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下序
第九编 农垦日报
编下序
《农垦日报》是中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机关报。1957年创刊以来,这张报纸伴随着黑
龙江农垦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1957年,在王震将军关怀下,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首先创办了《农垦报》;1958年,还是
在王震将军的关怀下合江农垦局又创办了《合江农垦》报;直到1963年,又是在王震将军的关
怀下,两个《农垦报》合并为《东北农垦报》。
王震将军不仅为铁道兵《农垦报》、《合江农垦》报、《东北农垦报》题写了报头,还多
次对报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每次到北大荒视察工作,都亲切接见报社领导或编采人员,鼓
励大家一定办好报纸。他有一次在给报社驻场记者张惟的信中,鼓励张惟多为《农垦报》写稿,
积极反映复转官兵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震将军在接见报社全体人员时
说:黑龙江垦区大豆高产,其中有《农垦报》的功劳!在此后的数年里,王震曾多次接见《农
垦报》的记者,对办好报纸寄予很大希望。199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来北大荒视察,
再次在佳木斯农垦大厦接见《农垦报》社全体编采人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报纸初创时期,报社编采队伍以复转官兵为骨干,继承部队作风,使报纸发挥着指导工作、
联系群众的重要作用。 “十年动乱”中, 报社编辑部的力量发生了变化。一批老报人或因家
庭出身或因其他原因被下放到师、团、营、连(其中有的被发落到连队从事农业劳动),一批
现役军人出任报社的领导和编辑记者,与从基层选调的知青等形成报社的主要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兵团解体,报社现役军人纷纷调离,一批知青返城,报社队伍更
新,“文革”中下放的编采人员调回报社;一批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宣传干部选调到报社。这
些北大荒的“土记者”来到报社,从刚刚涉足报业到熟练掌握业务,很快成为报社的骨干力量。
他们承继老报人的事业,以“立足垦区, 面向全国, 把握导向,贴近读者,争创一流,彰显
特色”的精神,在30年一贯制周三刊、四开四版、黑白铅印的基础上,首先将周三刊改为周六
刊,进而将黑白印刷改为彩色印刷,由铅字排版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时
效性和印刷质量,很快又将周六刊四开四版改为对开四版彩色印刷,大大增加了新闻含量。并
积极努力,多方筹集资金,实现了从佳木斯到省城哈尔滨的迁址;报社的办公条件和职工住房
条件有了大大的改善。报社建立了自己的微机室,增加了新华社文字稿接收和图片接收设备,
编辑自编自打自排,保持了队伍的精干。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社先后成为中国企业报副会长单位,省企业报会长、秘书长单
位,报纸逐步从名不见经传到小有名气。新闻报道深层地反映了垦区人民发扬北大荒精神,率
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深化改革,兴办家庭农场,企业转制,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国家重要商品
粮基地的精神风貌,成功地宣传了一大批北大荒的典型人物,促进了垦区的“三个文明”建设。
进入20世纪90年代,报社十分重视文化建设,1994年报社邀请全国著名青年画家来北大荒
采风创作,报社迁址哈尔滨后, 通过笔会、 报告会等形式,开拓报社人的文化视野,丰富了
《美术广场》、《摄影之窗》版面,还使报社有了部分书画作品收藏,报庆40年期间,举办了
书画、摄影作品展,2005年报社正式设立了展室,现藏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著名画家
华君武、尹瘦石、范曾、晁楣、冯远等书画名家的书法、国画、版画作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