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专家管理

第二节 专家管理




  在垦区的历史上,一直重视对专家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友谊农场,对苏联专家的引进管
理,对各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专家的选拔与使用,较好地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
“文革”中,知识分子被当成“臭老九”批判、打倒,专家被践踏,对专家的管理中断了十几
年。直到1978年以后,才逐渐恢复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1988年11月24日,根据中组发[1984]3 号文件《优先提高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
术、管理专家生活待遇的通知》和黑办发[1987]31 号文件《转发<关于优秀中青年专家管理
工作的试行办法>的通知》精神,经总局党委、总局同意,制定下发了黑垦办发[1988]14 号
文件《关于垦区优秀中青年专家管理工作的试行办法》,选拔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
各个领域对垦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并规定了具体的选拔条件。《试行办法》同时规定提高优秀中青年专家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
并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试行办法》还规定,对优秀中青年专家实行动态管理,随时申报,
每年集中审批一次。垦区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管理周期为二年,四年后根据选拔条件重新审定资
格,决定取舍。连续两届入选者,在第二届满后,一般可继续享受相应待遇,并将其浮动工资
转为固定工资。此外,还就选拔程序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1992年,根据总局《关于垦区优秀
中青年专家管理工作的试行办法》规定和农总党组通[1989]7 号文件要求,经总局知识分子
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有23名专家被确定为首批垦区级优秀中青年专家。

  1992 年6 月, 为了贯彻总局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快垦区科技进步的决定》及中组部关于
“要分层次掌握一定数量拔尖的优秀专家”的指示精神,以及中发[1991]10号《关于选拔享
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垦区实际,垦区决定每年开
展向省政府推荐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选,每两年评选一次垦区百名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
技术人员,并以他们为各类专业、学科的带头人去引导和激励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垦区四化
建设,推动垦区的科技进步,促进垦区的经济发展。为此,总局下发了农总人发[1992]15号
文件,颁布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根据黑垦[1988]14号文件的精神,规定了垦区
百名优秀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条件,同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内容。《实施办法》还规定,
对优秀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实行动态管理,管理周期为两年,满两年后,根据选拔条件重新
审定资格,决定取舍。同时规定,累计获得三届垦区优秀中青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在
第三届满后,不再实行滚动,继续享受优秀专家待遇。

  1993年3月,根据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垦区科技进步的决定》精神和农总人发[1992]15
号文件要求,经各级推荐, 总局有关部门评选,总局党委、总局决定: 授予徐一戌等一百名
同志为“黑龙江垦区优秀专家”称号,并颁发“黑龙江垦区优秀专家荣誉证书”,两年内享受
每月100 元的垦区特殊津贴。总局党委隆重召开了命名表彰大会,由总局主要领导为他们颁发
了荣誉证书。荣获第一批百名“垦区优秀专家”称号的人员是:徐一戎、张国范、王险峰、吴
陆弟、桂体仁、朱世勤、蔡尔诚、李成根、程乐普、计钟程、斯加骏、刘印贵、刘玉杰、周耀
群、吕国英、汤树德、郝伯义、郭大本、赵发、祝宝林、邓良佐、孙士利、孙培乐、辛明远、
李本宁、温发均、古忠玉、谭玉田、李洪贵、蒋忠昌、王久章、孟繁盛、边国忠、钱裕民、张
海云、范治同、翟瑞常、郭玉、常青、王性善、李文采、李世虬、田长生、何文通、常新港、
李玉钧、徐士海、王洪涛、玄义梅、邓弥乐、张富升、赵裕方、王备林、暴沛霖、高继忠、马
忠义、洪亚通、刘玉胜、欧阳良、姚章村、余世铭、梁甲农、徐基荣、孙作成、禇宏斌、邢柏
林、张云鹏、甄秀清、雷云国、刘振斌、刘惕若、宣长河、郝恒昌、刘百如、辛惠普、杨方人、
张之一、姚尚群、顾震夷、李亿平、曾小彬、 刘云洪、 曾庆友、赵景仁、唐新民、田斌、古
林茂、王海燕、刘培思、韩普维、张玉良、高广习、冯紫琅、刘业清、王广礼、翟永生、宋宝
成、韩印、郭瑞民、刘信忠。同年4 月,总局决定,被授予垦区优秀专家人员的享受垦区特殊
津贴从一九九三年三月起执行,到一九九五年三月止。在这百名垦区优秀专家中,从事的工作
涉及垦区农业、农机、畜牧、林业、卫生、经济、教育、工业、文化、艺术等17个专业。

  1993—1994年,为了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引导专家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在首批垦区百名优秀专家评选工作基本完成后,本着“管少、管好、管活、宁缺毋滥”的原则,
切实把专家管理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对选拔出的百名专家实行重点管理。

  总局党委决定,1993年为“科技人才年”,并制定了《科技人才年活动方案》。农垦日报
社、总局电视台分别开辟了“科坛百杰”,“科技人才”专栏,突出报道了百名优秀专家和百
名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总局还拨专款拍摄了反映百名优秀专家业绩风范的13集专题片《垦区
科技群英》和反映他们科研成果的11集电视系列片《冻土热流》。总局人事局编辑出版了反映
百名优秀专家成长道路的报告文学集《北大荒之子》。总局党委还做出决定,在全垦区开展向
大豆育种专家吴陆弟学习活动。总局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专家实施了重奖,先后表彰奖励了
八一农大“大豆三垅栽培”课题组和农垦科学院“产地粮食处理工厂化”课题组,分别给农垦
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徐一戒和物资贸易总公司翻译姚尚群颁发奖金一万元。各单位也挑选重奖了
一批知识分子。截至1993年底,奖金总额达30万元。

  总局对专家实行了目标管理。每年年初,优秀专家要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单位实际,制
定出年度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专家所在单位根据本单位承担的任务和专家达到的目标需要帮
助解决的问题,制定出服务目标和保证措施。考核中,坚持从专家的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出发,
采取“一听二看三查”的做法, 即听取专家本人工作、 思想、生活等情况的汇报,看专家的
工作实绩,查专家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考核意见。通过考核,对成绩突
出的进行表彰,对表现有差距的及时督促帮助,百名优秀专家全部建立了考核档案,为实施目
标考核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激发了以垦区优秀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技
术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积极性。八一农大积极组织以优秀专家为骨干的科技人员,为垦
区经济建设服务。1993年,仅大豆三垅栽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就为垦区创经济效益近亿元。
原红兴隆科研所副所长、垦区优秀专家朱世勤,是国家“三江白猪”育种课题的主要完成人,
课题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她对家畜营养也有较深造诣,1993年她被调到三江
食品公司任饲料厂厂长,仅一年时间就向市场推出8个饲料新品种,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92
年选派农垦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垦区优秀专家孙培乐到襄河农场任科技副场长。到职后,他很
快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使这个多年贫困的农场大豆亩产由50公斤提高到150
公斤。总局成立了以优秀专家为主体的“农垦经济决策咨询委员会”,让他们参政议政,为总
局党委决策的科学化发挥智囊作用。两年中,他们围绕垦区经济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
了“工业改革和发展”、“耕作制”、“种植业效益状况”等项专题调研,撰写了12份调查报
告,对促进垦区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4年4 月,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关于选拔一九九四年度垦区百名优秀专家工作的实
施意见〉的通知》。经各级推荐,总局有关部门评选,总局党委、总局决定授予94名专业技术
人员第二批“垦区优秀专家”称号。

  1995年以来,在继续加强优秀专家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管理渠道,更好地发挥优秀专
家的作用。首先是积极组织开展了以享受特殊津贴人员和垦区优秀专家为主体的各类专业技术、
管理人员为非国有经济服务工作。1995年初,在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的经兴隆管理局召开了
“垦区人事工作为民营科技企业服务现场会”。总结推广了红兴隆管理局“先发展、后规范,
在发展中规范”的经验,宣传了原红兴隆管理局机关高级农艺师董吉山创办的富华农用化学制
品公司及红兴隆高科技开发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典型。 1996 年4 月,根据省政府办公厅黑办
发[1995]7 号文件精神和垦区实际,总局制定下发了《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为非国有经济服务的若干规定》。《若干规定》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
员和管理人员工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服务。《若干规定》实施后,有效地促进了垦区非国有经济
的发展。据1998年7月份统计,全垦区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 000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创经济
效益上亿元,红兴隆分局的民营科技企业达80 家,从业人员超千人,年创经济效益2 000多万
元;牡丹江分局从业科技人员达500多人,创产值1 342 万元,利润687万元。积极组织老科技
人员重新走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1994年开始,垦区有一批离退休的老科技人员重新参加工作。
1997 年, 总局下发了《关于组织老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的通知》。《通知》下发后,
又有一大批老科技人员,在为企业增收节支、技术改造、技术推广等活动中发挥余热,或者主
动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为发展非国有经济服务。年过七旬的水稻专家徐一戎主动承担了“垦区
水稻高产优质栽培”课题,多次到试验区巡回示范、讲学、传技,使查哈阳和兴凯湖农场试验
区的水稻亩产超过千斤,创造了北方高寒地带水稻大面积高产新纪录。双鸭山农场原农业科副
科长王履和主动到四队帮助队长工作。他以队为家,为队长出谋划策,使这个连年亏损队一举
扭亏为盈。红兴隆分局高级农艺师冯紫琅退休后兴办了今农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引进南方蔬
菜品种,年创利润50万元。据1998年7月份统计,垦区常年参加科技推广活动的老科技人员达2 000
多人,占离退休人员总数的10%。会同组织部、科技处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了“百千万工程”,
即选派百名科技副场长,组织千名老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活动,组织万名科技、
管理人员下基层。这一活动的开展,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也对加强
专家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8年9月,根据黑垦局文[1998]49号文件,开展了垦区第三批百名优秀专家的推荐、
评选工作。各级人事部门按照文件规定的评选范围和选拔条件精心组织,共推荐了151名人选。
1999年,总局人事局按照文件规定对初选人员进行了分类、审查和排名,同时分别征求了组织
部、科技处、建委、卫生局等主管部门意见,并于9月经总局领导同意授予丁元森等99 名专业
技术人员垦区第三批“百名优秀专家”称号。其中,自然科学类56名、经营管理类10名、教育
类10名、科技推广类10名、建筑设计类6名、医疗卫生类7名。

  第三批优秀专家评选工作的完成,使垦区三级专家队伍结构更加合理,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1999年底,垦区已有总局级专家285名、分局及农场级专家710名。

  1999年,垦区完成了北大荒集团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工作。在总局领导的关怀下,
总局人事局对组织申报工作开展了可行性论证、项目筛选、学习考察等工作。1999年9 月21日
至22日,人事部、全国企业博士后评委会主任庄毅同志一行亲自来垦区考察博士后工作站建站
事宜。对垦区的专家队伍和科研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殷切希望。经全国企业博士后工
作站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通过,1999年12月16日,人事部以人发[1999]140 号文正式发出
通知,北大荒集团成为全国首家农业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北大荒集团博士后科
研工作站的成立,对于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科技管理人才,促进提高垦区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
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0年,垦区启动北大荒农垦集团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郑殿峰、
东北农业大学的汪春两名博士进站工作。

  2004年,总局制定下发了《农垦总局博士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博士后日常经费
使用和管理办法》。郑殿峰、汪春2名期满博士后出站,武瑞、殷奎德、王萍、付强4名博士进
站。

  2006年6月,北大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被评为全省优秀博士后工作站;10 月,在全省博士
后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在站博士后付强被评为全省优秀博士后,武瑞获五一劳动奖章。武
瑞、殷奎德博士后8 月出站,付强、王萍因课题需要延期至次年,陈庆山、赵越两名博士后进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