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物资

第五节 物资




一、机构沿革

1966年,成立物资科。单独设科之前曾与商业、粮食同属供应科,1959年称供销科,1964
年称经销科。
1968年4月,物资与粮食等部门合并成立供销科。同年遵照“六、一八”批示精神,在总
场兵筹小组领导下,物资、粮食、计划、财务,上交粮办公室等部门合并,成立后勤组。年底
后勤组改称后勤处,下设股。物资与粮食合署称供销股。
1969年,成立物资股。
1977年,物资股改称物资科。
1980年,物资体制改革,物资科与总库合并,成为科库合一。分场物资库归属总库,为分
库,成为面向生产的供应网点。原二级核算为统一核算。
1982年,中共八五三物资支部,升格为总支,下属三个支部。1983年底撤销总支,仍为支
部。

二、物资管理

从作战部队转向生产建设的初期,物资供应工作是管物不管钱,物资的下拨单价均由财务
科制定成固定单价,物资部门纯属后勤供应。二十八年来的实践,使物资供应人员逐步学会按
机械化大农业的规律供应和管理物资,制定了各种制度来保证。
文革动乱,制度受到破坏,物资计划的编造是层层加码,物资分配是层层剥皮,物资来源
渠道不畅,造成物资供应极度紧张。为保证供应,采取了“全民采购”。这种办法给生产解决
了很多难题;不利的一面是部分同志不熟识业务,购回的物资有部分规格不对,质量差,价格
高,造成积压和损失。
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带来了资金不足。为少花钱,多办事,将有限的资金更好的发挥
作用,曾采取过以“计划控制开支”,以“限额控制领料”,以“代金卷控制货币外流”。随
着农业生产的好转,改变为合理定量、周期储备。储备金额不得超过,生产队每亩0.4元,分
场每亩1.2元;总场库按每亩4元,三级储备。
兵团撤销,恢复农场。物资库改为物资供应站。加强了经济核算,改固定单价为合理单价。
在组织机构方面改三级储备为二级储备统一核算。原分场库收回为供应站的分库,承担片区的
供应任务,为物资统调余缺打下了基础,减少了资金不必要的重复占用,扩大了需用物资的储
备,节约了费用。实行联责计酬的承包责任制,改革后
1982年比1981年节约开支三百六十五万元,清仓理库压缩库存190万元;费用 (利润)节约
上交25万元,1983年为35万元。
1976年,总局授予物资科为物资管理学大庆先进单位。
1977年,在北京召开的物资管理学大庆会议上,授予物资科为全国物资管理学大庆先进单
位。

三、油料供应和管理

二十八年来由单纯供应,转为供管结合,开展废油更生。
建场初期,油料是牡丹江农垦局密山油库用油罐车直送生产队,因道路不好,常不能按计
划送到缺油的生产队,开荒中常发生断油现象。向四分场运油,过不去大酱缸,改用河道浮运,
为保护油料,运输人员随油桶而下,罗海荣同志在一次运油中献出了宝贵的青春。
1958年,为解决油料的供应不足,从废油中要好油,成立废油更生厂。以李立群同志为首
的油料回收组,用简易设备蒸馏分级回收各种油料,半年时间就回收油料四十余吨,至六四年
油料有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废油来源大大减少,变为定期处理。
1959年,牡丹江农垦局于迎春建立油库。我场配有油罐车四辆,道路不佳,夏季运输非常
困难,利用冬季封冻期抢运、集中抢运。迎春油库常供不应求,采取首先备足边远生产队全年
油料即先远后近的办法供油。
为达到科学管理,凡有三台以上机车的生产单位,配一名专职油料员,总场冬季办油料员
学习班。一分场六队首先建起了第一座小油楼。小油楼作用:楼上存主油,楼下放辅助油,三
级过滤管道化,封闭式加油。普及全场,并建立了定额管理,全局学习。1968、1969两年油库
立集体三等功二次。1981年红兴隆管理局授予八五三农场油料管理先进单位。

油库

五六年起,油罐在生产队,以生产队储油为主,容器有限,品种单一。
1974年起,总场建中心油库850立方米。以后逐年增建,至今油库容量,可存汽油 250立方
米,柴油2850立方米。能按牌号存放,改变了过去夏季用冬季油,冬季用夏季油的颠倒局面。
物资进销存金额对比表
(1979~1985年) 单位:万元


油料供应情况对比表
(1971~1985年)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