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3 刘善波(1966.6—)克山人,1987年12月参加工作,西岗齿轮机械有限公司工人。1998年西
岗齿轮厂开展水稻插秧机生产会战,会战期间,他担负电、气焊和装配工作。他为了保证配件
的供应和工厂合同及时兑现,有时连续工作20多小时不肯休息。1998年一年完成全厂平均工时
两倍的工作量。在他的带动下,工人干劲高涨,超额完成了工厂交给的生产任务。1999年被评
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绍朋(1943.8—)山东齐河人,中专文化。农垦工业学校实验中心实验员,中级实验师。
为搞好实验教学,利用节假及课余时间刻苦学习焊接基本功,先后攻克了手弧焊板的单面焊双
面成型技术、管状水平固定焊、垂直固定焊、45度余固定焊、压力管件焊接技术,并探索成功
薄板快速焊接法,大壁厚差管板手弧焊工艺技术,铸铁件的冷焊操作技术,提高了实践课教学
质量,受到实习生的欢迎,利用课余时间举办焊接技术培训班 5期,培训出有焊接技术操作证
学员70余人。1999年利用暑假带领实验中心六名同志,20天赶制学生用铁床 180套,节约办学
经费 2万余元。1995年被黑龙江省金工教学理事会聘为金工教学理事会理事,1999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刘圣贵(1942.8—)山东沂水人,1963年 3月入党。1959年由山东支边来二九〇农场工作,
历任农场三分场一队拖拉机驾驶员、兵团六十团砖瓦连政治指导员、前进农场党委副书记、副
场长、管局商业处处长、商业局局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时运(1943.6.6—)河南禹城人,1960年来到八五八农场,历任队长、商业科副科长、粮
贸科长等职。1995—1996年,由于贷款资金少,农场领导多次将筹措资金的任务交给他,在困
难面前他没有推托,及时将资金借到手,并按期偿还借款,并同虎林浸油厂签订期货贸易合同,
解决贷款1 000余万元,仅此一项为农场减少利息 70万元。期货贸易同市场价格差又每年为农
场增收38万元。由于农场种植小麦、玉米,在收获时受到自然灾害,难于完成国家定购任务,
他一级一级地反映,得到上级的重视,并派人到农场调查,为农场减免了定购任务。与此同时,
加大粮食管理力度,确保了农场粮食种植、上交、结算等各项指标的如期完成。1996年被评为
总局劳动模范。
刘士松(1950—)山东日照人,党员。1969年任七星农场橡胶厂工人、技术员,1998年经职
工民主选举出任厂长。上任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由一个亏损大户转变为盈
利大户。1988—1992年累计完成产值700多万元,实现利润80多万元,上缴农场利费120多万元。
1993年他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刘士忠(1942—)山东平度人,党员。1960年于引龙河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农机手、机务副
队长,1983年调任场二队队长,他重视科学种田,倡导和应用新技术,生产队1985年盈利18万
元、1986年盈利 3.6万元,1987年盈利17.8万元。全队24个家庭农场都盈利。1987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刘世田(1938.4.25—1975.8.7)山东广饶人。 1958年在嫩江农场汽车队工作,后曾任嫩江
农场党委委员,荣获省、农垦局、九三分局、农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五好战士、劳动标
兵等荣誉称号。他被农场职工群众称为“活雷锋”。乐于助人,善良勤恳,在工作中从没有因
为家事耽误过一天,总是早来晚走,在有病期间,药不离身。在常年行车中,帮助过的人很多。
刘守刚(1952.6—)山东平度人。自1999年红兴隆农垦公安局政委以来,认真做好民警的思
想工作,近几年来,打防控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执法更加严格,服务更加热情,管理更加
周到,队伍管理教育更加规范,在全省开展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树立行业新风”评比中,连
续两年被评为第一,先后被省政法委授予“学创标兵单位”和被省厅授予优秀公安局、严打整
治先进集体。本人也先后被分局党委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纪检监察工作先进
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守贵(1952.2.21—)山东禹城人,八五八农场二队水稻种植户,参加工作的 30余年中,
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农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1996年他带领妻子和儿子种植了160
亩水稻,1998年平均亩产达到1 250斤,纯获利润4万元。他每年都超额完成国家任务粮和农场
的各项利、费,周围的农户都学习他的经验。1998年他的家庭被评为农场十星级文明户。他被
评为农场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书军(1957.11.23—)山东乳山人,党员。1974年7月在兵团二十四团参加工作,1976年3
月参军,1980年12月退役回垦区工作。历任六师二十四团驾驶员、胜利农场十五队统计、队长、
种植专业户,2002年 3月任三十六队队长、书记。在任队长期间,在大面积受灾的情况下,经
营仍盈利276万元,人均收入3 706元,被分局授予先进生产队。1995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淑先
刘淑先(1936.4.2—)女,山东固城人,197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时,在尖山农场水
利队工作。她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养羊时,曾几次昏倒在地上,农忙时她带领女
职工冲在第一线,队里的脏活累活抢着干。清理猪圈,她第一个跳进稀泥里。她是三个孩子的
妈妈,在工作中总是早出晚归,生产队“夜战”回回参加。生孩子时从来没有休过全产假,第
三个孩子竟然生在大地里。她时刻将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刘淑珍(1962.11—)女,山东梁山人,1978年12月参加工作,1991年 4月入党。从1978年8
月起一直在建设农场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她担任校长以来,为使学校管理科学化,学期初制定
好教学计划和目标管理方案,。一方面对教师进行五项基本功训练,组织教师备课、朗读、常
用字比赛、粉笔字、钢笔字、展览,另一方面她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进行教学大纲辅导,要求所
有教师精通小学教材,经过近两年的培训,使教师学科知识考试成绩高于全局平均成绩多次被
评农场、分局为优秀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教学能手,从1990年到1995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管
局级优秀教师,1993年被评为管局级优秀党员和农场劳动模范,1996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树芳
刘树芳
刘树芳(1928.3—)男,海伦人,党员,初中文化。1947年参加工作,1952年,他将一台日
本产15马力火油机修好,带动MK—1100型脱谷机,当年就脱小麦 1 200亩;1952年他将麦类脱
谷机增加传动和输送部件,采取降低滚筒转数,提高各种筛子行程次数和风转数,扩大筛孔,
更换稳杆等措施,改装成既能脱小麦,又能脱大豆、玉米的综合性脱谷机,当年完成了全场的
全部大豆脱谷任务;1954年他又将脱谷机的台上喂入改为台下喂入,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1956年5月,任红光农场修配厂技术员,在艰苦条件下进行技术改造,修旧利废,设计了 12马
力三用脱粒机,经省农业厅鉴定,认为设计合理,性能良好,由海伦县铁工厂先后两批生产500
台。此项发明被海伦县被评为发明创造一等奖,在绥化地区召开的工具改革展览会上,又被评
为一等奖。195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刘树航(1920.3—1986.12)山东淄博人,党员。1955年8月来到红色边疆农场,先后任拖拉
机驾驶员、汽车司机,1957年任三队机务队长,1958年11月入党。他是红色边疆农场建场元勋
之一,曾安全行驶50万公里。建场时期,他负责组建汽车队,1958年出任第一任汽车队长,经
常顶班开车、帮助修车,圆满完成运输任务。曾获黑河地区商业系统劳动模范、省农林水系统
劳动模范。195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刘树金(1957.4—)桦川人,党员。他担任嘉荫农场第一农业管理区主任工作中,每个环节
他总是走在其他单位的前面,小麦、大豆、玉米总产、单产、经营利润等生产指标都名列前茅。
麦收期间白天在地里指挥农机作业,晚上还要到麦场查看,有时十天八天的不脱衣服睡觉,2004
年春播时节,有一个亲属的机车组为了抢活,在晚上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把播量放大,这样
多干了有30多垧。第二天早晨他到地里发现了这个问题,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还令其按要求重
新播种。他每年都在工资中拿出 1 000元钱,救助一队几个困难职工子女就学。几年来他共为
资助困难职工捐款已达1.5万元。2005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树凯(1935—)讷河人,1954年在查哈阳农场参加工作,1986年任查哈阳农场太平湖分场
八队队长,任队长期间,修建场院周边围墙2 500余米、水泥晒场800平方米,农机所零件库200
平方米,同时又修建改造队部400平方米,对主干道路铺沙石路1万余延长米,建厕所 3个,改
建民用住房26所,约 1 600平方米,消灭十一栋土房建砖房,打机井一个,为全队通了自来水。
生产队超交利润47万元,并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使3户贫困职工脱贫,职工平均收入为1 300
元。他多次被评为场、管理局及总局劳模、先进个人,198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树普(1925.8—1995.6.11)宾县人,1948年4月参加工作,1949年2月入党,政工师。1948
年任宾县城区政府秘书,副区长,1957年任松江省农村工作部研究员,1953年任宁安农场团委
书记,党委书记兼工会主席。1965年5月调省农垦厅群工处、组织处任副处长,1967年7月调红
五月农场任副书记、书记。1972年调宁安农场任党委书记、后兼任农场场长。1958年前他在基
层兼职期间,积极支持、鼓励知识分子研究培育宁安黑猪,受到上级的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后,他结合农场实际,打破大锅饭,使劳动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从1980年到1988年,农场
粮豆总产提高55%,职工人均收入提高54%,连年盈利。农场曾先后被农垦部授予“红旗农场”、
省文明单位。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模。1985年
获省经济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87年获省授予“开发北大荒功勋章”和荣誉证书。
刘树松
刘树松(1946.11.15—)山东烟台人,高中文化,党员。1964年 4月参加工作,一直在海伦
农场机务战线工作,当过学员、助手、驾驶员,后被提升为车长、生产队统计。1983年在一队
任队长期间,根据本队实际情况,为生产队盈利 100多万元,打破了全场农业生产纪录。1995
年被农场调入全场经济条件最差的六队任队长,他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带领职工大力发展畜牧
业、精种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使六队一跃而成为全分局的小康队,并被总局被评为“小康队
标兵”。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省人民政府、总局、绥化分局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多项荣誉,1991
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刘树锁(1960.11—)河南范县人,八五五农场第一管理区奶牛专业户。1996年3月到八五五
农场,一家4口落户到三队,队领导根据农场的政策,贷给他4 000元钱,扶持发展养牛,他拿
着农场贷给的4 000元和自己东拼西凑又借了1 500元,购进 2头产奶牛,队里组织人力帮助盖
了简易牛舍。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掌握了饲养奶牛的技术。又先后三次筹措 3.8万元买回
11头奶牛,经过几年的发展,除去淘汰的牛,还剩10头母牛、11头育成牛,年产鲜奶50余吨,
利润近5万元,现拥有有1台小四轮、1台高效铡草、1台单缸挤奶器、8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砖瓦
结构的标准化奶牛舍。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树正(1947—)河北昌黎人,1968年由北京下乡到八五一一农场,党员。历任农场煤矿排
长、中学教师,1984年任中学校长期间,改革学校机构,将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实行聘任
制,奖优罚劣,增强了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初高中毕业生合
格率达89%以上,为高校输送了112名新生、中专生54名,相当于前八年的总和。三年中进行理
想、法纪等教育86次,回收流失生20多人,转变后进生60多人。改造了理化实验室,购入微机,
投资15 000元购置音体美教学器材,图书资料新增加了建校20年总和的1.5倍。1988年被评为
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刘顺(1950.2—)辽宁凌源人,党员。1966年11月在绿色草牧场三队参加工作,在工作中能
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自己能够按时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还
主动帮助无车户。1987年被总局工会授予扶贫致富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牧场被评为优秀共产
党员,庭院经济先进个人;1992年被总局被评为劳动模范。
刘顺阳(1963.6—)山东乐陵人,1990年11月入党。1982年 7月在八五九农场参加工作,曾
任农场技术员、修造厂技术室主任、副厂长,1996年 3月任鸭绿河农场水暖队队长、农场粮贸
公司经营部主任、副场长。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思玉(1944.4—)吉林人,初中文化。1956年参加工作,在二九一农场二队当过工人。1986
年从事水稻种植,成为本队的带头人。2000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2001年被评为先进生产
者、科技示范户。2001年种植水稻121亩,纯盈利3.1万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涛(1954.7—)讷河人,1972年在红星农场参加工作,后为红星农场35队麦场主任。他在
生产队从事机务工作期间,严格按照机务标准作业,农忙时经常24小时不下机车。1999年生产
队领导安排他当麦场主任,他先后制定了麦场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减
少了损失浪费。多次被农场被评为先进晒场。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惕若
刘惕若(1929.4—)河北乐亭人,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53年毕
业于沈阳农业学院,1959年来八一农大任教,研究领域为真菌学、免疫学、病害流行学、病害
防治与农药,到2005年完成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小麦主要病虫害综
合防治技术研究攻关课题和农业部重点课题和农业部重点课题“小麦体细胞抗根腐病离体诱变
研究”,黑龙江重点课题“农作物种衣剂和农作物种衣剂新剂型研究”,发现六个霜霉菌世界
新种和七个国内新种和一个黑粉菌世界新种并用“刘惕若”命名。他研制的病害防治技术有效
的指导了大面积病害防治,研制的克福种衣剂有效控制了大豆苗期病虫害,社会效益有几十亿
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两项,黑龙江重大经济效益一
项和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共六项,并获黑龙江星火一等奖一项。先后获得总局特等劳模、
全国农业系统先进教师、全国支农扶贫为农民生产服务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教系统科技工作先
进工作者、黑龙江精英、黑龙江农垦科技重大贡献奖,享受总局终生不退休待遇。1989年获得
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
刘桐领(1964.8—)河北泊头人,1994年12月入党。1982年12月在大兴农场参加工作,曾任
农场九队学校教师、副队长,1999年 1月任第四管理区主任。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万臣(1936.7—)吉林农安人,曾任赵光农场副场长。在赵光农场工作38年,他所工作过
的单位都是先进单位。在四队任10年队长,这个队连续被评为场先进、总局先进队;1981年担
任五队队长兼支部书记,被评为农场先进单位;1982年任二分场场长,这个分场是个仅有10万
亩地的小分场,上缴利润少,但他担任二分场场长三年中,产量、利润都跃居全场第一,1983
年被评为总局先进单位。他多次被评为农场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总局模范共产党员,1983年
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万富(1958.6—)山东益都人,党员,建三江种业公司三江分公司经理。公司经营的种子
质量好、品质优,注重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是种植户最信任的单位。为了公司的发展,
他常常把家中的存款拿出来用于公司的经济运转,而未获取一分钱利息。他经常深入田间调查,
在种子加工车间、检验室。三江分公司的种子深受富锦、同江等周边市县农户的欢迎,远销哈
尔滨及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市。2002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万勤(1939—)宁安人,1962年在大西江农场参加工作,历任机务技术员、农机科长、荣
军农场和七星泡农场副场长。后任尖山农场场长期间,兴办了 2 000多家庭农场,经济效益创
历史最高水平,粮豆单产、总产、利润三超历史,出现了 150多个万元户,有三个队人均收入
超千元,全场人均收入达600元。1985年在全场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校,建起了2 000平方米的职
高教学楼,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万友(1956.11.19—)山东长清人,1986年7月入党。1983年 10月在创业农场参加工作,
历任农场晒场主任、农业副队长、五队党支部书记、二十二队队长、七队支部书记、第八管理
区党支部书记。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维新
刘维新(1957.5.4—)山东沂南人,1989年7月入党。1973年7月在兵团六师六十一团参加工
作,历任十三连工人、十三连副连长、创业农场十二队副队长、队长。1991年被评为全省劳动
模范。
刘伟华(1961.6—)山东凌县人。1981年毕业于九三农机校,分配到绿色草原牧场,任修理
厂技术员、水利喷灌安装负责人。1983年7月任牧场日处理鲜奶5吨乳粉厂厂长。1988年以后先
后担任日处理鲜奶20吨乳粉厂副厂长、厂长。1995年任副场长兼乳粉厂厂长。乳粉厂连续 4年
盈利超百万元,多次被评为嫩江管理局、总局先进企业。他也先后被评为管局特等劳动模范,
1992年、1995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 文
刘文(1927.5.13—)呼兰县人,1948年1月为通北机械农场拖拉机二中队队长,负责开荒、
播种及收割任务。当年是使用“洋油”的时代,油料非常紧张,整地时一台拖拉机所带农具少、
耗油高,为此他和师傅们搞革新研制出木制连接器,同样一天耗一百多斤燃油,多整地七八垧,
提高作业效率,这一革新创造在全场推广应用,当年提前十天完成任务,节约油料十几吨,在
年末的评比会上他被评为劳动模范。1952年时,国家要求农场扩大开荒7 000垧到 10 000垧。
为了多开荒,多种地、多产粮,支援祖国建设,他就率领全队同志克服瞎虻咬、蚊子叮、车烤、
太阳晒、风吹雨打,完成开荒 1万垧任务,1951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出席黑龙江省表
彰大会。后曾任作业区主任、分厂长及建设农场、红色边疆农场、引龙河农场场长。
刘文彪(1950.7—)辽宁黑山人,1968年参加工作,在宝泉岭农场二十四队任工人。1969年
在兵团二师汽车队任驾驶员,1973年在管局商店工作,1983年在管局商业汽车队任驾驶员,1987
年调管局小车队任驾驶员,1995年在管局干休所任管理员兼司机。曾多次被评为商业处先进生
产者、安全生产标兵。198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文军(1935.10.10—)依安人,党员,初中文化。1952年 4月参加工作,1965年调入万宝
农场(江川)。1977年任江川农场公安分局局长期间,从严治警,各类案件的侦破率明显提高。
1977—1982年,破获了多起大案、要案。1981年 5月30日,江川公安分局在桦川县公安局的配
合下,仅用3天时间就破获了一起特大凶杀案。1982年在分局值班室住宿180天,腿上有病还没
有治愈,但仍坚持在分局办公室昼夜不回家,一边治疗,一边指挥工作。全年只休息了 7天。
1982年省公安厅分别给记了集体和个人二等功。1983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文利(1953—)山东人,党员。1975年参军,1981年复员到前哨农场19队任队长、书记。
1981年播种季节,他听说有几家职工的猪突然得了相似的病,他马上骑自行车到兽医站往返100
里,赶回连队挨家挨户给猪打了防疫针,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在他的领导、关怀下,全队32个
家庭农场,1987年户户盈利,还出现了12个万元户。这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文义(1945.11—)双城人,党员。1961年参加工作, 先后任佳南农场生产队长、粮油加
工厂厂长、原种场场长、农场副场长、场长等职。 在任粮油加工厂厂长期间,年创产值2 300
万元,实现赢利60万元。在任期间,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农垦科学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党
员。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文仲(1946.5—)绥化人。1990年从绥化地区到青龙山农场八队参加工作种植水稻。他从
1990年到1995年,六年盈利23.6万元,水稻亩产年年超千斤,从一个一贫如洗的困难家庭变成
盈利几十万,拥有拖拉机和各种配套农机具13万余元的富裕户,被农场职工誉为“水稻种植大
王”。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喜成(1938.7—)绥化人,党员。1964年 7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同年于省精神病院
参加工作,1971年 3月到北安分局中心医院,1982年任院传染科主任,承担传染科的科室管理
工作,为医院、基层培养了一批人才,在肝病及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独到之处,在本地区
有较高的威信。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喜阳
刘喜阳(1957—)绥化人,1979年在北安管局工程公司参加工作,北安分局办公室管理科水
暖工,党员。1984年从北安管局建筑公司调到管局机关办公室管理科工作,负责水暖管道维修。
20多年来,他节假日从不休息,只要谁家有事,闻讯即到,身边准备管钳、扳手、手电三大件,
一有情况拎起就走,保证5分钟到场。1990年除夕之夜,北安市电厂供热系统发生故障,12 000
平方米的住宅供热系统全部被冻,许多暖气片、暖气管被冻裂。他毫不犹豫钻进地沟,把暖气
管一段段卸下,烘烤后倒出冰柱,然后再接上。冻裂的管子不断漏水,地沟充满了水蒸气,他
身上的棉衣早已湿透,寒风袭来,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从除夕夜一直干到正月初四。2000年春
节有一住宅楼供水坏了,他靠药片坚持工作,每天送水60多桶,往返20多趟,从一楼一直送到
六楼,浑身像水洗了一样,直到坚持不住才到医院检查,经确诊阑尾已经穿孔。工作之余,他
把掏下水道的活揽了下来,自己开车,自己装车,弄得浑身上下没有干净的地方,回家时孩子
都不让进屋。他淘粪运粪近千车。他还主动承担司机工作,开着翻斗车,冬天拉煤运雪,夏天
清理杂草送垃圾,一刻也不闲着。他多次被北安分局党委授予劳动模范荣誉,1995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2000年被评
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
刘贤春(1956—)山东日照人,党员,延军农场第八居民组组长,拥有 380马力的机械动力
及各种配套农具。他多次引进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到1998年累计向国家上交粮豆 1 800余
吨。1998年出车义务为生产队修路,铺垫沙土 200多辆次,职工种地困难无资金时,他总是慷
慨相助,几年中少收入 6万余元,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
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相荣(1951—)甘南人,1972年 3月在查哈阳农场太平湖分场九队参加工作。从1993年开
始,从一头奶牛起步,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到2002年奶牛存栏21头。从两间破马架变成了二栋
砖瓦房,又投资3万元修建了一栋标准化牛舍,随后,又拿出6万元及 4头奶牛给儿子成了家,
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之家。现全队101户有88户养奶牛,另有 11户为养羊户,成为远近闻名的
畜牧队,全队畜牧人均收入近万元。他也在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祥(1939.1—)拜泉人,1956年3月在克山农场参加工作,1964年3月入党,政工师。历任
克山农场机务学员、康拜因驾驶员、生产队机务队长、生产队队长、场直管理站副站长。长期
在农业机务战线工作,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参与农业科研试验课题。多次获农场、管理局、总
局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2年、1983年两次被评为总
局特等劳动模范。
刘向东(1944.4—)山东省沂水县人,党员,八一农垦大学农业经济专业毕业,1962年 1月
参加工作,八五二农场一分场加工厂工人;1968年参加六师五十八团九连建设,任连长;1969
年转移至饶河县三师五十八团九连任连长职务,1974年任五十八团副团长;1976年到1996年红
旗岭农场副场长、场长。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晓明(1966.7—)女,安徽太和人,在宝泉岭农场青年果树场工作,1987年承包了没人问
津的东山果园,由于缺资金、不懂技术,第一年就亏损。她购来了果树管理书,多次参加技术
培训,同时给果树施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经过六年的努力,累计产果10多万斤,盈利 3万多
元。1990年她又养8头母猪、4头后备母猪、肥猪70余头,盈利 1万余元,1990—1992年,她养
猪、果树累计盈利8万余元。1993年4月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晓燕(1953.3—)女,湖南衡山人,党员,本科学历。1968年参加工作,现任八五三农场
水稻副场长。她为八五三农场农业生产的发展、种植业结构的调优、调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
大、多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1975年、1977年、1980年、1981年、1982年被评
为总场先进生产者;1981年被评为管局三八红旗手;1982年被评为总局三八红旗手、省三八红
旗手,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效政
刘效政(1952.8—)山西清徐人,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政工师。1968年 8月参加工作,在
八五二农场汽车队担任驾驶员,在全国开展的“万名突击手活动”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从
1976年3月至1979年6月,他安全驾车行驶186 838公里,完成55 112吨公里,节约油料11 871.5
公斤,为国家盈利43 600多元。如果按吨公里计划指标计算,到1978年底,他跨入到1980年;
如果按利润计划指标计算,他已跨入到1985年。为此获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79年
被授予农垦部先进生产者,1978年、1980年、1983年三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1年被评为
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刘新春(1943.12.21—)河北博野人。1960年5月在佳木斯机械厂参加工作,1963年8月来七
星农场当工人。1964年参军,1966年11月入党,1969年复员回七星农场任汽车驾驶员。他创造
了10多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纪录。1980—1981年获建三江管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0年、1983
年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83年出席黑龙江省工会第六
次代表大会。同年6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刘新华(1958.11—)山东莱芜人,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3年 7月入党。先后任二九○农
场四分场三十七队机务工人、四分场机关政工组干事、派出所民警、四分场机关政工组宣传干
事、四分场三十五队党支部书记、三分场副场长、党委书记、二分场场长、名山农场场长,2000
年12月任宝泉岭分局副局长。曾获宝泉岭分局尊师重教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总局抗洪抢险
模范、省优秀党员称号。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4年获农业部发展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称号。
刘兴弟(1933—)辽宁黑山人,曾任技校教员、农机技术员、机务队长、农机科长、农机总
工程师、副场长等职。1976年调入建边农场后,一直作农机管理工作。他从基础工作抓起,组
织制定农机发展规划,开展人员培训,抓农机队伍整体素质的体高。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开
展劳动竞赛和安全生产,推动了农机工作向前发展。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兴祥(1969.10—)河北单县人,高中文化。 1987年参加工作,江川农场第五作业站职工。
自1987年开始种植水稻以来,他由一个年收入不到 4 000元的贫困户,发展到2005年年收入35
万元,拥有大型收割机、中型拖拉机等固定农用资产近20万元的小康之家。2000年,农场推广
大棚育苗,他一次购进5栋,当年水稻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水田面积也由150亩扩大到了350
亩。从2000年开始5年来,他累计为贫困职工垫付生产、生活资金 10万余元,为职工义务收割
水稻2万亩。2003年,他被农场被评为种植大户,2004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纯利润 22万元,
被农场被评为交粮大户和好职工标兵。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秀艳(1958.1—)女,辽宁本溪人。1976年 7月在大兴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大兴农场工人、
前哨农场二十一队卫生员。在任期间,热情为职工服务,虽然治不了大病,但头痛脑热,简单
小伤小病却离不开她,不管是白天黑夜,随叫随到,还经常背着药箱深入田间地头。有时病人
需要送医院,她风雨无阻陪同前往,办理手续,介绍病情,如同亲人守护左右。1982年被评为
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刘绪阳(1939.4.8—)山东沂水人,在绥滨农场九队工作,在1993年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时,
发挥科学种田,实行标准化管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主动帮助家庭有困难的职工和手
工户,为他们种地、垫种、垫肥,优先无偿为手工户代耕,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多次为困难
职工群众捐款、捐物,在农场集资筹建小学教学楼时,带头一次捐款一万元,多次被评为劳动
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2年、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学(1965.6.4—)望奎人,党员,工程硕士。自任绥化分局水务局局长以来,先后完成了
肇源和嘉荫等堤防工程建设长度 13.6公里,护坡4.8公里;新建肇源农场灌溉站和排水站、柳
河农场水库,完成和平、安达、嘉荫三场的近 1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恢复重建肇源农场5
万亩灌区工程;配套建设铁力农场10万亩水田灌区工程。近几年全局建设的各项水利工程全部
达到优良标准,受到了省、总局有关部门的表扬。多次获分局、总局、省水利系统的奖励,2001
年被分局授予“十佳公仆”的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4被评为垦区廉洁从政标
兵。
刘学成
刘学成(1932.11—)辽宁本溪人,1949年12月到桦南农场当机务学员,1950年 10月入团,
1951年1月到王岗农机校学习,1952年回桦南农场任拖拉机驾驶员。1953年7月调到集贤农场。
1954年11月入党,1955年提升为机务科副科长。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任二十九团生产股副股
长,1978年任双鸭山农场机务科科长,致力于机务队伍的建设,他和农机科同志建立了一套切
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农场的机务工作成绩显著。1979年 5月,他担任农场副场长,仍主管机
务工作,机务工作在垦区仍名列前茅。1980年农垦部授予了“机务管理标准化、油料管理标准
化农场”称号。他曾多次受奖,1956年 4月出席省及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农机管理和推广新技术奖。1984年被红兴隆管
理局被评为劳动模范。
刘学文(1956.9—)辽宁凤城人,党员,中专文化。1974年12月在五九七农场参加工作,历
任工人、副队长、队长、分场副场长、分场场长、农业科长。1996年他任二分场场长,二分场
地势低洼,有7个生产队,9.7万亩耕地。过去年年完不成租金收缴。他上任后,改湿整湿播为
深松深翻,精耕细作,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自1996年后,年年完成利润指标,连
年被农场、分局授予先进集体及先进党委,他本人也连续获农场、分局先进个人称号。二分场
一跃进入农场先进行列。1999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刘学智(1950.8—)天津人,党员,初中文化,经济师职称。1968年下乡到军川农场加工厂,
1980年任加工厂厂长,1986年任宝川油脂厂厂长,自1980年任加工厂厂长以来,加工厂经济效
益显著,成为农场的骨干企业。1986年农场在宝泉岭新建一家油厂,他出任厂长。在建厂初期,
他带领职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设计到设备都是国内领先的,建设一年就投产,成为农
场、管局的明星企业,他也多次被评为农场和管局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983年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
刘寻芳(1946.11.20—)女,山东龙口人。在绥滨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时,她带头买回了两
头奶牛,但她没有养牛技术,于是去书店买回了《养牛技术》、《奶牛饲养》、《如何养牛》
等书籍,每天夜深人静,忙活完一天的活之后,她总是不顾疲乏的在灯下学习养牛技术,不管
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她总是精心的饲养,细心的照料,她的奶牛很快的强壮起来。遇到
解不开的难题,就骑上自行车去农场请教兽医。当年就获得了近万元的收入。接着又盖起了面
积200平方米两个大牛棚,1988年获利3万元。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