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概述

第十一章 工业

第一节 概述


农场的工业,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生产逐步发展起来的。
1956年农场初建,即创办了规模小、设备简陋的总场修配厂,从事拖拉机、农具和简易工
具(镰刀、锄头等)的检修和制造,用以保证开荒和农业生产的进行。
场办工业(不含副业)总产值(1985年) 单位:万元


1958年以后,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职工和人口急剧增加。农场地处祖
国边疆,为克服基本建设和职工生活长期依靠县城远距离供应殊多困难和不便。农场本着艰苦
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提出一个“二因、三就、四为”(即: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
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促进农业生产,为基本建设,为活跃场内市场,为职工生活服务)
的内向性质,办工副业方针。首先充实加强了总场修配厂,分场办起了修配所。并建起了米、
面、油加工厂;红砖、白灰、制材厂和小型内燃机发电间,以及相应的副业。基本保证了生产、
建设和职工生活供应。到1960年工副业产值(1957年不变价)达27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6%
(这年农业因灾减产,产值下降)。之后,逐渐扩建修配厂(所),增制农机配件;新建电业所、
皮革厂、酒厂、糕点、糖果以及酱、醋等厂。到1970年工副业产值721.15万元(1970年不变价),
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2%。尽管这期间工业纯系自给性生产,但在减少资金外流,节约生产费
用开支,保证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1年起,加快了工业发展速度,原因有三:其一是“文革”动乱,国家工业生产下降,
农业生产所需物资供应差距扩大:其二是农业连年受灾减产;其三是兵团组建前期受“左”的
错误思想影响,削弱了企业管理,经营成果严重下降。急需发展工业,解决农业生产物资的供
需矛盾;并以工业增收,弥补农业欠收。因此,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大力发展“五小工业”,保
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精神,提高农场经营成果,相继办起了水泥厂、电机厂、水泥制品厂、
煤矿、家俱厂等工业项目。并将总场修配厂扩建为机械厂。工业产品除满足本场需要外,部分
产品(如机引农具、电动机和各种酒类)开始进行商品生产。到1977年工副业产值(1970年不变
价)达到1,44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9%。比1970年增长一倍多。
1978年以来,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场办工业进行了整顿。关闭了
产品没销路的超低温容器厂和农机粘补胶厂,停建了盲目上马的年产5000吨合成氨化肥厂(以
上三厂损失约120万元)。继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对原有工业进行挖、
革、改,全民、集体和个体放开经营。开始由自给性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化。并按照农工商综
合经营的目标和场内资源情况,对今后新上工业项目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规划,有计划地建设。
1983年从日本引进设备和技术,新建卫生筷子厂,1984年投产,产品远销日本。1985年新建乳
粉厂、浸油厂、钙粉厂和二分场纸板厂,都作到当年建成。同年还续建木材综合利用两个生产
线,生产高档家具已投入国内市场。到1985年场办工业初步形成食品、建材、能源、机电等五
大类,32个工业企业和3个集体企业,工副业产值(1980年不变价)已达到2,402.45万元,占工
农业总产值的30.4%,销售利润256.6万元。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978~1985年)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1985年)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
(1985年)


工业职工人员构成表
(1985年) 单位:人


历年工副业生产盈亏情况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