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之冬”、“六个五”活动
第四节 “科技之冬”、“六个五”活动
一、“科技之冬”活动
1986年初,省政府、省军区根据中发[1985]22号文件提出的“各级人武部门和人武干部,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组织发动民兵积极参加两个文明建设, 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做好民
兵预备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的要求,号召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和发动民
兵开展“科技之冬”活动。总局军事部门从垦区民兵工作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以推广农科
实用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科技之冬”活动规划。据此,各管理局、农牧场积极组织
和发动民兵、退伍军人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利用民兵整组、训练、征兵等时机,普及农科技
术。基层民兵连队普遍把“民兵活动之家”作为“科技之冬”活动阵地,组织民兵普及、推广
农科技术。北安管理局二龙山农场建民兵活动室37个,有55名民兵办起家庭养貉场,养貉3 000
多只。据统计,9个管理局建立各种科普组织249个,开展科普活动 1 290次,参加活动的民兵
达 8 160 人,使广大民兵在科技致富的道路上初步尝到了甜头。同年9月,总局军事部门召开
政工会,全面总结了首届“科技之冬”活动经验,研究部署了开展第二届“科技之冬”活动的
意见。
1987年初,垦区各单位认真贯彻总局党委《关于组织和发动民兵退伍军人开展“科技之冬”
活动意见的通知》精神,及时总结首届“科技之冬”活动的经验, 积极争取科协、 劳资等有
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使广大民兵和退伍军人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垦
区并先后两次召开各管理局党委书记会议, 就如何加强党委对“科技之冬”活动领导等问题,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开好展好活动的意见。第二届“科技之冬”活动展开后,各级
成立了“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各种科普组织 1 426个,有成员 10 159 人。共办农
业技术、养殖、种植、畜牧、农机修理、气象、中草药等各种类型培训班560 期。同时,各级
还紧紧抓住民兵和退伍军人靠科技致富的“兴奋点”,充分调动了民兵、退伍军人学科技、用
科技的积极性,参加培训的人数达2.5 万人。九三管理局每半个月向所属农场民兵连队印发一
份科技简报,以函授教育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科技讲座、经验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共印发
“科技之冬”简报14期 1 020份,使 8 120余名民兵不同程度受益。北安管理局根据农场建设
的实际,采取了“科技之冬”活动“六纳入”的措施,即纳入局场两级党委的工作日程,纳入
有关科室的工作职责,纳入农场职工的冬训计划,纳入农场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纳入民
兵的生产实践过程,纳入民兵扶贫致富轨道。组织了 1 560名经过培训的民兵技术骨干,抢修
了350台套各种农机具。全局有 5 120名民兵办起了家庭养殖场,共养奶牛 1 635头,黄牛687
头,羊 4 296只,猪 3 050头,貉 3 280只。牡丹江管理局还在民兵中开展了以普及科技知识
为主要内容的智力竞赛活动, 激发了广大民兵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到4月底,全垦区共建立
民兵科普活动室 1 612个,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数达 26 520人次,有 2 790 名民兵和退伍军人
参加了各级各类学校函授学习,其中有 2 706人取得了技术职称。年内,垦区各级还把科技之
冬活动,同以劳养武活动结合起来,把以劳养武基地作为民兵和退伍军人学科技、用科技的基
地和课堂,推动和促进“科技之冬”活动的开展。
1988年,垦区按照省军区提出的“巩固提高点,扩大普及面,拓宽活动领域,提高活动层
次”的要求,组织垦区广大民兵和退伍军人从当地经济和生产实际出发,本着普及、深入、提
高的原则,通过采取专业技术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之冬”
活动,扩大了活动的普及面,有效地推动了“科技之冬”活动向深层次的发展。在“科技之冬”
活动中,总局党委书记王锡禄,副局长王继忠,先后两次召集总局人武部、科协、计财、组织
部、工会、团委等18个处室领导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了“科技之冬”活动方案,决定在垦区建
立起总局、管理局、农牧场三个层次的科技培训网络,并责成人武部、科协、工会、团委联合
起草下发了在全垦区广泛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通知。各管理局、农牧场接到通知后,都以
党委名义下发了文件,使“科技之冬”活动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牡丹江管理局建立了局场队三级技术咨询服务网络,成立了21个群众性的科普小组,组织编发
科技信息简报183期,为民兵答疑解难200多人次,拨款20万元为292 个民兵科普活动室购置了
科普资料和设备,还划出3.6平方公里耕地,作为民兵高产攻关试验田。九三管理局成立了13
个科技服务指导站。为使“科技之冬”活动深入发展,年内,总局军事部门专门召开了以“科
技之冬”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民兵工作经验交流总结表彰大会,会上有11个“科技之冬”活动的
先进单位和个人介绍了经验,使参加会议的101 个农场及直属单位主管民兵工作的领导和基层
武装部长受到了教育和启发,有效地推动了“科技之冬”活动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和落实。据统
计,全垦区共有“科技之冬”活动领导小组288个,成立民兵科普组织 2 203 个,建立科普活
动室 2 515个,参加活动的民兵、退伍军人 44 327人。总局、管理局两级开办37 个不同类型
的科技骨干培训班,共培训科技骨干 3 200余人。宝泉岭管理局针对管理局新建的中外合资羽
绒厂,年需要80万只鹅的生产实际,举办了23 期养殖大鹅技术培训班,2 441 人参加了培训,
涌现出一批民兵、退伍军人养鹅专业户。嫩江管理局从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出发,在
全局组织开办了18个类型109期科普培训班,受训民兵 2 194人,并组织民兵科技攻关小组56
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4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13个,取得经济效益60万元。牡丹江管理局八五
六农场民兵郭伟,运用所学到的水稻生产新技术和新机械配套作业,取得了水稻亩产超千斤的
成绩,名列全总局“水稻大王”之首。到10月底,全垦区共举办各种科普培训班653 次,参加
培训的民兵 38 168 人。北安管理局受到省政府、省军区的表彰。同年,按照省军区提出的拓
宽活动领域,提高活动层次的指示,垦区各级认真贯彻省军区在绥化地区召开的把“科技之冬”
活动引向乡镇企业安达经验交流会精神,组成4个工作组,利用30天时间,分别到9个管理局45
个农场和49个基层连队,就如何发挥民兵在发展队办企业中的作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
在垦区落实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到10月底,各管理局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宝泉岭管理局江滨农场,发动民兵利用当地资源在二十一队先后办起了麦芽厂、粉丝厂、饲料
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不仅解决了100多名民兵就业问题,而且还使工业产值达到了全队
总产值的50%。北安管理局在试点中,分别在2 个农场、3 个生产队组织民兵办起了玻璃瓦厂、
豆制品综合加工厂和小型造纸厂。仅玻璃瓦厂就创利润1.6万元。据统计,9个管理局分别在15
个农场、23个生产队组织民兵办起编织、水泥制品、农药、食品加工、塑料制品、农产品加工、
造纸等18个品种的队办企业。
1989年,根据党的十三大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的重大决策,为了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实行的“科技兴农”的战略方针,总局党委把“科技之冬”活动纳入垦
区“科技兴农”总体方案,使之成为全垦区“科技兴农”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
充分利用垦区教育手段的优势,把教育培训纳入到全民教育计划轨道,使科技培训逐步形成了
系统化、层次化和制度化,不断拓宽了活动领域, 扩大了活动普及面。 利用教学和人才技术
优势,通过举办电视广播科技讲座,组织科普活动讲师团巡回讲演,聘请专家教授进行教学指
导,组织动员民兵参加农广校函授学习等形式进行科普培训活动。各管理局开办了40个不同类
型的科技骨干培训班,共培训民兵科技骨干 3 000余人。到年底,全垦区共举办各种科普培训
班661次,参加培训的民兵退伍军人达 44 877人,开办电视科普讲座 1 060期,参加各级各类
学校学习的民兵、退伍军人累计达 11 705 人。同时,组织民兵在工业科研等方面开展革新挖
潜和岗位练兵活动。全垦区共组织企业民兵科技攻关小组 6 500 多个,进行技术革新1.5万项,
共创科技成果257项,为企业增收节支 3 000 多万元。年内,垦区各级继续深入贯彻省军区1988
年绥化地区“科技之冬”活动安达经验交流会精神,各级武装部门扶持兴办,组织民兵领办、
自办编织、农药、水泥制品、食品加工、塑料制品、农产品加工、造纸、饮料等20 多个专业,
100多个品种共400多个队办企业,年创效益 4 000多万元。牡丹江管理局人武部、宝泉岭管理
局江滨农场副业队民兵班被省军区评为“科技之冬”活动先进单位。
1990—1991年,总局根据省军区党委关于“科技之冬”活动要拓宽领域、提高层次的要求,
把“科技之冬”活动自觉纳入垦区“科技兴农、 管理兴工”的总体规划, 组织和发动民兵走
上科技兴农的主战场。各管理局采取电视专题讲座、农科技术函授、举办学习班等形式,组织
民兵、退伍军人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推广农科新技术,为垦区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作贡献。
北安管理局利用冬季举办业余技校, 两年累计培训民兵、退伍军人达6.49 万人次,民兵种高
产田1.7平方公里,涌现科技示范户 1 090 个。牡丹江管理局针对民兵家庭农场存在的实际问
题,利用民兵训练基地,先后举办家庭农场场长、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7 个专业的科技应用
班,并在312 个民兵家庭农场中全面推广应用了稀土施肥新技术。两年来共用于农业智力投资
近百万元,扶持了154个不同类型的重点示范专业户,先后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182项,引进新
品种48个。嫩江管理局组织查哈阳农场350 名民兵运用新技术种植水稻栽培技术,较好地解决
了水稻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的问题。绥化管理局还召开了民兵开展“双兴杯”活动经济交流
会,推动了“科技之冬”活动向纵深发展。哈尔滨管理局闫家岗农场基干民兵王会民在省军区
“科技之冬”表彰大会上介绍了“刻苦学习科技知识,为奶牛事业献青春”的经验,被省军区
评为“科技之冬”活动先进个人。同年,军事部召开了垦区民兵“科技之冬”活动的经验交流
会,总结前五届组织发动民兵开展“科技之冬”活动的基本经验, 研究部署如何围绕垦区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之冬”活动, 宣扬了在“科技之冬”活动中涌现出的
“农民企业家”江万和、“交粮大户”张广恩、“垦区粮王”李长彦、“种菜能手”贾会明等
一批先进典型。5年来,垦区先后有25 个单位和个人受到省政府和省军区的表彰奖励,使垦区
“科技之冬”活动沿着健康轨道顺利发展。
1992年,垦区在组织民兵开展第七届“科技之冬”活动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
开展科技培训和争当“科技能人”、“专业状元”、“产粮大王”等科技攻关竞赛活动,推动
了第七届“科技之冬”活动的深入发展。 红兴隆管理局提出了“率先举旗奔小康” 的口号,
引导广大民兵靠勤劳、靠科技,率先致富奔小康。北安管理局组织机务队民兵开展了“农机建
设上等级,农田建设上标准”竞赛,组织民兵进行技术革新,收到较好的效果。哈尔滨、建三
江、绥化管理局发动民兵积极参与改革,支持改革,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
○农场六队民兵连指导员张广恩在“科技之冬”活动中学科技、用科技的事迹参加了“首届全
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成果展览”。 到1993 年底,全垦区共成立民兵科技攻关小组 1 008 个,
“民兵号”车组516 个,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牡丹江管理局八五六农场八队民
兵连科技攻关小组进行设备改造,引种优良品种,增创产值40多万元。
1994年,垦区各级积极组织和发动民兵深入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加强经济建设,在垦
区的“二次开发”和“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牡丹江管理局八五一○农场六队民
兵连指导员张广恩,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乡亲,被省军区树立为学雷锋标兵;建三江、牡
丹江管理局成建制使用民兵参加治理挠力河工程和修筑兴凯湖导流堤,积累了成建制用兵的经
验。嫩江管理局查哈阳农场在四、五分场兴修水利时,出动12个民兵连,车辆70 台,放炮360
多响,运沙石和土方2.7 万多立方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到年底,垦区从事专业生产的民兵
达5万多人,创办家庭农场3万多个,办各类经济实体1.6 万多个。各级武装部门与其他部门配
合,举办各种培训班132期,培训各类人员 9 600多人,成立科技攻关小组 2 500 多个,“民
兵号”车组516个。
二、“六个五”活动
1995年1月, 省军区党委《关于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开展“六个五”活动,为实现全省国
民经济翻两番做贡献的决定》下发后,总局军事部门结合垦区武装工作的实际,作出了《关于
组织和发动民兵为实现垦区经济翻两番奔小康目标作贡献的决定》,得到了总局党委的高度重
视,批转到各管理局和农牧场执行。《决定》提出了垦区民兵要在六个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即
带头参加农业综合开发,在100 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带头挖潜增效,在振
兴垦区国有工业企业上发挥骨干作用;带头开展“科技之冬”活动,在推动企业科技进步上发
挥示范作用;带头发展非国有经济,在开辟“第二战场”上发挥先锋作用;带头完成急难险重
任务,在垦区二次开发中发挥突击队作用;带头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维护边境和社会稳
定上发挥卫士作用。为了及时了解各单位的落实情况,4 月,总局军事部门组成两个工作组到
各管理局和农牧场,对贯彻决定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于6 月下旬在牡丹江管理局召开了“六
带头”活动经验交流会。会议集中研究探讨了加强民兵基层建设和围绕垦区二次开发、实现翻
两番奔小康战略目标,组织发动民兵开展“六带头活动”两个重要问题。与会同志先后听取了
17个单位、个人的典型经验介绍,观看了牡丹江管理局及所属4个农场的典型现场,总结了1986
年以来组织民兵积极参加经济建设, 特别是开展“六个五”活动以来的经验, 有力地促进了
“六个五”活动在垦区的开展。同年下半年,垦区广大民兵在开展“六个五”活动中,紧密结
合本地实际,注意从垦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出发,在大力开展种植、养植、畜牧业等方面
求突破,在民兵中,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各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专业
户。绥化管理局和平牧场发动全场800多名民兵跻身牧场发展“牛经济”,大力开展“走牛路、
发牛财”活动,全牧场民兵养奶牛 2 200 多头,年产鲜奶 4 000 多吨,创产值 1 000 万元,
利润近300万元。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10 队民兵排长于传富,在组织带领民兵积极参加“六
个五”活动同时,自己带头承包了13.3万平方米耕地,全部移栽水稻亩产750 公斤,获利12万
元,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专程采访了于传富。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十五队民兵王长
山带头开发荒山,创产值1346万元,向国家上交商品粮84万公斤,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年
底,被省军区树立为“六个五”活动十佳标兵。据统计,当年全垦区有 2 400个民兵家庭农场,
900多个民兵养殖大户,1 300多个民兵多种经营户,为垦区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7—1998年,垦区各级在组织和发动民兵开展“六个五”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了对活动
的领导,普遍纳入了本单位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民兵“六个五”活
动,在垦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同时,各级普遍把评选“六个五”、“双十佳”活动经常化。
通过活动推动“六个五”活动的深入开展。1997 年, 北安分局赵光农场民兵孙忠财被省军区
树为“十佳”个人标兵。1998年,宝泉岭分局二九○、名山、共青、延军、汤原等农场建起了
民兵科技生产示范点、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先后有 7 843名民兵率先办起家庭种植养殖场,其
中有 2 106名民兵成为水稻、经济作物种植示范户,有 3 729名民兵成为畜牧养殖致富的带头
人。到年底,全垦区建民兵牌、民兵号、民兵班、民兵车、民兵组 1 100多个,民兵巡逻小分
队、民兵抢险救灾小分队580多个,为垦区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9—2000年,垦区根据总局党委扩大会精神,在深化“六个五”活动内容上下工夫,把
重点放在推广应用农科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等方面,并在实施过程中积
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涌现出一批“双十佳”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推动了“六个五
”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垦区的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北安分局龙镇农场装卸队民兵连被
省政府省军区树为“十佳”标兵单位。2000年7月, 九三分局在嫩北农场召开了“六个五”活
动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推动了“六个五”活动的深入开展。当年,分局人武部为配合分局“生
态局”建设,组建了民兵城管突击队,为分局小城镇建设作出了贡献。
2001—2003年,垦区在组织民兵开展“六个五”活动中,注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抓好
活动的落实。2001年,共有 1 300个民兵号车(班)组 6 000多民兵参加争创“十佳单位”和
“十佳个人”活动。北安分局龙镇农场装卸队民兵连,坚持军事化管理,担负车站物资装卸任
务,全年累计装卸各类物资达80余万吨,创利税40余万元。齐齐哈尔分局在组织民兵开展争创
“双十佳”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养殖业能手。克山农场民兵朱宝华,养蓝狐400 多只,年创利
润12万元。依安农场民兵王刚养殖色香鹑、鸵鸟年创利润10万元,该场5 户民兵联合投资25万
元,养殖10万只草原保健仔鸡,年创利润50 万元。2002年9月,总局军事部门在北安分局召开
了垦区“六个五”总结表彰现场观摩会,省军区副政委王耀光到会指导。会议总结了7 年来垦
区组织民兵开展“六个五”活动的基本经验:党委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得力; 注重典型引导,
初步形成了垦区的特色;坚持在主战场上用兵,民兵组织作用突出。会议有5 个单位和个人介
绍了经验,观看了9 个分局人武部组织民兵开展“六个五”活动的成果录像片和图片展,表彰
了31个先进单位和个人。2003年,垦区各级组织民兵注重结合本地实际,以养殖和种植业为重
点, 加大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的力度, 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主要坚持了“三抓”:
(1)抓了科技培训。 从提高民兵科技素质入手,采取试验项目统一训、普及项目巡回训、示
范项目重点训的方法,培训民兵科技骨干。各分局先后聘请科技人员98人授课,播放放科教录
像片134场次,下发科技资料600多份,民兵受教育面达60%。通过学习培训,使垦区60%的民兵
都学到了一门农科技术。(2) 抓了科学种植、养殖。针对入世以后粮食价格下跌的实际,两
级军事部部门积极响应总局、分局关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号召,根据各农(牧)场不同情
况,有计划地组织民兵学习了以种植水稻、 养羊、羊牛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使垦区的种植业、
养殖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涌现了隋在云、杨成玉、宋长宏、朱宝华等一批民兵种植、养
殖大户。(3) 抓了科技扶贫。积极引导民兵转变思想观念,冲破旧的从业观念,在市场经济
大潮中寻找自我发展的路子,勇于实践,大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