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物 小麦
1957年播种小麦,面积6450亩。由于土壤熟化不良,整地质量不好,播期延误保苗不足,
单产只有67斤。种子都用六六六和赛力散搅拌处理。从西部老农场调来了大麦、松花江二号、
合作二号、合作六号(哈系4385)、II—37—3等,引进了苏联冬黑麦三个品种,即乌克兰83、
欧姆卡和乌金斯卡娅,作了小区试验。从1958年开始到 1964年,麦类结构以春小麦为主,以
冬黑麦、大麦为辅,由三个作物组成。注意麦类作物的熟期搭配。早熟(大麦、冬黑麦)和中早
熟(松花江二号)品种,占40%—50%。以解决土晒场多、脱水难、收割机械力量弱,又没有掌
握分段收割技术,设法躲过雨季等问题,当时土壤正处在青春期保水能力强,早熟品种,并不
低产。
1959年,由于受“以大豆为纲”的影响,麦类作物比头年少播了一万余亩(播种 62,233
亩)。但土壤开始熟化,整地质量也有提高,单产为174.6斤,是头年的三倍。 1959年秋雨多
翻地少,1960年又春涝,虽然又比头年减少了一万余亩,但在当时情况下,单产达到了180.4
斤。在1961—1962年,由于赤霉病、粘虫为害等原因,又退回到140多斤。1962年农业技术员
宋呈祥提出轮作制的设计,明确了麦类以占作物比例的50%为好。从1963年开始,麦类作物面
积逐年增大,单产逐步提高。1963年小麦单产为194斤,1964突破了200斤,1965年突破了250
斤,1967年达到了六十年代的高峰307.4斤。
小麦连续增产主要有以下原因:
1964年,我场第一次提出杜绝湿整地,提高土壤耕作质量。播种机由48行改为 24行,控
制了播深,流量准确度明确了高产播期和品种的丰产密度,机制颗粒磷肥,氮磷按比例分箱条
施。增加了促控措施,即在苗期用红星耙耙苗或压青苗,并有利于灭草抗旱。用飞机喷施2.40
钠盐灭草。品种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62年松花江二号进行了提纯复壮,并推广了中熟品
种明尼2075,全面取代了其它品种。用变温浸种或石灰水浸种,控制了散黑穗病。在六分场四
队为中心的毒麦浸染区,农业技术员朱佑清用连年换种加选种的方法加以控制,消除了隐患。
1968至1976年,因受“文革”冲击,单产徘徊于250至290斤的水平。其中, 1971年因伏
涝受灾,收获损失大,单产下降到189.1斤。1973年因头年秋涝和当年春涝,又下降到147斤。
1977年至1985年,有三年单产超过330斤,1978年因旱灾单产下降到148.1斤,1.981年因
涝灾单产又降至104.05斤,因头年水灾影响,1982年错过高产期加上湿整地又下降到103.5斤。
1983年因年景好而使单产突然上升至481.5斤。1984、 1985年均因收获期受涝,而1985年又受
了风灾,两年单产均为270斤。
小麦生产技术条件发生了下列变化:
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土地有机质明显下降,白浆土地区苗前出现了严重板结,任何工具破
壳都要严重伤苗不能保住收割穗数。而公认的高产播期下限为4月20日。有的单位按期播种推
迟镇压,有的单位躲过中旬初的降水,采用快速打法,推迟始播期,都在4月20日前结束作业,
力求避免板结。同样由于有机质下降的原因,白浆土地区早熟及中早熟小麦品种的单产,由于
土壤保水能力下降而表现抗旱性差急骤减产。自动康拜因的收获能力加强和分段收割手段已被
全面掌握,晒场设备能力也有加强,中熟品种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单产水平有所上升。1984年
种子加工厂投产后,使种子精选质量有了新的突破。施肥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过石已被进口
的磷酸二铵或三料过磷酸钙所代替,硝铵也被国产尿素所取代,有效施肥量成倍增加。分箱施
肥又改为二合一或三合一施肥。1983年开始采用测土施肥法,改变了过去定性不定质,定质不
定量,定量一刀切的作法。由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大量的开荒,这些土地地势低洼,
多为草甸白浆土或草甸黑土,旱年丰收,涝年减产。涝年的频率和减产的幅度较大,对全局有
一定影响。
岗地白浆土地区的一、二、三分场,距离水库较近,1977年从北京双桥农场引进了地表水
畦灌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但从1984年开始,这一技术又被滚移式喷灌机所取代。后
者对于节约用水和稳定增产发挥了极大的优势。如果运用得当,可增产60%以上,此项技术正
在发展之中。在喷灌条件下,早熟品种又有抬头趋势。在七十年代中期,麦类曾出现过高度不
孕现象。六分场七队九号地大麦,曾因此而绝产。经多年实验,不孕地号多为低洼地草甸白浆
土。品种之间差异很大,亩施硼砂一斤,可增产20%以上。近年来,它和硫酸铜、硫酸锌稀土
微肥等列为微量元素分别在不同条件下开始使用推广。
历年小麦生产情况统计表
大豆
1957~1958年,由于开荒整地质量不佳,单产50斤左右。1959年“以豆为纲”,种植比例
增大,抓了作业质量,搞了部分“洋犁片”人工点播,派人检查复土质量。用“六六六”赛力
散拌种,还搞了根瘤菌拌种。当年气候有利,单产139.6斤,翻了一番还多。当年出口大豆8910
吨,占总产50%,农场获得了红旗场的称号,由于在技术上还不清楚根瘤菌是否增产,以后没
再继续使用。1960~1961连续两年天气不利,单产又退回百斤以下。当时顶住了来自上级的瞎
指挥风,对“先播种,后整地”,大搞“裤播机”一类的改装等,均未执行。1962~1964年单
产又回升至100斤以上,但仍未超过1959年水平。到1965年突破250斤;1966年达到了60年代的
高峰268斤,是1959年的两倍。产品出口量也相应回升。增产的主要因素有:
1962年分来了一批“八一”农大农管系毕业生,其它院校农学专业毕业生也相继增加。19
64年东北农垦总局建立了“五大”制度举办队长学习班起了重要作用。从具体技术措施看,发
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种子处理根据朱佑清的调查,“六六六”拌种无需使用。增加了硝酸铵拌
种,又搞飞机喷施,后来经分析,飞喷不经济,后又停止使用。于是以钼拌种做为堂规措施沿
续至今。1962年轮作制出台,明确了大豆种植比例不超过1/3。从1957年至1966年,前5年均
超此数;1962年至1966年均少于此数。在茬口衔接上,不重不迎,其中4区轮作,麦麦玉豆模
式,明确指出以麦压草为目的。在此同时,提出了综合灭草措施。即在合理的轮作基础上,充
分发挥机械作用,以机为主,人机结合。1960~1962年作了两项技术准备工作,一是由牧丹江
农垦局的赵柏处长提出对耕层草籽进行了种类和数量的调查;二是由试验站钟富然,对稗草的
生物特性进行了小区试验。上述灭草方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水稗为主
要控制对象。机械灭草的主要措施是苗前封闭、苗前耙、苗后耙、蒙头土、中耕、培土等。人
工灭草的主要措施是夹板锄、砍大草。主要工具是中耕机,2.4红星耙及锄头。前期灭草的主
要手段是苗前耙,苗后耙,蒙头土和人工夹板锄拿地头死角。为了强调前期灭草的重要性,在
指导思想上提出了“锄早、锄小、锄了”的口号。
在品种方面,用两年时间,全部淘汰荆山璞、满仑金等熟期晚、倒伏、低产品种,以东农
4号取而代之。同时,陆德提出了与该品种分枝习性相吻合的合理密植措施,对应配套。经过
1964年的调查,由谢国荣分析,在60公分行距条件下,东农4号的中心密度是一、二、三分场
(实际指白浆土)3.3万,四、五、六分场(实际指草甸土)2.3万。大豆的播期已由60年代初期的
过了芒种不可强种,黑龙江41号可以延10天的概念,改为按品种划分时段。部分地号施一些颗
粒过石。土壤耕作常规措施标准化的制度已经形成。收割手段为机械直收,人工收割集堆脱谷
两种;对损失卡的很严。综合上述措施,1965年总结了6条主要措施。即轮作(前作)为玉米肥
茬作物、整地、品种、密度、灭草、收割。人们常常概括为一句话再加9个字,即在合理轮作,
品种对路的前提下,保住苗,看住草,收割净。
从1967年至1974年,由于“文革”的冲击和土壤有机质下降等原因,单产徘徊于 200~230
斤之间。1970年秋收瞎指挥一律放倒;1971年秋涝,都因收割损失大使单产下降至170斤以下。
此间措施只发生了两条变化:一是缩垄增行,平均行距为 53cm;二是人工分段收割并铺拾禾。
1975~1976年又出现了两个高产年,单产上升为276斤和267.3斤;1975年科研连在1440亩的面
积上创造了410.1斤的记录。增产的前提是当年气候有利,主要原因有两条:一是为了“学大
寨”、“过黄河”,三大作物比例由二三五改为三三制,把4区轮作为主变为3区轮作为主。充
分发挥了豆收前茬肥的作用;二是大豆品种采用了丰产性较好的中早熟品种丰收10号和经过整
理的东农4号,此外合理密植,人机结合消灭了草荒。
1978年以来,引入了化除药剂氟乐灵、拉索,以后又引入灭草猛,对于控制禾本科杂草起
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此开始,综合灭草的概念已由“人机结合,以机为主”演变为“机人
化”相结合了。
此后,单产又开始下降,直到1985年为止,除1981年受特大涝灾单产为62.41斤外,又徘
徊于200~230斤的水平。技术措施出现了复杂的情况。1976年开始把玉米面积盲目扩大到低湿
地,当年秋翻来不及,春翻湿整地与大豆播期相矛盾,出现了拉腿地号。从1976年开始,全场
进入开荒扩建阶段,该年粮豆面积已达50万亩; 1977年超过60万亩;1980年超过70万亩。同
时从1980年开始,主导思想已由“过黄河”比单产转为“经济效益”阶段。由于大豆调价,大
豆面积,由1977年的16.4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34.3万亩。其比例由原来的33%增加到46%,86
年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大豆生产出现了下述情况:
(一)是轮作制不存在了,重茬面积逐年增加。
(二)是低湿地扩大了,早熟品种成了当家品种,其比例接近大豆的60%。
(三)是以麦压草的条件削弱了,而麦田2.4D丁脂灭草的措施中断了。使用氟乐灵土壤处理,
使蒙头土措施中断了,而豆田的杂草群落复杂了,禾本科稗草、狗尾草与蓼科。早春性杂草及
晚春性苍耳、龙葵等阔叶草同生并茂,苗耙对苍耳又无效果。其结果是,病虫草成为主要限制
因子,即产量徘徊,产品质量下降,出口创汇能力削弱,此间的技术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一)消灭前期杂草,由以机为主转向于以化为主。
由于土壤有机质下降,地表板结,2.4红星耙偏轻,改为仿苏式轻型丁齿耙,入土能力加
强,但仿型能力减弱。
(二)化学除草由土壤处理,转土壤处理与苗后处理相结合,而苗后处理又由单一消灭禾本
科杂草转向消灭禾本科杂草与消灭其它阔叶草相结合。
(三)由于土壤有机质下降,白浆土施磷肥已列入常规措施,并且在侧5深3的位置前提下,
进入测土定量阶段。
(四)由汪锡德同志归纳的早熟品种花期就雨增产的措施使播种适期相应退迟,并由此衍生
出以控制杂草为前提的“早晚窄平化”的栽培技术。近年来,后者处于推而不广的局势。
(五)防治大豆灰斑病与食心虫的措施,应运而生,一推即广。产品出口量由 1984年的4320
吨,一跃为1985年的15628吨;打破了历史上的12500吨的纪录,并列入“六五”攻关受奖课题。
1963年农业技术员卜省三安排了19处小面积攻关,以探索大豆生育规律和高产措施。有8
个点达500斤/亩以上。六分场钟富然的百平方米攻关亩产达677.8斤,创最高纪录(未扣边际
效应,扣去后为550斤)。
历年大豆生产情况统计表
玉米
1957年试种玉米30亩。1958年播玉米2625亩,占粮豆面积的1.1%;以后玉米面积逐年增
加。从1962年到1979年全场种植玉米的比例一直稳定在15%以上,其中1977年种植玉米的面积
为167,284亩,占粮豆作物的27.9%。从1980年起玉米的面积明显下降,1985年降到30,307
亩,占粮豆作物的4.1%。
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在建场初期的头3年(1958~1960年)仅为26.3~56.4斤。从1961年
开始达132斤。1962达325.2斤。从此以后除重灾的个别年份外都比较稳定。其中有两个高峰,
第一个高峰是1966年亩产534斤;第二个高峰是1976年亩产691.2斤。
在1957~1985年这29年中玉米累计种植面积达2,348,797.2亩,总产量达 538673.25吨,
平均亩产458.7斤。①玉米的亩产为同期小麦的1.78倍,为大豆的 1.90倍。
由于玉米是高产作物,建场以来玉米的增产潜力虽未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还是明显地高于
小麦和大豆。在为了贯彻“以粮为纲”和要求亩产上“纲要”(400斤以上),过“黄河”(500
斤以上)的政策下,玉米面积维持了较高的比例。1980年以后,由于玉米经济效益差,机械化
水平低,畜牧业对玉米的需求减少,因而播种面积大幅度降低。
玉米的产量高低受气温的影响较大,如1969年遇到低温,大面积不能成熟,由上年的平均
亩产427斤,下降到230.5斤,甚至还低于同年的小麦产量(256斤)。又如 1981年遇到严重涝灾,
玉米的中耕管理无法进行,追肥面积极少,亩产只有156斤。玉米产量的两个高峰都出现在高
温年。
建场初期玉米使用农家种,播种用普通的谷物播种机,田间管理靠人工锄草间苗。六十年
代为了传授除草技术,老场长马继常深入田间传授“三锄两扒拉”除尽围脖草的方法。他那娴
熟的锄草技巧,使大家叹为观止,纷纷效仿,对提高人工除草技术影响很大。1963年从虎林县
引入的农家种大穗黄,经整理提纯,到1965年在全场普遍推广,该品种熟期适中,品质较好,
后期脱水较快。1964年石家庄生产的MBJT—6型和以后生产的BJT—6型玉米精量播种机开始使
用,可以节省用种。基本上达到了少间苗,一般不会因苗荒而影响产量。1965年良种队使用玉
米精量点播机和大穗黄品种在2200亩的面积上获得700斤②的产量。1980年开始引入气吸式玉
米精量点播机,该机对种子筛选淘汰量小,下种均匀度好,已推广。
①玉米平均亩产使用的历史资料中,各年度交粮水分不同,六十年代使用的品种水分较低;
七十年代使用的水分较高,这里的水分未进行折算。
②这一纪录已按含水量18%折合。
1969年为了加快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开始南繁制种。但由于当时推广的玉米单杂交种钢玉
一号(黄牙X100)较原推广品种大穗黄熟期偏晚,虽然在正常年份可比大穗黄明显增产,也不能
完全取代大穗黄。1969年后岑光濯同志从大穗黄中育成早熟自交系大—51,从自交系维尔100
中育成6023,并制成早熟种大51X6023,曾推广一定面积。但因需高肥水的栽培条件,限制了
该杂交种的推广运用。以后育成了熟期比较适宜的黄牙X火球,大穗黄逐步淘太。
七十年代中期从1974~1978年连续5年玉米面积在20%以上,许多连队为了实现粮食上
“纲要”过“黄河”实行了麦、玉、豆各占1/3的“三三制”轮作。1975年分场二队播种玉米
4878亩,创造了亩产1125斤的高产纪录。①
为了获得玉米高产,农场在70年代曾进行过人工施肥“一埯双株”,玉、豆间作,育苗移
栽等措施的试验,都未能获得推广。
玉米的收获,建场以来一直是以人工收获为主,其主要办法是每人背一个用柳条编制的背
筐,在玉米站秆的情况下,人工扒皮下棒,筐满以后倒在成线分布的玉米堆上,然后再运回晒
场脱谷。用摘穗机收获玉米在农场曾广泛使用过,因该机要用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牵机,还
要跟两台轮式拖拉机运输摘下的果穗,和大豆收获在机力上发生了矛盾,并且在晒场还要组织
劳力卸车、扒皮,和大豆收获争劳力,加上收获期晚,玉米倒伏之后收获不净,就逐渐不用了。
也曾采用联合收获机,对滚筒加以改装,进行收获,但因收获的玉米破碎粒多,如不及时干燥
会发生粮食霉烂,收获的损失浪费比较严重。
玉米的除草工作,建场初期用人工锄草,以后逐渐使用苗耙和中耕灭草,由于苗耙和
趟一犁,减少了杂草的基数,提高了人工锄草的质量,提高了工效,但玉米使用苗耙特别是苗
后耙伤苗较多,遇到旱年造成土壤失墒,对玉米生长不利,采用苗耙灭草技术要求很高,不如
大豆运用的普遍。机械中耕是消灭杂草的好办法。一般要中耕3~4遍,最后要培土压草,形成
垄形,兼可防止倒伏。
为了消灭玉米田的杂草,农场曾较大面积使用过2.4D—J酯在玉米“顶锥”前,土壤处理。
但因易形成“牛尾巴”苗,即玉米的顶部叶片较长时间的卷在一起,呈牛尾巴状,影响产量。
1978年引入拉索以后曾较大面积地在玉米上运用。1980年又引入阿特拉津胶悬剂,在玉米3~4
叶期对杂草进行叶面处理,效果较好。
玉米是需肥量较大的作物,六十年代采用过磷酸钙制成颗粒肥粒,同玉米种子混播,但当
玉米种子发芽率低时易产生烧苗,采用BJT—6玉米精量播种机后,采用种肥分施,肥在种侧方
2~3厘米且比种子稍深而不会烧苗,且玉米播种施磷肥后紫苗率大大下降,幼苗生长健壮,成
熟期提前,增加产量。七十年代又研究了玉米的追肥,特别是用中耕追肥机深机深追硝铵或尿
素对提高玉米产量起到明显的作用。
玉米的高产密度在采用大穗黄品种时总结的高产密度为每亩2500—3000株,密度再增加会
增加空秆率。使用杂交后玉米的空秆率很低,高产密度为每亩3500— 4000株。早熟种如大51X
6023,应在4000株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玉米的保苗密度不足是玉米增产的限制性因素,一些
地号仅为2000多株,甚至不足2000株的地号也经常出现。
①这一记录未折合标准水分,当时的粮食含水量在30%以上
历年玉米生产情况统计表
1984年和1985年红兴隆管局科研所在一分场开展高产攻关,1984年在10605亩的面积上获
得亩产846.1斤①的纪录;1985年在5012亩的面积上获得840.6斤的产量。1984年一分场一队3
号地600亩、四队2号地1000亩。采用气吸式播种机精量点播,阿特拉津苗后化除,机械中耕追
肥管理。完全不用人工管理亩产分别为 884和896.4斤,达到了先进水平。
①此产量采用实测,并扣去5%的误差,水分按18%折合。
水稻
种植水稻是从1957年开始的,至今大体上可分3个时期:
(一)六十年代(1957~1969年)
这个时期水稻面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产量低,亩产在百斤以下。面积随产量的高
低而上下波动。1958年达3940亩,而1963~1968年没有种植水稻。
影响水稻发展的原因:一是当时机械没有解决,劳力又不足;二是自然影响,稻种缺乏,
保管困难;三是种植技术水平低;四是田间沟渠不配套。栽培方式主要是催芽撒播,品种从外
地引进,易贪青不成熟。
(二)七十年代(1970~1977年)
这8年水稻种植面积是上升阶段,基本是在2000亩以上:面积最大是1971年达 7192亩,产
量水平在200斤以上。这个时期有发展,其原因是机械生产水平提高,敌稗、除草醚等除草剂
开始应用。
(三)八十年代(1978~1985年)
这8年是我场水稻种植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面积趋于稳定,产量达
300斤以上,最高是1985年6778亩,单产518.7斤。这个时期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新技术,特别
是农垦科学院徐一戌同志的寒地水稻旱直播高产技术在三江攻关开发研究中促进了我场水稻有
新的突破。早熟丰产品种垦稻3号的应用。禾大柿、椒等夏菜在5月10号前播完,萝卜秋菜应
在7月10日前播完,白菜应在7月20壮、杀草丹、苯达松等除草剂的应用,改变以往深水淹稗,
一深到收,为三浅两深一晒田的科学管水方法。在施肥上改原来一次施为分期施肥。稻田播前
整地以旱整地为主(耢、耙、平)。旋耕代耙地的稻田整地新技术开始试用。特别是1985年开
始的寒地水稻旱育种植技术引进,工厂化大棚育秧、机插秧及中小棚育秧人工插秧相结合,对
提高单产是个新的突破。另外陆稻及水稻旱种也开始进行试验研究,这对于低洼地、地下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有很大意义的。
历年水稻生产情况
蔬菜
本场的蔬菜生产是启给性的。因为本地区无霜期短,封冻期长,种好蔬菜是改善和提高职
工生活的重要条件。
农场自建立开始,蔬菜生产以公家种植粗菜为主,各户种植细菜为主。这个时期生产水平
较低,处于起步状态。1960年后,统一由总场农业科安排,各单位固定了菜地,开始注意培肥
地力,实行计划管理,生产水平有所提高,1963年后中止。1980年后,农业科又第二次配置了
蔬菜技术员,开始引进优良品种,并多次举办学习班,广泛采用、推广新技术使蔬菜单产、总
产大幅度提高。
1.种子繁育与优良品种的引进
1960年前后,多以本地品种为主进行种植(例如萝卜有大红袍,白菜有二牛心、核桃纹等),
大多数收不回种子。1971年后,狠抓了秋菜种子的繁育(因外地菜种在本地种植包心不好)。同
时抓春化采种,基本上解决了白菜种子的自给。1980年后,除了种好本地常食蔬菜:如大白菜、
大萝卜、大头菜、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大辣椒、芹菜、韭菜、角瓜、南瓜、马铃薯外,
还逐步引进不少原来本地区没有的新品种。如南方的花菜,经过试种,培植,使其适应本地区
的自然条件,单株达到3—4斤;元葱自 1979年再次试种,经过多点试验终于种植成功,并进
一步摸索元葱就地育苗栽培的经验。场直蔬菜队1983年在温室育苗、露地定植栽培,亩产达5,
000斤,最大单株重半斤。西红柿引进了黑龙江省科研所的66—13早熟品种,代替了原来的北
京早红。引进了强力米寿,代替了原来的普遍红、黄柿子,最近又引进齐研矮粉,取代了66—
13;青椒引进了巴彦、上海茄门椒、双富青椒、鹤选一号等品种;茄子引进了黑油茄、紫花茄。
产量、熟期、品质都有所提高。秋白菜由通化类型和牡丹江一号、佳白一号代替了过去的二牛
心和核桃纹。秋萝卜主要栽培品种为王兆红、翅头青,近年来再次引进了心里美。
2.农时时节:韭菜、春白菜、春菠菜、大蒜等,应在4月20日前播完,豆角、茄、日播完,
否则入伏进入雨季,延误播种,不包心;秋菜收获应在10月10日前后收完,过早不好贮存,过
晚冻融交替,造成腐烂损失。菠菜、小葱,可以调整播期,穿播供应。
3.蔬菜保护地生产
本场在1975年前保护地种植面积很小,方法落后。1976年后,进一步采用先进技术,推广
温床,温室、冷床塑料棚育苗。1979年全场落实了70%的单位,结果使春夏菜提早半个月至45
天上市,并且产量成倍增长。
从1977年开始推广使用塑料小棚扣覆韭菜、塑料大棚和覆盖地膜种植蔬菜的新技术,到19
83年,全场已有41个单位,共建起了76栋塑料大棚。棚种品种,除大量种植韭菜、黄瓜、白菜、
菠菜外,并试种了西红柿、青椒、茄子、西瓜、白菜、元葱、芹菜等 10多种。同时,许多单
位还采用地膜覆盖种植西瓜、黄瓜、西红柿、茄子、青椒等收到了显著效果。
覆盖地膜种植蔬菜情况统计表
4.蔬菜的植保与冬藏
蔬菜病害在本场危害最大的是白菜等十字花科的霜霉病和软腐病。既影响产量又不耐保存,
害虫有菜青虫和地蛆。主要采取了重点治,普遍防的措施。对霜霉病施用代森锌,软腐病用福
美霜、代森锌和农用链霉素等连续用药,已基本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对地蛆采用800倍敌百虫
和1000倍DDV药液灌根的办法,减轻了危害。对菜青虫由于连年使用敌百虫和DDV,结果产生了
抗药性,最近改用进口农药溴氰菊酯,效果很好。另外对马铃薯的病害还采用于夏播留种的方
法,以提高抗病能力。对黄瓜霜霉病、西红柿病害以及对瓢虫的防治等都采用了相应的措施。
蔬菜的越冬贮藏,在本地区非常重要,往往因保管不好,收菜不少,食用无几,损耗在50%
以上。贮藏方法,主要用菜窖。开始多用地沟和小土窖,1963年后,集体食堂修建了一些砖石
结构的菜窖,近年来砖石结构的菜窖有所普及。保贮技术规律可分三个阶段:入库至元旦前主
要是降温、排气;元旦至立春主要是排除潮气降低温度;立春后菜窖温度下降,主要是保温。
5.蔬菜种植经验谈
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六句话。即:“春抓早,夏抓苗,秋抓保,冬抓窖,发展保护地,辅助
以调剂”。做好这几个环节的工作,就可基本上作到常年有菜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