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 于宝清(1963.11.12—)女,鸡东人,1979年在八五一○农场黑背山林场参加工作。1983年,
在承包造林任务中,她带领全班11位姑娘,每天工作近11个小时,完成造林890亩,超任务290
亩,人均89亩。她本人完成造林100亩,日工效高达6.5亩,成活率 91.3%。1985年冬,她们班
承担了间伐挂号任务 2 200亩,在深山雪野中苦干了一个月,完成了任务。这年造林,她又带
领全班出色完成了1 310亩的任务,超额420亩。她本人栽树73亩,超额完成19亩,成活率高达
96%。改革开放后,她开发新的生产项目,种南瓜、向日葵,养木耳, 干劳务等等,每年多收
入 2 000多元。她连续三年被评为农场的先进生产者和三八红旗手。1983年、1984年分别被评
为农场、管局的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 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1985年被总局授予
“女能人”的光荣称号。1987年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于宝厦(1945.12—)山东海洋人。1961年参加工作, 1987年入党,历任八五三农场酒厂工
人、红兴隆分局工业处长、总局工业局副科长、科长、总局酿酒公司副经理、经理。组织领导
先后完成技术改造项目十几个,投入技改资金 2 400万元,新增生产能力20 000吨,并研究开
发了35°兼香型高档北大荒和38°普通北大荒酒,使产品由单一发展成为两大系列 6个品种,
先后获农业部优质产品、黑龙江省白酒精品、北京博览会银奖等荣誉,1995年实现销售收入2 000
多万元,上交税金95万元,利润151万元。1996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斌(1965.1.14—)克山人,1985年在克山农场参加工作。 历任技术员、科研站副站长、
农场办公室主任、机关党委书记、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1990
年完成了“龙辐号小麦的大面积开发和利用研究”等三项课题,分别获省农业科学院成果奖、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研究的“大豆北丰11号”等三项技术在国内广泛
推广应用。1999年担任林业科科长兼林业公司经理期间,先后攻关、科研、推广了 9项先进技
术,在全场发展起12个家庭林场,查处林政案件数十起,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2001年获全
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4年获省授予五一劳动
奖章和全国职工“创新能手”称号。
于长清
于长清(1929.1.10—)肇东人。1946年2月参加农会。1947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
年6月入党,同年10月在解放锦州时负伤,在部队曾两次立功受奖。1949年 10月参加伊拉哈荣
军农场的创建工作,在建场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49年被评为农场劳模,1950年被评为东北
局二等荣军劳模出席东北荣军与复员转业军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1951年又被评为黑龙江省劳
动模范。
于成德(1934.3—)吉林太莱人,红五月农场工业科科长,多年来他共立功、受嘉奖、表彰
20次以上,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传富(1970.1.7—)山东沂源人,党员,大专文化。1988年12月在江川农场十队参加工作,
1995年任农业技术员,1996—1997年在八一农垦大学学习。曾任十队工会副主席、农机副队长。
1995年,他种植150亩水稻全部采用大棚育秧和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亩产550多公斤。投资30多
万元购进天津 654拖拉机和E—514收割机。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要为无机户代耕垫资30 000元
左右,义务出车30多班次,折合人民币 3 000多元。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垦区民兵标
兵个人,1996年被总局被评为民兵“双十佳”标兵个人,2003年获“垦区农机系统青年岗位能
手”和农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2005年被红兴隆分局被评为“十佳”青年。
于春杰
于春杰(1961.3—)女,宝清人。1980年从事教育工作,她对待教师有亲人般的关怀,哪位
老师生病或家中有困难,她总是要去探望。建校外教育基地近十个,请老红军、老垦荒战士向
学生宣讲革命传统和北大荒精神,请法院领导对学生进行法制报告和安全教育,还组织学校为
特困学生捐资 400余人次达数万元。曾任“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区道德互动效应的探索”课
题研讨组长。连续多年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三八红旗
手、“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4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模模范。
于春生(1950.3—)辽宁丹东人。1999年11月从海伦农场调到柳河农场任党委书记, 7年里
不下饭店,不参与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活动。由于家在绥化,吃食堂的时间较长,他坚持每月
180元标准, 自己买餐证就餐。一名职工家属患癌症去世,家庭生活困难,他就与这名职工结
成帮扶对子。每到“两节”就去慰问,职工的女儿上小学,每年开学前都送到学校 100元钱,
直到孩子初中毕业。2004年农场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群众有顾虑,他带头种了洋葱、平贝,用
事实说服了群众。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德江(1930—)吉林人,哈尔滨分局养鸡场工人。1957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曾进
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在养鸡工作上学习先进技术,在养鸡、育雏方面,与技术人
员和工人一道形成了早春、早育,雏鸡小群饲养,合理低温育雏等一整套成功方案。育雏率最
高时达到99%。他养的当时每只鸡可产蛋210,孵化率最高年份达到99.4%。
于德林(1949—)哈尔滨人,在任嫩北农场第十八生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从节约每一分钱
入手,加强管理,使成本保持最低水平。经常深入第一线指挥生产,1990年全队盈利 141万元,
纯盈利72.3万元,职工人均收入 4 891元。1984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1
年分别被评为九三分局劳动模范,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凤江(1941.11.13—)吉林榆树人,1959年参军,1964年入党,1966年复员到北大荒,1982
年任北安分局龙镇生资公司经理兼书记,当年增收3万元,每年利润都在 20万元以上,1986—
1988年达30万元,公司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党支部,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1987年被
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凤兰(1947.3—)山东人,虎林电厂第一代女焊工。1988年5月到1989年3月,她在65吨锅
炉安装土地上,主动挑重担,从主体钢架、受热面管、水冷壁、省煤器,到降水母管,降水管,
顶棚连通管,等共 1 200多个受检焊口,(这些焊口占整个工程的五分之三)却是经她之手“缝
制”而成。经省劳动局验收,打水压一次成功。1988年七月份装水冷壁,烈日把铁板晒得烫人,
在上边工作身上像着了火,她冒高温站在烫人的铁板上,浑身是汗,身上和脚上常被焊渣烫破
皮,还得站在架上焊接,但她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1989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于福(1950―?)吉林人,党员。1968年 4月在大兴农场参加工作,历任统计、副队长、队
长,前进农场副场长,1986年10月任前哨农场场长。农场1987年首批走出贫困行列;1987年、
1988年两年小麦单产超历史,纯利润56万。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富海
于富海(1934—)吉林大安人,1956年在肇源县中心灌区工作,1960年来肇源农场任轮式拖
拉机车长,,将不便于操作的手油门改装成脚油门,把影响安全行驶的刹车、油封改为双向自
紧式油封。1960年春天给职工拉土,都是他亲自装卸,中午吃一口自带的干粮。别的车辆一天
拉两车,他一天拉四车。在麦收期间,为了车辆顺利通行,他用铁锨维修道路和整平沟渠,每
天午饭和晚饭都是在车上吃,一直工作都到晚上十二点多,第二天还要起早把油料和用水送到
各个地号,顺利完成运输任务,196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于戈(1959—)女,辽宁西丰人,八五四农场十九队一名种稻女工。她原先在伙房担任班长,
1995年种植90亩水田,发展到350亩,年创产值25万元、利润14万元和拥有近 20万元固定资产。
1998年霜期提前,她的水稻亩产仍1 200斤,纯盈利9万元。她连续三年被农场授予劳动模范,
1998年被管局授予劳动模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广宏(1960.5—)山东昌乐人,党员,梧桐河农场广宏庄氏养猪场场长。1977年入伍,曾
先后担任过梧桐河农场粮油公司经理、生产队长。2001年 10月自筹资金 30万元,应用先进的
“庄氏养猪法”,创办了垦区首家“广宏庄氏养猪场”,品种包括双脊臀英系大白、丹系长白、
台系杜洛克、比利时皮特兰等优良种猪。他的养猪场已经成为专业的母猪繁育基地,基础母猪
发展200头,猪舍面积扩大到3 200平方米,固定资产130万元。2003年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2005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广亮(1948.7—)山东平阴人。 1993年时任宝泉岭农场粮油加工厂厂长。 1990年试生产
“特二粉”,三年加工3 100吨,产品还打入辽宁,每吨可比普通面粉获利120元,三年累计多
创收30.3万元。1992年仅加工费一项就获利45万元;1992年全厂职工集资57万元,收议价大豆
407吨,增收9.36万元。1990—1992年三年间,累计创产值2 000万元,获利润 220万元,1992
年突破利润83万元。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桂香(1959.10—)女,富锦人,新华农场桥涵队工人。1994年,她精心挑选了7名懂技术、
责任心强的下岗女工,承包了涵管制作车间。从模具到钢筋笼的制作,从混凝土的打制到涵管
的形成,谁出现问题谁个人负责。打混凝土即使是一个棒体力男人也吃不消,可她一干就是好
几年。她患有风湿等疾病,但从从不休息一天。自1996至1998的 3年里,涵管制作班创产值60
余万元、利润20余万元,产品保证了本场需求,还大量销往伊春、鹤岗、汤原、萝北等地。1999
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国才(1943.10—)山东文登人,初中文化。1960年1月在江滨农场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
机车驾驶员、车长、农机排排长。是农场最早种植水稻的农户之一,他采用秋整地100%黑色越
冬,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全部采用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及农机标准化上给种植户树立了榜样;
先后获农场先进生产者、致富带头人。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国田(1946.2—)辽宁人,任荣军农场四队队长后,从1989年到1992年经济效益两次突破
百万元,1989年盈利125.5万元,1990年盈利127.7万元,四年累计盈利 376万元,四年累计粮
豆总产13 606吨,平均大豆单产310斤、小麦610斤。他三次被评为九三分局劳动模范、四次被
荣军农场被评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曾两次立二等功。生产队1991年晋升为九三分局文
明单位标兵单位。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海燕(1953—)女,北安人,1971年在赵光机械厂参加工作,在从事钳工的32个春秋里,
每天满负荷地工作,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在生产中她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她手下
从未发生过质量和安全事故。曾多次被厂授予三八红旗手和先进生产者称号。1999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于海洋(1941.10—)山东寿光人,1960年参加工作, 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曾在大
西江农场任机务副队长,在春播、夏锄、麦收、豆收各生产环节中做到了起早贪黑,既当指挥
员又当修理工,每天都是和机车一块下地一块回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超额完成工作任务。
于洪洲(1948.9.15—)吉林扶余人,大学文化,党员。1968年 11月从鸡西市下乡到海伦农
场,曾任海伦农场九队党支部书记、场团委书记、农场党委副书记、副场长、场长,1984年调
任绥化分局生产处任处长、绥化分局副局长。每年有一半时间下基层,为基层解决了很多困难
和问题,他主抓绥化分局工业后,年年都有新起色。1992年圆满完成出口10 000吨大豆的任务。
主管分局流通工作后,流通业每年都盈利100多万元,1991年引进资金930多万元。1992年引进
三氧化铝和聚丙烯生产线。 1972年、1975年两次被评为分局劳动模范, 1979年被团中央授予
“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1年被评为总局抗灾先进个人。199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鸿麟(1939.12—)辽宁东沟人,1968年7月沈阳农学院农机专业毕业后分配到胜利农场参
加工作,1970年 5月入党。历任技术员、生产队长、分场场长、总工程师、鸭绿河农场场长、
建三江管局总工程师、副局长。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加树(1956—)辽宁宽甸人,党员,延军农场第十二居民组肉牛养殖场长,拥有固定资产
80多万元。1996年建起了小型白酒厂,利用酒糟喂牛催肥,既节省了饲料,又降低了饲养成本,
成为农场节粮型养殖大户,仅2001年利润就达10万余元,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建堂(1939—)肇源人,1956年在肇源参加农场二队工作,1985年组建家庭农场,他说服
家人,率先举办起联户家庭农场,妻子、两个儿子和儿媳妇,姑娘、姑爷全部参加,承包荒地
300余亩, 购置了全套整地收割机械,给各家庭农场树立了榜样。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1998年洪水过后去牡丹江局八五六农场。
于建新(1968.8—)北京人,1996年入党,兴凯湖造纸厂四车间抄纸工段班长。1988年参加
工作,在担任乙班班长工作中,细心钻研抄纸工艺标准,多出纸,出好纸,多年抄纸乙班的产
纸量高于其他班组。所在班组的产品一等品率 98%以上,居全厂之首。他连续多年获“优秀班
组长”、“先进生产者”、“十佳青年”及管局“爱岗敬业标兵”等称号。1999年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
于 杰
于杰①(1952.6—)女,牡丹江人,1968年从牡丹江下乡的知识青年,先后担任过党支部书
记、龙门农场团委、场工会主席、北安分局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凡她领导的部门都始终是
农场、分局的先进单位,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1971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长征突击手、
全国农垦系统劳动模范、省和总局的三八红旗手、分局和地区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等。
于杰②(1958.2—)河北承德人。1975年1月参军,1984年5月入党。1980年 1月退役回勤得
利农场工作。历任战士、农场工会干事、农场公安分局刑警、刑警队长、治安股长、场公安分
局副局长、局长。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金龙(1963.3.11—)绥滨人,1979年4月在前进农场参加工作,曾任前进农场养路段工人、
电影队放映员、八队队长、副主任。1993年1月办家庭农场,有耕地900亩,固定资产20万,三
年生产粮豆560吨,上交粮30万斤,盈利30万元。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京光(1955.3.13—)山东乳山人,1987年 3月入党。1972年2月在兵团六师二十四团参加
工作,曾任十五队农业技术员、三十三队队长、物资公司经理。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井禄(1933.3.15—)海伦人,1973年在龙镇农场十分场任机务队长。带领机务人员 15余
人开荒建队,当时的吃住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帐篷,地势非常低洼,每天都在
泥水里作业。哪最脏、哪最累,哪就有他的身影,顺利完成了开荒建点的任务,1973年被评为
总局劳动模范。
于静华(1950—)女,双鸭山人,党员,建三江分局外贸处副处长。1968年在八五三农场参
加工作,历任教师、农场商业批发站会计、红兴隆分局工会会计、财务部长、外贸公司会计、
科长、粮贸集团总公司财务部长。1993年调任建三江分局外贸处科长、副处长。在外贸分管财
务、边贸、议价经营、并兼任工会女工部主任。1996—1998年圆满完成各项经营指标,实现利
润717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超6 000元。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开宝(1953—)辽宁丹东人,八五五农场职工,在家庭农场承包时积极工作,热心帮助群
众,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可胜(1940.10—)山东海阳人,1963年10月入党。1959年8月支边到八五九农场工作,曾
任工人、班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厂党总支书记。1979—1981年连续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
1982年立二等功1次。198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灵文(1942.2—)肇州人,党员。1958年在跃进农场参加工作。历任卫生员、办公室主任、
宣传部长,1987年任红五月农场体改办主任。1982年创造性地提出并试行了思想政治工作全方
位目标管理办法,推动了双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1986年获“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政工干部”,
获全国、省、总局、分局各种奖励46次。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龙新(1967—)依安人,党员。1988年12月在富裕牧场乳品厂参加工作,历任工人、化验
员、会计、队长,2002年调任十一队队长。通过玉米覆膜播种旱季喷灌科学管理,实现硬质玉
米亩产1 500斤,种植西瓜1 100亩,亩效益实现800元,使职工收入提高20%。他鼓励职工发展
畜牧业和非国有经济,奶牛由不到100头,发展到了438头,年产鲜奶 1 000多吨。职工人均增
收近500元,人均收入近5 000元。他2003年被评为分局优秀公仆、优秀党员,2005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于敏修
于敏修(1950—)1968年参加工作,1980年入党,大学学历。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五官科主
任,主任医师,。自1993年任科主任以来,在医疗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14项,其中有172项
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奖。有10项医学成果先后获宝泉岭分局“科技进步奖”和总局“医疗新
技术推广应用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被分局授予“中
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先后三次获分局优秀共产党员及首届“十佳公仆”称号,1998年10
月总局授予垦区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北大荒好职工称号,1999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
1999年、2000年及2001年连续被鹤岗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2年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
范。
于明哲(1942.9—)吉林扶余人,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1965年参加工作,1976年 7月入
党,历任友谊农场五分场七队农业技术员、友谊农场科研所农业技术员、友谊农场六分场技术
员、八分场副场长、场长、五分场场长、友谊农场副场长。1987—1990年任八分场场长期间,
分场连年盈利在50万元以上。先后被评为友谊农场、红兴隆管理局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
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勤生(1940.8—)山东平度人,1960年参加工作,党员。在担任建设农场十二队党支部书
记和队长期间,使十二队连年迈上新台阶,成为全场率先实现小康的标兵生产队。1979—1980
年三年间,经营利润7.11万元。他多次被农场和分局被评为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总局特等
劳动模范。
于庆山(1952.11—)山东梁山人,绥滨农场公路管理站站长。在任二十六队队长期间,1984
年兴办家庭农场114个,纯收入120.3万元,1985年后连续三年年劳动力人均收入1 812元。1987
年麦收期间天阴多雨,在小麦损失一天比一天严重的情况下,他主动调弟弟的自动收割机先收
他人的,最后收自己的。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全信(1949.12.10—)辽宁本溪人。1970年1月在集贤镇中学毕业务农。1989年4月到垦区,
先后在创业农场一队、三队当农工。后成为农场种子公司优质超级稻示范项目户。在承担农业
部优质超级水稻—空育131品系的种植。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珊花(1954.4—)女,浙江浦江人,龙门农场教育科科长。在她的领导下,农场的教育事
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和学生公寓,修建了学习花园,组建了微机室、语音
室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她采取新的教育管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由
全局14个办学单位的倒数第一上升到前 5名,学校被总局命名为“绿色学校”,她被总局授予
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女职工称号。200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生(1951.2—)集贤人,高级政工师。1968年 5月在八五三农场清河中学毕业,分配到农
场四分场二队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入党。历任八五三农场汽车队副排长、副队长,八五三农
场机关党委宣传干事兼工会干事、副书记、书记,八五三农场纪委书记,曙光农场党委副书记、
党委书记、农场场长,五九七农场党委书记。1999年调到红兴隆分局纪委监察局任分局纪委副
书记、监察局局长。1987年,在八五三农场任机关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期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胜军(1952.7—)明水人,党员。1992年任嘉荫农场场长,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目
标,盈利108万元;1993年盈利927万元,成为垦区盈利第一大户;1994年取得“三超指标五超
历史”的成绩,1995年农场经营盈利八五九万元。他把机关科室精简合并为“七部一科一办”,
1993年农机具全部变卖给职工。1994年到1995年农业坚持“两自”和“四到户”,工业“抓大
放小”,小型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全场15个基层单位和场部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全国联网,
为职工翻建住房补贴100多万元。1996年投资200多万元,修建场部主干水泥路面。在“房子、
孩子、票子”方面,党政班子成员中没有一人出现问题。1995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世忠(1938.8—)山东乳山人,1973年7月入党。1959年3月在胜利农场参加工作,曾任三
队农工、四队机务副队长、三十六队队长、制材厂党支部书记。在1983年任队长期间被评为总
局劳动模范。
于守清(1959—)女,吉林榆树人,1976年调入普阳农场六队参加工作,在担当女工主任以
来,办过猪场,搞过深加工,带动了女工们在二、三产业上的发展,1998年带头承包了十公顷
水田,采用钢骨架大棚育秧和钵育摆栽技术,获得了单产九吨的产量。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
模范。
于淑芳(1962.7—)女,北京人,党员,高级讲师。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在农垦职业技术
学院历任学科副主任、主任,现任教务处处长。多次获得校级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十佳
教师、分局优秀共产党员、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1年获得总
局优秀教师,2006年获得总局三八红旗手,2002年省教育学院授予最佳教师称号,2004年省教
育厅授予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获得省级“学术带头人”。
于淑华(1955—)女,辽宁金县人。1973年4月在八五一一农场一队参加工作。1978年9月到
农场商店当售货员。她经常奔波于哈尔滨、牡丹江、密山等地选购商品,领全组同志开展优质
服务,做到百问不烦,百拿不厌。1984—1987年销售额年递增率为 12.3%。她四年中两次被评
为总局三八红旗手,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顺江(1961.7.4—)山东乳山人,1985年10月入党。1978年 7月在胜利农场参加工作,曾
任气象站技术员、农业科科员、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副场长。在任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期间,服务热情,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硕华(1931.11—)河北唐山人,党员,九三中心医院院长。 1955年于山东医学院毕业分
配来九三垦区,这些年来,他自觉做到患者第一、事业第一,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病人
解除病痛。他多次被评为管局、总局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1980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所军(1952.1—)山东海阳人,初中文化。1973—1988年先后在饶河农场二十队、十九队
从事机务工作,1985年他承包队里的收割机,当年利润 12 800元,机车平均完好率达到98%、
出勤率达到93%、利用率达到92%。1985年立三等功一次,1988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太谓(1950—)辽宁金县人,1974年在嫩北农场14队参加工作,后到13队当机务工人。1992
年车组作业量11 050标准亩,标准耗油0。84公斤,完成率98%,出勤率96%,总收入3 940万元,
净盈利10 858元,被评为管局标兵车组。1992年被评为分局劳模,1993年被评为分局、总局劳
动模范。
于文(1944.3—)双城人,党员,1987年任嘉荫农场物资科科长,在农业大忙季节,不分节
假日、不分白天黑夜24小时值班,保证第一线生产所需物资的供应。物资到货时他和职工一起
装卸货物,每年装卸货物都在千吨以上,节约资金达万元以上。坚持物资尽量一次到位,减少
二次起运,直接送到农户手中。1987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文波(1940.2—2005.11.19)辽宁喀刺沁左旗自治县人,高中文化。1958年 1月参加工作,
1959年3月参军,1965年12月入党。1966—1991年在尾山农场工作。1991年3月任格球山农场工
会主席,开展基层工会干部培训班,参加人数86人,使基层工会的业务提高。1992年有21户贫
困户在工会的帮扶下脱贫。1992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文海(1963.7.28—)山东乳山人。自2002年 10月任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部长
以来,负责北大荒米业国际贸易工作,完成了所有出口任务,赢得了中粮总公司和国外客户的
好评。到2006年5月30日,累计出口大米40.11万吨,创汇总额11 860万美元;北大荒短粒米打
入香港市场,2004年第一次圆满完成了对外援助任务,2006年成为中国短粒大米在波多黎各最
大的供应商。2004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希栋(1942.10—)辽宁丹东人,1981年6月入党,初中文化。1958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
曙光农场二队、七队机务工人、机务副队长。在担任驾驶员时,超额完成任务119%,全年节约
费用 3 368.1元,经管局、农场机务检查,他使用的机车是全场优秀机车。1979年被评为总局
劳动模范和全国农林水利先进工作者。1984年被评为总局先进工作者。
于晓刚(1967.11—)山东海阳人,党员。 1987年、1993年先后在饶河农场二十一队、二队
任林业技术员,统计工作。1994年任二十队农业副队长。1996年完成旱改水13 000亩,1997—
1999年实施水稻摆盘推广试验项目,亩平均提高单产50斤—100斤,亩增加效益100元。2002年
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于孝良(1946.9—)吉林梨树人,1962年在查哈阳农场参加工作,稻花香
管理区第五居民点职工。1992年投资金一千多元,购置零配件及改装材料,设计改装四项作业
(播种、深施肥、镇压、覆膜)一次完成的四轮覆膜机。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四项作业均达到
标准高、质量好。1993年初设计改装“双筒湿式拌药机”,提高了小麦拌种效率。1992年被评
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秀兰(1943—)女,山东昌邑人。1959年参加工作,八五一一农场完达山食品厂乳品一厂
支部书记兼第二厂长。曾任工人、班长、副厂长、支部书记。工厂在1974—1976年中八项经济
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夺得七项第一,并获得全省质量三连冠,在1980年、1983年、1987年全国
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她自1985年以来多次被评为农场、管局劳动模范和分局、牡丹江市
优秀党员。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绪武
于绪武(1958.12.20—)哈尔滨人,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1977年5月参加工作,1994年7
月入党。1993年初任红旗农场五队队长时,职工收入仅 300元。1993年、1994年两年连续获得
丰收,全队人均收入达到 6 000余元。他在1996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1999年、2005年
先后两次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学嫒(1942.10—)女,山东乳山人。1964年2月支边到饶河农场,分配在十四队,历任工
人、排长、管理员。1973—1980年连续 7年被评为农场先进生产者,1980年获总局三八红旗手
称号,1984年入党。她带领的炊事班1980年、1981年两年集体立二等功,1982年她被评为总局
特等劳动模范。
于洋(1974.2—)辽宁本溪人,高中文化。1996年 5月在友谊农场甘油厂当工人,曾担任过
工人、带班长、班长。为工厂解决了料管弯头处漏料至使灭菌不彻底,提高了发酵转化率 3个
百分点,每月增产7.5吨甘油,一个生产周期为工厂减少损失 20余万元。七年中共提合理化建
议15项,各种小的技改不计其数,他的合理化建议被工厂采纳率达95%,减亏增效达 40多万元,
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毅(1970—)山东文登人,嫩北农场第六管理区二十居民组职工。1995年完成本单位工作
量5 280亩,还到四队、五队、六队等单位支援,支援面积1 052亩,严格按操作规程,实现标
准化作业。1995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跃忠(1943.2—)肇东人,初中文化。1960年参加工作,在鹤山农场历任汽车驾驶员、汽
车队队长、运输公司副经理、经理、高岭土开发公司经理、修理厂厂长、医院书记等职。在运
输公司任职时,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把一个职工收入低微、亏损严重、许多人倒挂欠账的企
业迅速扭亏为盈。1987年职工人均收入2 000元左右,收入最高的达到4 000多元。办了综合商
店和食品加工厂,使28名待业人员就业,商店开办后连年盈利,1987年总销售额 62.37万元,
超额62.30%,盈利15 000元,人均收入1 800多元。1987年他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振友(1957—)河北人。1974年在锦河农场修造厂参加工作。1990年始任铸钢车间副主任、
主任。1990年进行造型技术革新,由原来的造型经过烘干后才能浇注,改为湿型浇注,以前四
天开一次火缩短成三天开一次火,全年增加产值10多万元;两年共完成铸钢件产量 460吨,创
产值124万元,利润8.6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 3 400余元。1978年被评为管局新长征突击手,
1993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于志和(1961.3.22—)庆安人,1984年9月入党。1981年 8月赵光农场机校毕业后分配到前
进农场参加工作,曾任水利队技术员、副队长、队长、农场机务科副科长、物资科副科长,2001
年1月任三队队长,2002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余辉平(1960.6—)江西广丰人,党员,白桦清选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78年7
月参加工作,历任白桦厂生产科调度、生产科科长、生产副厂长,1996年11月调任白桦耕作机
厂任厂长,2001年 7月调北大荒农机集团任总经理。在担任耕作机厂厂长的当年,企业扭亏为
盈,完成产值1030万元,实现利税 80万元;1997年产值达到1 200万元,实现利税 160万元。
1999年产值达到 1 300万元。他个人先后获得省优秀乡镇企业家、分局优秀共产党员、分局优
秀科技工作者荣誉。199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2002年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
余 英
余英(1962.12—)女,生于集贤农场,1980年高中毕业,1981年在双鸭山农场参加工作,1997
年入党。参加工作后,她无论干什么都干出个样来,1983提10月调到向阳林场,她超额完成了
林场下达的45亩造林任务,成活率在 90%以上,获得全场质量评比第一名。冬季采伐时,她学
着和男人一起伐木、归楞、清理山场。她第一冬完成了4 000根木耳段、1 200根矿扒条、1 500
根大杆、1.5立方米原木、350根柱角木、450根坛木。 她婚后曾因劳累过度两次流产;一次感
冒高烧38度多,继续上山工作。她上有老、下有小,丈夫有病不能干重活,她既在上山劳动,
又要照顾家庭。12年中,完成造林面积540余亩,抚育幼林1 080亩,采伐木耳段48 000根、原
木18立方米,创造价值45万元。1991—1993年被农场工会被评为好职工标兵,1994年被分局被
评为先进,1995年分别被总局、分局被评为行业女状元,同年被评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1997
年5月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出席了省劳模代表大会。
俞贤清(1958—)安徽合肥人,八五一一农场汽车队驾驶员,1985—1989年四年间,安全行
驶16万公里,完成了运输任务40万吨公里。他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场先进生产者、青年突击手、
优秀团员,1989年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
郁忠伟(1969.5.11—)太康人,高中文化。1988年参加工作,江川农场十一队职工。自1996
年以来,他为生产队文明建设义务出车60次,合计金额 5 000多元,为生产队13名孤寡老人捐
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 000多元。1998年抗洪期间24天不下岗,参加了 13次抢险任务。1999年他
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