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第三次大开发
第三节 第三次大开发
“十万转业官兵”在东部和西部平原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国营农场,掀起了垦区开发的第三
次热潮。
1958年3—5 月间, 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复转官兵81 500人
(号称10万)来到北大荒,主要集中在密山和罗北地区。3 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著名诗
人郭沫若为转业官兵壮行的诗篇《向地球开战》。4 月初,王震将军专程赶赴密山,在车站广
场的万人大会上,号召转业官兵转业官兵徒步进军荒原。于是,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大批转业官
兵兵分百路挺进荒原,开荒建点。当年开荒23万公顷。以后每年以10万~13万公顷的进度持续
到上世纪60年代初。
复转官兵们按着当时“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在广
阔的三江平原上展开大规模宏大的开发。到1959年耕地面积增至42.8万公顷。粮豆产量和上交
商品粮数量均比1957年增加一倍以上。但在“大跃进”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开荒建设也出现了
“高指标”、“浮夸风”的倾向。至1963 年,八五九农场17年合计开荒6.2万公顷。但1963年
初统计,全场耕地面积仅为4万公顷。
1963年开始,垦区开发强调垦建结合,力求开荒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开荒与造田并重,进
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开荒重点放在西部漫岗丘陵荒原。东部地区主要是当时
已有耕地的定型,适当开荒扩建。对已垦荒地进行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补课,并主动放弃了长
期无法耕作、年年受大涝的耕地。加之一、二类易垦荒原逐年减少,垦区开荒速度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