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垦区出版的杂志

第三节 垦区出版的杂志




   一、《北大荒文学》

  《北大荒文学》原名为《北大荒文艺》,是1958年11月由铁道兵农垦局(后改名为牡丹江
农垦局)创建的一本文艺刊物。

  农垦局政治部决定创办这份文艺刊物,是想通过它来反映当时火热的垦荒生活。这个设想
立即得到了农垦局党委的赞同,并指定宣传处副处长郑亢行具体筹办。郑亢行原是解放军总政
治部从事理论研究的,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曾任广东东江纵队指导员等职。他接受任务后,
立即从农场调来原解放军总政创作室的林予、 《解放军文艺》 编辑部的符宗涛、杨昉。编辑
部设在密山北大营原日本关东军留下的一座破楼里,林予、符宗涛、杨昉便在一楼一间小屋里
开始了筹备工作。筹备工作的第一件事是为创刊号组织稿件。据林予回忆,当时他独自一人怀
里揣着一摞盖着印章的组稿信先到八五九农场第一线,后又坐船到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及所属
农场,昼夜兼程,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了第一期稿子的组稿任务。

  1958年11月,《北大荒文艺》第一期创刊号出版。16开本96页(以后每期为64页)创刊号
上由原农垦部办公厅主任彭达彰撰写发刊词,题为《让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放出共产主义的光芒》。
辟有“向荒原进军的人们”、“跃进的花朵”、“在工业战线上”、“歌唱我们的生活”等栏
目。重点作品有钟涛的散文《荒野里响起号角声》、范国栋的朗诵诗《我们是顶天立地的好汉》
等。

  刊物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因为它是农垦系统首份文艺刊物。为了增强编辑力量,又陆续
调来转业军官虞伯贤、林青、王忠瑜、罗炽晶、王观泉、王力其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人。第二
年12月,被定为“右派”下放农场劳动的著名漫画家、《人民画报》副主编丁聪被调至编辑部,
负责刊物的版式设计、插图、题图,包括校对、发行。因当时丁聪的“右派”帽子尚未摘去,
插图署名只能使用笔名。

  1959年初,铁道兵农垦局迁往虎林,改名为牡丹江农垦局,《北大荒文艺》编辑部亦随同
搬至虎林。最初设于虎林大街东段一个门市房内。此房年久失修,屋顶蒿草丛生,砖墙泥地,
简陋不堪。后迁至县城西北角原日本关东军气象站一平房内,条件略有改善。1960 年3月,著
名作家、评论家、诗人聂绀弩调至编辑部,聂绀弩原系人民文学出生社副主编,1957年被定为
“右派”后与丁聪等同被下放到北大荒。聂绀弩任编辑后,工作十分负责,一丝不苟,仍保持
了严谨的编辑作风。

  其间,又陆续从农场调来一批转业军官任编辑,有郑加真、王水心,朱彩斌、肖英俊、周
良国等。并由郑加真负责《北大荒文艺》,编辑部人员增多,编辑力量大大加强。编辑部下设
小说组,组长杨访;散文组,组长符宗涛;诗歌组,组长王忠瑜;评论组,组长虞伯贤;通联
组,组长王其力。在栏目上增设一些反映当时垦荒生活的内容,如“小花一束”,“公社风光”,
“荒原旗手” 等。 由于受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 作品内容存在着严重的极左思想, 机械地
配合生产任务和政治形势,缺乏艺术水准,但还是刊出了一些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1960 年7
月,因当时垦区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全国的纸张紧张,农垦局已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经局党委
研究决定,忍痛停刊。这时的《北大荒文艺》前后出版了18期。部分人员继续留在编辑部从事
文学创作;另一部分人员如林予、符宗涛、杨昉、王观泉、王忠瑜、林青、肖英俊等调至黑龙
江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停刊后,编辑部机构仍予以保留。1961年农垦局在虎林西区建成两幢
办公楼,编辑部由县城西北角平房迁入新楼。直至1963年3 月,牡丹江农垦局与合江农垦局合
并,机构撤销,余下人员迁往佳木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万物复苏,百废待兴,黑龙江省农场总局宣传处研究决
定恢复《北大荒文艺》杂志。经总局党委审议,同意恢复刊物出版,并明确刊物宗旨为面向垦
区,宣传北大荒精神,培养垦区文学新人。指定由宣传处副处长窦强负责复刊的筹备工作。不
久郑加真调至总局宣传处任副处长兼职《北大荒文艺》主编。

  1979年3月,复刊后第一期《北大荒文艺》出版。因当时刊号尚未批复,故作为《农垦报》
文艺副刊”形式内部发行,刊物为16开本,78页,两色封面。创刊时期,设置栏目较少,仅有
“浪花集”、“垦区风光”等,但文艺品种较多。有小说、散文、童话、诗歌、速写、独幕话
剧、歌曲等。内容均为反映农垦生活,讴歌北大荒精神,

  1982年第一期开始,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发了《北大荒文艺》的正式发行刊号,《北大荒文
艺》由内部发行的季刊正式改为文学双月刊,在国内公开发行。

  1983年,平青出任《北大荒文艺》杂志主编。

  1985年,《北大荒文艺》改为《北大荒文学》。

  经过数年的调整变动,《北大荒文学》逐步趋于稳定,已成规模。1989 年, 受全国期刊
“大气候”的影响,编辑部出版了三期增刊。增刊内容中有部分作品格调不高,受到上级出版
部门的批评,于同年月日10月停刊整顿,为期2个月。1990年1月,经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复刊。
编辑部地址在佳木斯市光复路中段上。

  1990年末,老主编平青因年事已高离职,做了《北大荒文学》的顾问,徐国春由农垦报社
调入《北大荒文学》任主编。

  1992年,《北大荒文学》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64页,发稿量增加一倍。

  1993年,在徐国春任主编期间,《北大荒文学》对通俗文学进行了为时一年的尝试。

  1994年,《北大荒文学》回归纯文学,仍是月刊。

  1995年,在丁继松代主编期间,由于资金不足,《北大荒文学》又由月刊改为双月刊,每
期96页,发稿量约为13万字,继续保持纯文学的办刊宗旨,推出了全国范围内的一大批优秀文
学作品。。

  1996年,刘戈任《北大荒文学》主编。

  1999年5月, 红兴隆分局的张玉林被调入《北大荒文学》杂志社任主编。刊物由原来的标
准16开,改成国际流行大16开,从封面到内文版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内容方面在纯文学
的基础上加大了报告文学的分量。

  在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下,《北大荒文学》不论从文章的内容还是封面、还是版式都较之
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年底,在黑龙江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北大荒文学》被评为黑龙江省
一级期刊。

   二、《现代化农业》

  (一)版权主要参数

  《现代化农业》杂志是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主管、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
科技期刊,属技术类,涵盖行业包括农业、农机、畜牧、种子、林业、水利、绿色食品及农产
品产后处理等。月刊,大16开,4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现代化农业》的办刊宗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立足黑龙江垦区,
面向全国,主要报道农业现代化实践中的新技术、 新设备、 新成果、新经验,普及现代化农
业科学知识,推动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促进劳动生产率、土地生
产率、粮食商品率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现代化农业》的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农业、农机、畜牧、林业、水利、种子、绿色食
品及工副业生产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也适合科研和教学人员阅读。

  《现代化农业》的前身为《北大荒农业》和《北大荒农机》两个双月刊,创办于1979年12
月,1981年经原农垦部批准公开发行。1988年两刊合并为《现代化农业》,同时改为月刊;2002
年扩版增页为大16开版、48页。

  《现代化农业》的突出特色为:报道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黑龙江垦区是我国的
重要商品粮基地,是我国实践农业现代化的典范。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推
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力度大、范围广,效益显著。而《现代化农业》就正是针对这样的对象
和领域而办刊的。《现代化农业》使垦区外的读者通过《现代化农业》这一“现代窗口”,了
解了当今世界的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也了解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同时也指导了垦区第
一线的广大技术人员如何应用好这些先进设备。

  《现代化农业》大篇幅地报道独具垦区特色的先进的机械化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如机械化
播种技术、机械化育苗与插秧技术、机械化中耕管理技术、机械化喷药与施肥技术、航化作业
技术、机械化喷灌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机械化产后处理技术(粮食清选、烘干、储藏)、
种子加工技术,等等。宣传了适用技术,还交流了技术应用经验,使《现代化农业》真正成为
“适用技术园地”、“科学种田益友”。

  《现代化农业》为黑龙江垦区乃至我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得
到了社会、学术界的认可,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嘉奖。《现代化农业》及其前身《北大荒
农业》和《北大荒农机》先后获全国农机刊物网优秀情报成果奖、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进步
奖、黑龙江省“最佳期刊”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先后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
录期刊。

   三、《农场经济管理》

  《农场经济管理》杂志是由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和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共同创办的
学会会刊,第一任编委会主任为张福如。1983年9月30 日试刊,第一期出版。1984年12月20日
经黑龙江省出版局批准,取得黑龙江省期刊登记证,内部发行。1986年经省出版部门批准,刊
物公开发行。1991年本刊被评为全国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之一。《农场经济管理》为双月大十
六开本,单月出刊,全年刊登200 余篇农业经济类文章。本刊现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
群”入网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
刊。

  《农场经济管理》作为农场管理学会的会刊,也是国有农业经济研究的科学园地,是农场
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阵地,是农场获取信息、开拓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各级领导
机关实施民主化、科学化决策的重要工具。20 多年来,《农场经济管理》遵循“坚持‘双百’
方针,鼓励学术争鸣,扶持学术新秀,推荐优秀成果,反映经济动态,提供经济信息”的办刊
宗旨,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迈着坚实的步伐,历经了试办、内部发
行、公开发行几个阶段,到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出版部门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的较有影响的农经
学术刊物之一。它拥有一批全国农场系统和省内外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为刊物的
特约撰稿人,拥有以农场经济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各级领导干部为骨干的广大热心的读者,
它的事业受到全国农垦经济学界和各地农场经济管理部门同仁的支持和关怀。办刊20多年来,
为推动全国农场系统的改革与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活跃农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学术气氛,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开拓与生活》

  1982年,农垦工会为了加强垦区工会工作的信息交流,由宣教部创办了《工会通讯》,为
无封面的32开白皮书,期数与页数不定,无刊号。由宣教部部长费有杰任主编。 1983 年改为
《垦区工运》,为16开无封面白皮书,内容除了工会工作信息外,增加了工运理论研讨,是赠
阅形式的资料性内部连续出版物。仍由费有杰担任主编。

  1985年更名为《农垦工人》,为16开48页,月刊,彩色封面,在省新闻出版局注册为内部
期刊,并开始向全国各垦区赠阅交换,自办发行,加收成本费,最高时每期印数达17 000多份。
1986 年末,全国报刊整顿, 《农垦工人》在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提升为具有国家统一刊
号(CN23-1371/C)的大型工会综合性期刊,并获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5-5460),受
中国农林工会委托,为全国农垦职工服务,1994年更名为《开拓与生活》,刊型也改为大16开
国际流行开本,影响力在全国进一步扩大,全国所有省份(包括台湾图书馆)都有订户,最高
年发行量为四万多份,发行工作站和通讯员遍布全国。曾作为黑龙江省综合性期刊的范本,由
省新闻出版局期刊处负责人在全国综合性期刊南昌会议上作典型介绍。

  1994年12月28日停刊。

   五、《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创办于1980年3月,其前身为1974年由学校科技处创办的不
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农业科技通讯》。

  1980年9月9日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正式批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创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报》的申请,定为内部、不定期发行,同时向黑龙江省出版局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学校党
委据此当即决定组建学报编辑部,并指定章士奎同志为行政负责人,黄涌同志为业务负责人,
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学报》的筹建、出版工作。并组成了《学报》编委会,由主
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郑亢行同志任第一届编委会主任。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筹备,《黑龙江八一
农垦大学学报》第一期(创刊号)于1981年3月正式出版。

  学报创办初期,由于缺乏办刊经验,所以确定为内部、自办发行的不定期出版的刊物,主
要用于与各兄弟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情报系统和农垦系统内部的交流或赠阅。期印1 000
册。1986年经初期整顿后,于1987年改为半年刊,1988年获得国内统一刊号CN23-1275/S,1990
年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1991获得国际连续出版物刊号ISSN1002-2090, 同时成为中国大
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研制中心(CUJA)的正式成员。1992年获得国际刊名代码(HBNDES),
1997年学报由半年刊改为季刊,200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学报自1981年3月创刊以来,共编辑出版了18 卷75期,编辑总字数 1 125万字,印刷75千
册,共发表论文1 753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从1984年起就参加了由大学图书馆主持的CUJA的研制工作,
是CUJA中心的早期非正式成员单位。1991年由内部发行改为公开发行后转为正式成员。这项课
题在1986年经国家鉴定后由国家科委授予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由于《学报》积极参与研制工
作而获得了该项成果获奖荣誉证书的缩印件。1992年获CUJA委员会颁发的“纪念CUJA创建10周
年综合数据质量奖”三等奖。

  1989年4 月经黑龙江省教委和黑龙江省高校学报研究会联合评比,《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学报》获黑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辑质量优秀三等奖。

  从1990年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被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选用为《我国科
技论文统计与分析》1 534种中文科技期刊之一。

  1990年该学报被列入中国AGRIS 中心东北分中心及许多图书馆(其中包括:国家图书馆、
国家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等)和科技情报单位收藏期刊。

  2001年,学报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
据库》收录,200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
报》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获证书),同年,入选为《中国学术期刊综
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获证书)。另外,学报的影响因子较前也有明显的提高(2000年
前为0.06,2004年为0.147)。

  学报创办25年来,在学校及各院系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学报作为教
学和科研成果的真实纪录、科技信息的有效载体、反映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发现和培养人才
的园地,在报道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培养中青年人才及编辑部自身建设等方面,都取得
了较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