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垦农场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要求“除负有作战任
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的工作之暇,从事生产”。遂派出大批部队官
兵和地方干部开赴北大荒,创办农场生产粮食,以备战争之需,点燃了开发北大荒的第一颗火
种。1947年2月,原黑龙江省军区供给部部长张觉组织40余名战士,招聘日侨驾驶员3名,搜集
日伪残留的兰兹拖拉机4台,在通北县柳毛青(现红星农场二分场)开垦1平方公里耕地。主要
种植蔬菜和军用药材,成为军队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建设农场的开始。同年6月, 迁到赵光站
创建机械农场,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周光亚任场长。1948年6月 ,部队调往前线,农
场由黑龙江省建设厅接管,定名为赵光机械农场。从1948年创办荣军农场到1968年组建生产建
设兵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先后共有7批集体复员转业官兵共计141 020人到北大荒
参加开发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北大荒的开发史就是一部军垦史。
一、荣军、解放团农场
1948年冬,东北境内基本解放。战争中重伤致残的荣誉军人集中到东北达10万人。为了安
置这些同志,东北军区成立了先后由周桓、刘培植担任领导的行政委员会。1949年3月, 东北
荣军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荣军投身经济建设问题,组织一批负伤致残,尚未失去劳动能
力的荣誉军人,组成基建队、运输队。1949年4月1日,东北军区政治部荣军工作委员会齐齐哈
尔荣军学校政治部主任郝光浓挑选26名思想坚定,自愿参加的荣誉军人,前往东屏试办荣军农
场。1949年10月,东屏农场移交给当地政府经营,人员迁至土地条件较好的嫩江县伊拉哈,创
建伊拉哈荣军农场(后并入现鹤山农场),12月20日,伊拉哈荣军农场举行了建场典礼,省政
府、省军区送了贺信和锦旗。到年底,开荒24平方公里。1950年建立6 个分场,实现了当年开
荒当年生产。千余名荣誉军人在短短两时间里,将农场建设成为黑龙江地区有名的农场。《人
民日报》、《大公报》曾发表消息、通讯,介绍荣军农场艰苦创业的事迹。
同年,分散在绥滨、富锦、依兰、汤原、鹤立等地荣校1 100余人,于11 月集中到鹤立荣
校,由校长李文奎带领创建了鹤立荣军农场,当年开荒14.4平方公里耕地,后改称“荣军伏尔
基河农场”。
在荣军创办农场的积极行动影响下,当时归属东北军区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
治部创建的解放团,相继在香兰、二龙山、宝泉岭、 铁力、勃利、笔架山和东西火犁组建了7
个农场。解放团是教育、改造国民党部队的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的组织。解放团农场的组建,
以人民解放军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为骨干,初期均由团长和政委分别担任场长和书记。
解放2团团长高于一,政委张再民于1949年3月在汤原县创建香兰农场,1950年初接收附近
的东北日报社生产农场。同年10月,该团又派出部分人员在铁力县创建新场,派出300 余人去
通北农场。
解放三团团长兼政委向俊选,率全团于1949年9月在桦南县孟家岗建场。
1950年4月,解放一团团长王世荣率领5 000余人,在萝北宝泉岭建场,其中700 余人均为
解放军现役军人,而各大队(相当于营)排以上干部,多数是在战争中复伤的残废军人。他们
和投诚起义人员同吃同住,以身作则,积极劳动,为北大荒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解放四团于1951年4月,在集贤县创建笔架山农场。场长王志臻(红军干部)、政委石坚。
青干一团团长董振东,政委房定辰,率全团于1949年10月在德都县创建二龙山农场。其中
三大队于1950年3月在通北县东西火犁创建红星农场,场长张庆海。
上述解放团农场共有解放军干部、工作人员、警卫战士约4 000 余人,国民党部队被俘、
投诚、起义人员约1.4万人。
1951年9月18日,解放团农场会议决定:自1952 年起,将各解放团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
转为薪金制企业。自此,解放团官兵集体转业, 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投诚、 起义、被俘人
员,经政审清理,把不适宜农场工作的老弱病残人员和少数有政治问题又一时难以搞清的人员
共3 450人,送回原籍,其余约1.1万人通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认识后,分批转变政治
身份,由学员变为农场职工,其中学有所长的分别选入专业岗位,成为国家干部。10 月23 日,
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统一解放团农场名称:宝泉岭农场(解放一团), 香兰农场、 铁力农场
(解放二团),孟家岗农场(解放三团),二龙山农场(青干一团),东西火犁农场(青干一
团三大队),笔架山农场(解放四团)。
表6-1
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所属农场情况表
二、农建二师农场
农建二师的前身是山东省军区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七师。该师组建于1950年
11月7日,下辖第二八九、二九○、二九一团,共 10 596 人。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东各地,
参加过孟良崮、张店和济南等重要战役。1952年2月, 奉命“生产待命”,由国防战线转入生
产战线,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二师。同年5月2日,在山东省历城县杨家屯(师部驻
地),由军区副政委彭嘉庆宣布军委命令:将步兵二八九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四
团,步兵二九○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五团,步兵二九一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农建二师六团。同年5月4日,部队陆续开到广饶县北部待命。
1954年9月13日, 农建二师根据中央关于开发“北大荒”,建立国营农场的指示,由山东
广饶地区开赴黑龙江省密山县,负责开发“北大荒”,创建国营农场的历史使命。部队到达密
山后,四团驻火车站,五团驻北大营,六团驻知一镇,师部驻县城。随即开始场址勘测和建场
准备工作。为了节省建场资金,解决建筑木材,六团组织了以一营机炮连为主的300 多人的队
伍,入冬后到虎林二道山头去拉运困山木(日伪残留)。 木材在小清河中,战士们冒着寒风,
下到结冰的河水里拴绳,潜水挂钩,然后用自制的绞盘,一根一根地拽。战士们住的是用木杆、
枝草搭的地窖。12月28日晚,因烘烤鞋里的乌拉草,不慎起火,劳累沉睡的72名战士中,赵和
太等23名战士不幸殉难。1955年1月3日,召开了500 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马炳政副师长致悼
词,将23名烈士安葬在虎林县城北“开国纪念林”烈士墓。
1955年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部分师、团、连三级干部座谈会,进一步讨论场址和转
业后实行工资制的问题。会后,写给周恩来总理、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中说:“农建二师现有
干部战士8 300余人,去冬由山东搬到东北,尚未进行开荒工作,由于原计划开垦的密山地区
须修建巨大的排水工程才能种植,工程时间要三年以上。故经会议研究,由黑龙江省委提出,
在宝清以东的索伦岗,以北的张家炉,集贤的和尚屯和富锦的七星岗,建立3个或4个谷物农场,
基本上以团为单位建场。”报告经批准后,二师即组织人员继续北上踏查,师党委还作出决议:
“部队转业的目的是开发东北富源,发展国营农场,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黑龙江省人
民政府批准,分别在集贤、富锦县境内,以团为单位建立农场。各团干部、战士纷纷表示决心,
带头从山东老家接来亲属。第六团政治处主任林文章、后勤处处长崔国栋,当年便将自己的妻
子和母亲接到农场安家。
1955年6月, 五团在松花江北岸绥滨县境内创建农场,六团在松花江南岸集贤县境内创建
农场。四团进驻宝清县后,一边勘测,一边抢修公路,苦战3个月,修路15 公里。由于遇到80
年来未遇到的大雨,平地积水,住房受淹,荒原一片汪洋,经省政府批准,于9 月下旬从宝清
迁往铁力。初到铁力, 2 000多人的部队住满了铁力县城和附近村屯。团长王秀乾和政委董彬
着手勘测规划建场,政治处主任岳富孝抓紧思想政治工作,安排食宿。10月5日, 在铁力县大
礼堂举行建场典礼大会。省委任命:王秀乾任场长、董彬任党委书记,岳富孝任副书记。同时
将团、营、连建制改为农场、分场、生产队。同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农建二师就地集体
转业,干部战士按行政级别套改薪金。经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厅批准,并尊重二师各团干部、
战士的感情和意愿,将第二九○团和二九一团所建农场,分别命名二九○农场和二九一农场;
二八九团定名为“十一农场”,后与铁力机械农场合并,更名为铁力农场。
表6-2
农建二师所建农场情况表
三、铁道兵农场
1954年3月,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回国的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五师,奉命开赴黑龙江省,抢
修汤旺河森林铁路。5月,王震司令员亲临部队视察,发现部队驻地附近荒地很多、土质肥沃,
战士们种的各类蔬菜长势很好。 他进一步了解到密山、 虎林、 饶河一带有大片荒原可开垦,
就萌发了开发北大荒的宏愿。6月3日, 王震到洪山看望集结待命的五师复员转业大队的官兵,
动员他们“到北大荒,建设机械化农场”。王震对五师副师长余友清说:“你先带一部分部队
去,你们是打头阵的,去点火的,得搞个样子,以后要大发展。要想一切办法多搞粮食,有了
粮食,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好办了。”
余友清是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的老战士,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养成了勇于征战、专打硬仗
的性格。当时,他已年近半百。接受任务后立即派出28名连以上干部到早期创办的宝泉岭农场
学习办机械化农场的经验。同时,向省国营农场管理局请调技术干部。他先去乌马河(伊春西
北20里)接收了伊春森工局移交的七公里农场,有地1平方公里,草房20 间,由复员大队种菜
养猪,供应部队,更名为八五○五部队农场,后改为伊春分场。8月, 王震令余友清率员踏查
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荒原。余友清翻山越岭,不辞艰辛,不仅了解到荒原总貌,而且
了解到这一地区的垦殖历史,并向王震做了详细汇报。王震确定先在虎林建立基地,令余友清
全面负责。9月初,经省公安厅批准, 余友清将随同部队在伊春参加铁路施工的河南劳改支队
5 074人(其中管教警卫200人),连同复员大队800余名官兵一起,组成垦荒先遣队,于11月11
日从伊春出发,进驻虎林建点办场。
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农场——八五○农场在虎林西岗建立。同年
8月14日, 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他建议“铁道兵在
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3 个县境内,举办一个综合性的半机械化的农牧企业,开垦那里
的 1 000万亩以上的荒地”。报告还说:“开垦这片荒地的主要工程是排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
工程。根据水利部的初步估算,有 3 000万到 4 000万土方,如果能将铁道兵1955—1957年收
入的工程费1 亿元用于投资,则到1960年就可使 1 000万亩耕地投入生产”。党中央十分重视
这个报告,毛泽东主席圈阅并批示:“刘、朱、周、陈、小平阅退彭”。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
“可以小搞试验,取得经验后,逐步再扩大一些”。依据党中央的批示,铁道兵司令部组成了
一个以后勤部部长王景坤为首的核心组来抓这件事。成员有组织部部长霍大儒、宣传部副部长
王余音、干部部副部长刘伯增,以及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农场派来的干部向俊选。
1956年2月,王震指示余友清负责率3 个踏测荒原小组,分赴穆棱河南、宝清县南横林子、
乌苏里江一带踏查、定点,为建场做准备工作。4月5日,王震从“鹰厦铁路指挥部来函”指示:
“密虎铁路作为农场专用线修复”。八五○农场即派出5个劳改中队,投入铁路修复工程。6月,
铁道兵部队调来一个机械化大队和桥梁团,协助完成修复工程任务。
1956年6月6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在密山县成立,
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了“铁道兵农垦局成立大会”,会后,
亲赴各所建农场视察,并踏查了部分荒原。25日,召开全局各场会议,会上提出:“在荒原布
点建场,领导要和专门人才一起踏勘,做到心中有数。实行全面规划,分区布点,边开荒,边
生产,边建设,边搞水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建场方针及以农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同年10月11日,根据国家农垦部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垦局更名为黑龙江省铁道兵
农垦局。任命王景坤为铁道兵农垦局局长,刘伯增、向俊选、张学勤、霍大儒为副局长。1958
年年底,铁道兵农垦局与虎林、饶河两县合并,建立了县联社。局机关迁驻虎林县虎林镇。
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第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1.74 余
万人,组成班、排、连、营、团的建制,先后从南方到北大荒,建立了八五一○、八五二、八
五一一、八五三、八五四、八五五、五九七、八五八、八五九以及汤原农场。同年12月,接收
了省划给的金沙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种畜场,共计12个农
牧场。为加强铁道兵农场建设,1956年秋,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入农一师参谋长赵明高,又
陆续调来苟成富、祝元凯、罗光荣、陈林、杨珍等一批懂业务的领导干部,从地方国营农场调
来技术专家张源培、赵柏、赵洪岳、周道仁等。1957年,又接收了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
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
铁道兵农垦局成立以后,新建的各个农场,多数处于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带,气候寒冷,交
通条件极差,自然环境恶劣。铁道兵战士们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克服各种难以想
象的困难,站稳了脚跟,建设了农场。其中“雁窝岛”的开发,具有代表性。
雁窝岛,地处宝清县东100 余公里,是一个由挠力河、 宝清河和镜面湖环抱起来的荒岛,
土地肥沃,方圆200 平方公里。人若进岛, 只有严冬封冻时方可,夏秋季节,岛就被水包围,
沼泽密布,车马难进。1957年春节,新成立的八五三农场,决定开发雁窝岛。3月,派出一支
由共产党员徐维新带领12 人的先遣队进岛建点。4月,大地开始解冻,正在抢运生产物资的拖
拉机队,为了互相照应支援,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农场立即组成以开荒大队长、原铁道
兵团参谋长张汉荣为首的临时指挥部,在现场指挥拉车。战士们将绞盘机拆成零件,扛进岛后
重新组装。长达几百米重以吨计的钢丝绳,靠几十名战士,排成一路纵队,连扛带拽,运进岛
上。拖拉机陷入“大酱缸”后,只露出10多厘米高的排气管和驾驶室。为了使钢丝绳与深陷泥
底的拖拉机挂钩接上,包车组长任增学3 次潜入满是冻碴的泥底,扒开泥浆,将钢丝绳挂上了
机车挂钩。经一个月的“大酱缸”里的战斗,才将6 台机车全部拉上岛。由于交通断绝,岛上
一度断粮,战士们就采野菜,掺着粥喝;没有油料,他们就沿着挠力河,从宝清县往下泅水漂
运油桶。当年机械开垦13.3平方公里耕地,还用人工点播28万平方米,当年收获粮豆 6 600公
斤。10月1日, 正式宣布雁窝岛分场(即八五三农场四分场)成立。如今它已成为拥有80平方
公里耕地的机械化分场。它的开发事迹被加工改编成话剧和电影《北大荒人》,雁窝岛之名流
传全国。1961年10月,董必武副主席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铁道兵农场群的建设,至1957年已初具规模,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 万人,拥有拖
拉机960混合台,耕地 1 734平方公里,播种718平方公里,收获粮食共计 6 275万公斤。同时,
修建房屋32万平方米,修补运输干线200多公里,架设电信线路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土方
72万多立方米。在短短两三年内,铁道兵农场群已作为新垦区出现在三江平原上,为黑龙江省
东部地区国营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6-3
铁道兵所建农场情况表
四、预备一、七师农场
1958年1月24日,中央军委发出《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3月20日,中
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指出:“军垦既可解决军队复员就
业问题,又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有些地区还可以增强国防和巩固社会治安。因此,在有大量
可垦荒地、当地缺乏劳动力,又有复员部队可调的条件下,应该实行军垦。”
同年3—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种、兵种,包括机关、部队、军事院校的转业军人8.15
万人(含预备一~七师),从全国各地向黑龙江省进发,其中6 万人分配到密山铁道兵农垦局
(含预二~六师),1.7万人分配到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含预一、七师),4 500人分配到省
属国营农场系统。
预一、七师是1958年4 月上旬由原驻地四川省江津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出发,乘火车到达汤
原县待命。4 月下旬,王震亲临汤原,召集营以上干部会,号召大家保持光荣、发扬光荣,开
垦建设北大荒。他在会上宣布成立预一师和预七师农场。预一师农场场长王玉海,副书记林书
勤,副场长徐官。预七师农场场长刘海,党委书记单立志,副场长刘发英、郭茂莲、刘春来。
还宣布了垦荒建场地点:预一师在萝北县鸭蛋河以北地区,预七师在鸭蛋河以南地区。
预一师农场在 1 500多名转业官兵艰苦努力下,在黑龙江畔的延兴地区开荒建点,当年开
荒10平方公里,播种3平方公里,收粮豆490吨,并用4个月时间突击修建了 1 400 多间马架草
房。预七师农场转业官兵 1 205人,于1958年5月4日,乘汽车由汤原驶向萝北,公路翻浆,一
路颠簸,经历13 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当时,全场只有1台拖拉机,机具不配套,加上道路泥
泞,运送种子、油料非常困难。转业官兵们发扬部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住马架, 吃粗粮,
忍受小咬、蚊子的叮咬,当年开荒40平方公里,播种15平方公里,收获粮豆 1 000吨,并且搬
出了帐篷、马架,住上土木结构的新房。
1958年8月,在宝泉岭农场莲花分场的基础上扩建的萝北农场,进一步扩建为三级制农场。
同年9月,抽调预一、七师农场部分官兵组建江滨农场。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萝北地区的预一师、预七师农场、萝北和江滨农
场合并,成立萝北农场,并与萝北县合并成立“萝北县人民公社”。1959 年春,萝北农场八、
九分场合并,成立军川农场。1963年1月, 为便于经营管理,取消萝北农场,将分场改为独立
核算的农场:延兴(延军)、名山、青年(共青)、军川、江滨农场。
萝北地区农场群的开荒建场经历,基本上代表了当年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情况。十万大
军按照当时“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在三江平原的辽
阔土地上,展开规模宏大的垦荒战斗。同时,又用大量劳力修筑公路、铁路,兴修水库,上山
伐木等。到1959年,耕地面积增至 4 282平方公里,粮豆总产量和上交商品粮均比1957年增加
一倍以上。但在“大跃进”、“共产风”的“左”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
挥”、“浮夸风”等倾向,农场的开荒生产和扩建,违背了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后来不得不
重新规划补课。
表6-4
预备一、七师新建农场
表6-5
十万转业官兵新建农场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