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科梯队建设
第三节 学科梯队建设
1986年,总局组织力量对垦区的专业技术队伍状况进行了普查,并对二十世纪末垦区专业
技术队伍的发展进行了预测和规划。针对当时“老一代实力雄厚,中年人多质优,青年后继乏
人”的状况,为了尽快改善专业技术队伍结构,总局党委在1987年就做出了《关于科技体制改
革的决定》,随后总局党委、总局又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垦区科技进步的决定》等一
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培养垦区经济建设需要的各类后续人才。 1992 年,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导下,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兴省”的战略,总
局党委也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垦”的工作思路。按照总局党委这一工作思路,垦区各级人事部
门在继续抓好人才引进、培养和经常化管理工作的同时,把强化学科、专业梯队建设,尽快培
养造就一支与垦区科技、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跨世纪人才队伍的战略任务提上了重要日程,积极
着手制定培养和造就垦区跨世纪人才的规划和措施,并具体组织实施。到1994年,垦区已经初
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层次分明、管理规范、连续稳定的专业技术队伍的新格局。
1987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决定的精神,总局党委制定下发了《关
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投身于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
改造的主战场,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展商品经济服务。同时,强调要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
政策,搞好科技队伍建设。要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打通科技
人员为生产服务的渠道。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快人才的培养,要合理地使用人才,给
他们以培养和锻炼的机会,放手把专业造诣较深,又富有朝气的中青年充实到学术、技术工作
岗位上来。要充分发挥中年科学技术人员承前启后的骨干作用。
1992年5月26日,总局召开了《垦区科技暨知识分子工作会议》。表彰了25 名有突出贡献
的优秀专家,九个单位介绍了经验。1992年8 月,总局党委、总局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
快科技进步的决定》。《决定》强调在抓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增强垦区全员
科技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快科技进步的措施,特别是制定了具体的加快科技进步的
优惠政策,如向推广和成果转化倾斜、鼓励中青年科技骨干多出成果,优先改善有突出贡献的
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支持科技人员到贫困场工作,奖励确实有真才实学并做出优异成绩的优
秀科技人员,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和老专家作用,倡导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离岗在垦区内办实
业等政策。这一《决定》的出台,对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从而加快垦区科技进步的步伐,促
进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保证垦区实现“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目标起到了重要
的推动促进作用。
1987年,特别是1992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
加快科技进步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了四个层次的学科、梯队建
设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集中精力选拔“国家队”。1992年以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大力开展
选拔和培养工作,经过大约三年时间,就已形成一支由87人组成的相当规模的“国家队”。其
中有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8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和4名享受省政
府特殊津贴人员,这一层次属垦区系统内各学科专业的权威人士,代表着垦区学术和专业的最
高水平,有的达到省内学科带头人的先进水平,年龄大多在55岁左右。他们中大多在学术、专
业技术方面有所建树,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垦区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在垦区某一学
科、某一专业起关键作用的带头人。第二个层次是开展“垦区百名优秀专家”评选活动,建立
“垦区队”。“垦区优秀专家”从1992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1993年评选出第一批“垦区百
名优秀专家”。他们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相当层次以上的科研成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
年龄多在50多左右,最小的31岁,有相当一部分经过3~5年的培养即可成为垦区某一学科、专
业的带头人。第三个层次是指导基层,选拔管理局级优秀专家。这一工作从1993年开始,经过
两年的努力,各管理局的优秀专家队伍也初具规模,他们主要是在垦区各学科、专业岗位上的
拔尖人才,绝大部分有一定科研成果,成绩突出,年龄多半在35~45岁之间,属于重点培养对
象。第四个层次是在农牧场范围内选拔农场级优秀专家。他们中绝大部分在学术上崭露头角,
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技术成果和科技推广效益,有创新活力,年龄多半在35岁左右。几年来的实
践证明,学科专业梯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当前,又惠及长远。为此,各级人事部门
始终把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有较强实力的专家队伍作为工作目标,同时
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做好这一工作。由于四个层次梯队的选拔,有较深的群众基础,充分
体现了公开、民主、竞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因此,保证了专家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到1995
年,垦区已经有省以上专家87人,总局级专家100人,管理局级专家281 人,农场级专家410人
,基本实现了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建立国家、总局、管理局、农牧场四个层次专家队伍的工作
目标。
1991年,为组织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弥补科技人才的不足,充分发挥老科技人
员的余热,总局出台了《离退休科技人员回聘办法》,一大批老科技人员重新走上施展才华的
舞台。
1993年,在总局人事局的积极倡导下,总局党委决定将1993年作为“科技人才年”,并下
发了《关于开展垦区科技人才年活动的意见》,完成了30 万字45 名垦区优秀专家报告文学集
《北大荒之子》一书组稿,开展首批垦区百名优秀专家评选活动。
1994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垦区科技进步, 总局人事局与组织、科技部门一起组织下派百
名科技副场长。为了充分发挥垦区现有老科技人员作用,尽快选拔和培养一批后备学科带头人
和专业技术骨干,根据总局领导的提议,总局下发了《关于为垦区部分学科带头人配备助手的
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公布了经总局审定的徐一戎等八名属急需配备助手的垦区部分学科
带头人,同时,规定每年为选拔的每位垦区学科带头人拨款2 万元,一次性拨到学科带头人所
在单位,用于学科带头人及配备的助手从事科研、教学、改善实验手段等。这次选拔出的8 名
学科带头人是:农垦科学院院长、高级畜牧师张国范,农垦科学院高级农艺师徐一戎,农垦科
学院科技开发公司主任、高级工程师桂体仁,农垦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刘信忠,八一农垦大学教
研室主任、教授刘惕若,红兴隆科研所高级农艺师梁甲农,八一农垦大学研究室主任、教授郭
玉,北安局科研所高级农艺师吴陆弟。实践证明,为垦区部分学科带头人配备助手,对于充分
发挥垦区现有科技队伍潜力,促进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推动科学技术为垦区经济建
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1995年,根据省人事厅的部署,为了强化学科专业梯队建设,加速垦区跨世纪学术、技术
带头人的培养,在专业技术人员相对集中的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垦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培养跨世
纪学科、专业带头人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使垦区一批具有“亟待抢救”性质的学科、
专业带头人得到应有重视,而且使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为中青年科技人才尽
快健康成长创造了宽松环境。当年,又有383名老科技人员参加了垦区的科技推广活动。
1996年初,依据垦区“九五”计划及未来十五年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总体需求,
总局制定了《黑龙江垦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规划》重点突出
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稳住一头”的方针,以建立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进入垦区科技前沿的学科、 专业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为龙头, 重点强化从事应用研究,高新
技术研究、技术推广及其他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课题研究开发的科研队伍建
设,实施垦区“2142人才工程”。即从1996年起,用五年至十年时间逐步建立了总局层次20名,
分局层次100 名学科、 专业带头人队伍; 二是按照“放开一片”的方针,以培养和造就一支
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重点,分层次建立起垦区专家队伍。即用三到五年时间,建
立起总局层次100名,管理局层次1 000名、农(牧)场层次满足自身需要的三个层次的专业技
术和管理人才骨干队伍,使垦区科技人员的分布结构和组织管理适应经济建设和科技开发的总
体要求。
1996年6月,为了确保《黑龙江垦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九五”计划和2010 年规划》提出
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总局印发了《垦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意见》。“意
见”提出,垦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垦区级重点学科和技
术专业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合理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同时,按照《黑龙江垦区专业技术
队伍建设五年计划和十五年规划》提出的实施“2142人才工程”的要求,总局要设立“黑龙江
垦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启动资金”和“黑龙江垦区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资助资金”,用于
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后备带头人的培养工作,切实保证“2142”人才工程的完成。
1996年8月,为了切实加强对跨世纪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垦区成立了由总局领导亲自挂
帅的“垦区培养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100万 元金额的“黑
龙江垦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启动资金”和“黑龙江垦区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资金”。同年
12月,总局又专门制定了上述两项资金的管理暂行办法,此项资金按人资助, 一般连续资助2
~3年,特别优秀者或所进行的课题特别重要的,可适当延长或增大资助力度。1996 年继续开
展科技推广活动,又有1 500多名老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为表彰垦区在1996 年科技兴农中取得
的突出成绩,农业部做出了《关于给予黑龙江垦区科技兴农奖励的决定》,奖金200万元。
1997年,总局出台了《垦区跨世纪科技人才工程方案》,成为垦区六大科技工程系统之一。
为进一步提高垦区科技人员的素质, 下发了《垦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条例》, 使科技人员继
续教育步入了规范化、经常化、科学化的轨道。垦区各级人事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了“2142人才
工程”,全面深入开展了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建设工作。为了适应工作需要,首先成立了以
总局党委副书记孙勇才为主任、副局长王继宗、总局总经济师吕维峰为副主任及有关部门领导、
有关专家组成的垦区学术、技术带头人评审委员会。 经垦区学术、 技术带头人评审委员会审
核和总局领导批准,确定了垦区“九五”期间重点建设的28个学科、专业和1997年首批重点建
设的13个学科、专业,以黑垦局文[1997]161 号文件下达了《垦区“九五”时期重点建设学
科、专业目录》,并以此为主要依据,实施垦区“2142人才工程”。随后,垦区学术、技术带
头人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了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工作,以总局确定的13个垦区首批重点
建设学科、专业为主要依据,推荐评审出垦区总局级相应学科、专业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及第三
梯队人员。此外,还向省推荐了5名1997年度学科专业后备带头人选和1名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
人选,并以“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精心构筑垦区2142人才工程”为题,在全省学科、专业
梯队建设工作研讨会上作了发言,受到了省人事厅领导和与会同行的一致好评。在组织总局级
学术、技术带头人评选工作的同时,还加强了对分局级学科梯队建设的指导工作。到年底,垦
区已有8个分局、5个局直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共评选出分局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9名,后备
带头人78名,第三梯队人员107名。至此,垦区已经建立起一支由331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学
术技术带头人队伍。经过三年的努力,垦区的学科、专业梯队建设工作开始进入了一个科学有
序、管理规范、健康发展的阶段。
1999年11月,总局下发了黑垦局[1999]259 号文件,公布了垦区总局级重点建设学科、
专业及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人员名单。其中有:总局级学科、专业带头人10名(汪春、张
丽萍、姚章春、胡国华、翟瑞常、赵福春、刘惕若、徐一戎、王法政、张树春);总局级学科、
专业后备带头人24名(马守义、奚河滨、袁旭、张冬杰、赵正文、郑殿峰、徐玉花、朱洪德、
崔玉东、徐春厚、卢林刚、王新利、李金、靳学慧、马汇泉、左豫虎、李金峰、解保胜、张树
光、李艳杰、李伟凯、张博文、胡少勇、刘子亭);总局级学科、专业第三梯队人员51名(王
桂湘、韩树发、韩豹、姚红兵、张向义、樊姚武、牟光庆、杨宏志、刘树文、高志、史永革、
韩春余、陈福生、夏广亮、刘景瑞 、孙广玉、 王晶英、周勋波、郑桂芹、侯雪坤、冷志杰、
王海泽、刘玉勋、高虹、李淑芹、谢云清、李文生、穆涓微、周弘春、宋丽芬、于明霞、高孝
安、安增龙、王树峰、刘炳方、李建华、越景峰、李军、闫哈、那永光、张兴梅、李长军、高
树仁、向春阳、常大军、孙树民、张瑞军、张丽、蔡德利、董玉坤、刘桂阳),他们分属于农
业机械化、农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工程、大豆育种与栽培学、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经济
管理、植物保护、水稻育种与栽培学、玉米育种与栽培学、计算机应用等十个学科、专业。文
件规定,批准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及第三梯队人员均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建设
的学科、专业启动时间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至此,垦区已有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的6名学
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有10个总局级重点建设学科的10名学科带头人、24名后备带头人和51
名第三梯队人员,基本形成了一支梯次分明、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科专业梯队。
2001年,徐一戎(水稻栽培)、余世铭(油菜育种)、刘惕若(植物保护)被确定为黑龙
江省省级学科带头人,解保胜、景尚友、靳学慧为后备带头人。
2002年,徐一戎(水稻栽培)、余世铭(油菜育种)、靳学慧(植物病理学)被调整为黑
龙江省省级学科带头人,解保胜、景尚友、左豫虎为后备带头人。
2007年,解保胜(水稻专业)、景尚友(油菜专业)被调整为黑龙江省省级学科带头人,
那永光、王翊为后备带头人。新增翟瑞常为(作物学)学科带头人,郑殿峰为后备带头人。
2006年5月,总局下发了黑垦文[2006]5号文件,批准农业机械化等14个学科(专业),
汪春等24个带头人梯队为总局级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其中24名带头人(汪春、
马守义、张东杰、解保胜、李金峰、胡国华、郑殿峰、左豫虎、朱洪德、王德亮、徐玉花、李
建华、张亚田、李作安、苗树君、耿忠诚、崔玉东、杨焕民、张丽萍、夏广亮、胡少永、刘大
立、曾庆友、王新利),47名后备带头人(王熙、衣淑娟、柳春柱、王艳丰、曹龙奎、杨宏志、
那永光、慕永红、郑桂萍、冯永祥、周顺启、 宋喜清、 史建辉、张玉先、栾怀海、于凤瑶、
丘长久、孟昭河、刘晓广、李洁、许文芝、、吴明海、贾永全、黄大鹏、刘胜军、张爱忠、侯
喜林、余丽芸、李士泽、武瑞、于长青、牛广财、刘洪文、陈秀琴、王立涛、乔荣战、黄忠文、
张俊、杨建勋、姜法竹、安增龙),66 名第三梯队成员(张伟 、胡军、车刚、王英勇、牛文
祥、周成、翟爱华、王宪青、李志江、顾春梅、张莉萍、钱永德、王海泽、吕艳东、别田勇、
裴宇峰、杜吉到、丁希武、梁喜龙、李海燕、范文艳、张亚玲、张文慧、刘春梅、杨丹霞、张
代平、闫晓峰、宋豫红、曾凡印、闫晓东、刘春燕、黄少峰、刘永巍、刘清梅、张景云、梁长
欣、党爱华、周军、张波、梁鸿雁、曲永利、韦春波、李馨、杜广明、姜宁、李大鹏、王霞、
胡爱民、陈俊武、刘永富、杜雅刚、初金星、闫凤超、李长君、王元、孙永刚、马凤才、赵海
燕、仪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