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管理机制与制度

第二节 管理机制与制度




  改革开放前,报社在不同时期,相应建立了不同的采访、编辑、出版、思想政治工作等管
理制度。而人事、工资、财务以及生活等均由主办机关相关部门管理。运行机制主要是“机关
化”。

  1979后,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报社相继建立和不断完善了各项管理机制与管理
制度。

  1980年初,报社建立了包括“岗位责任制”、“编前会制度”、“出版发行制度”、“评
报制度”、“防止和消除差错制度”、“稿酬发放制度”等在内的《农垦报社内部管理规章制
度》,并印发成册,付诸实施,收到明显效果。

  1992年初,周三刊的《农垦报》增扩为周六期的《农垦日报》,报社的工作量翻了一番。
但是报社人员和领导的编制数没有增加。针对这种情况,总局编委和人事局会商后批复:《农
垦日报》增期后,不再增加编制,可本着改革精神,实行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费用从广告费
中支付。不久,总局又下放了局直附属单位科级干部任免权。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下,《农
垦日报》相继完善了包括“包版责任制”在内的岗位责任制,逐步实行了由固定工资变成“死
一块”、“活一块”的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分配制度。在1999年5 月召开的全省企业报常务理事
会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全国企业报工作会议上,《农垦日报》社先后作了题为《激励机制见成效,
三十几人办日报》的经验介绍,受到广泛好评。

  《农垦日报》扩为对开四版后,编采工作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为了适应工作需
要,2000年11月,报社经总局人事局同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有81人应聘。经过
考试、考核、面试,有9人受聘。被聘9人全部签了“聘用合同”。受聘人员除基本工资与住房
待遇外,其他福利与奖金分配与报社其他同岗人员相同。这是《农垦日报》首次实行聘用人事
制度。

  2001年3月, 报社在进一步完善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在全社首次实行了部门主任、副主
任及普通工作人员竞聘上岗制度。根据竞岗人员“竞聘演说”、“民意测评”情况,由报社领
导集体决定人员上岗。

  2002年,《农垦日报》又制定实施了《目标考核责任制》。责任制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
人员工作职责、目标作出了质与量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措施,每月落实奖罚。年终进
行全面的业务考核,并评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在奖金的额度上区别对待。

  2005年,根据总局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文件精神,《农垦日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
按照聘任的职务、等级、岗位,工资报酬也拉开了档次。对业绩突出者,总编辑视情况予以奖
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