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管理 农场干部是以1956年铁道兵和1958年全国各军种、兵种、各军事院校、文化院校的教职员
工转业来场为主构成的。1958年由于来场干部数量较大,除各部队营以上干部多数安排在领导
岗位上外,连、排干部基本上都在生产第一线劳动。1959年和1964年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
向全国输送了1000余名干部。1960年抽调108名干部去黑河地区组建一个军马场。
建场后,国家陆续向农场分配来一批农业、农机、畜牧、水利、交通、建筑等大专院校毕
业的学生,但数量较少,还有错划为“右派”来农场的具有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人员,他们在
农场建设上都做出了贡献。部队来的干部政治热情高,但生产、管理等专业知识缺乏。从1959
年开始,农场每年都向有关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输送干部进修。这批干部和其它大专院校
分配来的学员,构成了八十年代农场技术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
此外,农场对干部政治思想上的教育比较重视。1959年起,每年利用冬季农闲对干部进行
短期轮训。
1981年,本场有助理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288名,这些同志在农场的开发和建设中,历
尽千辛万苦,发挥了才智,做出了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影响,他们的许多人在
政治上得不到信任、工作上得不到重用、生活上得不到关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党
的知识分子政策,对全场科技人员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对他们的工资待遇、技术职称、
工作使用、生活以及入党难的问题,逐一进行了解决。同时结合实际,在全场职工、群众中大
力宣传知识分子在农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级组织和职工群众按照党的政策对待他们,
并给136人晋升为工程师和相应的技术职称,给152人晋升和套改为助理工程师和相应的技术
职称。按工作需要,提拔35人到总、分场和机关科室领导岗位上,并为他们建了四栋科技楼。
1982年后,各类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不少同志体弱多病。1983年对总场、分场、生产队三
级的领导班子进行调整配备。调整后的总场领导班子由10人减为6人,平均年龄由53.4岁降为
46.3岁。其中有大、中专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占 66%。16个分场级领导班子由99人减
为71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6岁降为 41.7岁,文化程度由原来初、高中占67.6%上升为90.1%。
134个生产队级领导班子由615人减为520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41.5岁降为38.5岁,文化程
度由原来初、高中占58%上升为69.2%。年老、体弱的老干部退居二线、三线。1982年全场退、
离休干部258人,占老干部总数450人的57%。为此,总场成立老干部工作委员会。1983年只
在组织部设立老干部科。总、分场都建立了活动室。医院开设20个病床的老干部病房。从1983
年起,每年召开一次老干部代表会议,总结改进老干部工作。同时注意了挑选和培养后备干部
队伍,进行智力投资,通过短训班、电大、刊大、大专院校代培、进修等多渠道提高干部的政
治;文化、科技素质,1985年共培训干部235人。
两级领导班子结构状况
(1985年)
干部学习培训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