据基层的需要分配到各企业和其他单位、各科研或教学部门。

  1991年6月26日,总局召开了垦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决定把毕业生接收就业工
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了向生产第一线倾斜的政策,当年共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2 000
多名,是1990年的两倍多,有 63.8%的毕业生分配到农场以下基层单位。

  1992年,国家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高等学校毕业生逐步从国家包分配的计划分
配就业改为社会选择就业,不少高等学校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
择”制度。在新形势下,垦区吸引人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各级人事部门进一步把吸引、
稳定毕业生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并且采取积极措施, 加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1992年6
月23日至24日,总局召开垦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会议要求采取主动措施,制定优惠
政策,广泛走访院校,吸引广招人才。会后,垦区先后有20多个单位走访了几十所大专院校,
有5 个管理局领导亲自带队走访,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北大荒,收到了明
显的效果。1992年,垦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 870 人,其中本科生336人,大专生487人,中
专生1 047人,87%分配到基层企事业单位。

  1993年6月3日至4日, 总局召开垦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加强
毕业生分配工作与跟踪管理的有关规定》。垦区两次参加了省召开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设摊
位12个,图版100多幅,组团150多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吸收毕业生的态势。同时,由总局人
事局长带队南下走访省外20多所大专院校,各管理局局长、书记也亲自带队到省内外各地招揽
人才。在遇到种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1993 年垦区仍然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 542人,为垦区经
济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1993年7 月,为了稳定垦区人才队伍,为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发挥作用提供良好环境,总局
制定下发了 《关于加强垦区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跟踪管理问题若干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1)增强人才意识,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2)继续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优惠政策。(3)
加强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教育。(4)重视对大中专毕业生的使用。(5)强化大中专毕业生分
配后的跟踪管理。搞好对大中专毕业生的业绩考核工作,继续执行毕业生下派锻炼制度,严格
控制大中专毕业生外流等。

  1994年,为了进一步认清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总结经验教训,
以新的态势做好毕业生调配工作,总局于6月20日至21日召开了1994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及
垦区首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会议认真传达贯彻了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出台了
《关于做好垦区一九九四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垦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宏
观调整、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加强毕业生跟踪管理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
这次会议,很快在垦区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主动走上市场,多渠道多形式争取毕业生的好局
面。几年来,由于积极稳妥的加强垦区所属院校毕业生调配工作,同时主动参加人才市场竞争,
初步探索了一套内稳、外引相结合,分配、管理、使用一体化的毕业生分配、调配的新路子,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4年,垦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1 663名,其中研究生3名,大学本科生
401名,大学专科生637名,中专生622名,分配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占76.4%。从1991到1994
年,垦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总数达7 126 名,有力地保障了垦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垦
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在国家教委会议上做了介绍,并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珍惜人才奖”。

  1995年,垦区进一步加强了毕业生接收、就业工作。首先,于2月27 日至29日在八一农大
举办了垦区第二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对进一步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信息服务、加强人
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3月24 日于福州参加了农业部部属院校毕业生供需
见面交流会,与部属院校的合作更加紧密。6月6日至8 日又召开了垦区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对做好1995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继续进行了走访高等院校活动,巩固和
发展各种供需见面洽谈会的成果。通过走访西安等20多所高等院校,打开了西北引进毕业生的
渠道,吸引各类急需专业毕业生30多名。当年,全垦区共接收安置毕业生2 144 名,在垦区历
史上首次突破年接收毕业生2 000名大关,其中本科生288名,大专生698 名,中专生 1 158名,
80%以上的毕业生分配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就业,有24名毕业生被安置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工作。

  1995年末,为了继续做好分配和引进毕业生工作,制定下发了农总人发[1995]45号文件。
《文件》 首先提出,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
毕业生近期内除委托定向培养和自费生外,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
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制度。因此,各级人事部门及用人单位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采取得力
措施,积极主动参与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为垦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证。《文件》还强
调明确工作程序,适时开展毕业生引进工作。要紧紧围绕准备工作、做好双向选择,签订《毕
业生双向选择就业协议书》、计划落实、协调等四个环节,有组织、有领导、多层次、多渠道
地开展以企业用人单位为主体的毕业生引进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切实加强领导。各企
业及用人单位要积极主动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认真组织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加强与学校、
毕业生的联系,千方百计做好毕业生的争取和引进工作。

  1996年,进一步落实国家、省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和总局党委“科教兴垦”战略,
及时调整和改进了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方法,把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
管理上,点子落在服务上,积极为垦区经济建设吸引人才,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1996年1月12
日至13 日,总局人事局于武汉参加国家教委全国毕业生计划协调会,连夜制作了两幅标语和6
块展板,在开幕式上引起轰动,中央教育电视台驻湖北记者跟踪采访报道,扩大了北大荒的影
响。当年,垦区共接极毕业生1 976名,其中,研究生3名,本科生252名,大专生702名,中专
生1 019名。6月14日,总局又在宝泉岭分局召开了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提
出了具体要求,下发了《垦区一九九六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并由8 名优秀毕业生做
了经验介绍。1996年,共收集整理生源信息2 000 多条,并及时传递信息到用人单位;收集了
需求信息1 452条,并向省内外百余所高等院校发布。5月份,还先后参加了由国家教委、农业
部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省人事厅在东北林业大学、哈建工学院召开的两次全
省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垦区部分龙头企业、重点行业引进142 名急短缺专业的毕业生。同时,
与西北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等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建立了联系,通过信
函和登门求才的方式招贤纳士,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6年,在继续完善原有的优惠政策的
基础上,针对垦区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新特点,又重新制定了包
括经济补助、健康保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奖励在内的更具体的“十项”优惠政策。3 月24
日,在八一农大举办了“垦区第三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参加会议的用人单位达96家、毕业
生1 300多人,落实就业协议320份。到年末,有387名毕业生主动到生产队等基层单位就业。1996
年,通过深入现场办公了解情况,为浩良河化肥厂等20 家大中型龙头企业输送324 名毕业生。
1995—1996年共向非国有经济单位输送9名毕业生。

  1997年,各级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强了信息体系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加大供需见面力度,
同时开展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预测规划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适应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1997
年6月15 日至17日,在八一农大召开垦区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暨垦区第四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
谈会,5月5 日至6日与东北农业大学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在“东北农大”
形成了“到北大荒去,做第三代北大荒人”的浓厚氛围;还有组织地参加了农业部所属院校供
需见面会、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林业大学等四所院校联合在京举办的供需见面会、国家在上海
举办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通过以上一系列工作,到年末,垦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2 312
名,比上年增加10%,其中本科生296名,大专生603名,中专生1413名,70%以上毕业生到基层
第一线就业,包括向非国有经济单位输送毕业生28名。

  1998年,根据全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垦区毕业生需求面临的新形势,各级人事部门进一步
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向省内外157所院校发了2 000个垦区
毕业生需求信息,信息量超过1997年的一倍。信息发出后,很快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求
职信800多封,求职电话3 500多个。先后组织垦区63家用人单位,5 次重点走访了省内外12所
院校,召开或组织参加了6场毕业生供需见面会。5月20日,参加了国家教委在太原召开的《全
国毕业生计划协调会》。这些活动,先后共接待毕业生5 000 多人。通过信息对接和供需见面
会,正式签订就业协议165份,其中省外毕业生99 名均为本科生,数量大大超过往年。1998年
垦区所属院校毕业生2 800 多人,由于采取了一步到位的办法,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势大大好
于往年。6月21日至22日在八一农大召开了第五届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垦区内外100多个企
事业单位和6所院校的600多名毕业生参加了洽谈,签约177份。1998年6月20日,总局在八一农
大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了“两个保证”、“两个充分”的措施,
即在企业单位实行保聘制,在事业单位实行任职岗位助理制,保证了毕业生就业,收到了良好
效果。由于加大了工作力度,到11月底,垦区接收毕业生2 829名,数量比上年增加20%,而且
本科生数量比上年大幅度上升,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和到基层第一线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也比
上年大大提高。

  1999年6月,为了积极稳定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总局下发黑垦局文[1999]106号《关
于做好垦区199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1999年6月4日至6日,总局在八一农大召开了1999
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总局党委副书记孙勇才作了重要讲话,总局人事局局长范学新做了工
作报告。会议传达了黑政办发[1999]16号、黑垦局文[1999]106 号文件精神,并组织了专
题讨论。为了树立典型、鼓励先进, 总局对王凤梅等10 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了
表彰。与此同时,召开了垦区第六届毕业生供需见面大会。来自垦区110多家用人单位和1 000
多名毕业生参加了这次活动,共签订就业协议230多份,是历年来效果最好的一年。

  1999年6月,人事局专门就垦区毕业生就业后跟踪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按照总局要求,
各单位在年底前都对此工作做了一次普遍检查,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解决。1999年,
垦区共接收安置大中专毕业生2 955名,比1998年增加4.5%,其中本科生433名、大专生764名、
中专生1 758名。由于坚持了面向垦区经济建设重点、热点行业,面向边远和贫困农牧场、工
农业生产一线的原则,使毕业生流向更趋合理, 人才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据不完全统计,
1999年垦区就业的毕业生有72%被分配到农业、畜牧业、工业建筑业、粮食加工、经贸等行业
生产一线。

  “九五”期间,垦区共接收毕业生12 758人,其中本科生、省外生占40%,到生产一线的
达80%。

  2000—2006年,垦区共接收毕业生13 572名。其中,研究生563人,占4.1%;本科生5426
人,占39.97%;专科生4 161人,占30.65%;中专生 3 422人,占25.21%。由于总局2000年搬
迁入哈尔滨市,垦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增强,平均每年的增幅达到25%以上,学历层次也明显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