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联

第三节 妇联


1959年,农场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归政治部领导。设主任1人,妇女干事5人,分场级
单位配妇女干事1人。年底,成立分场级妇委会11个,成立连队妇委会 48个。培养选拔专职
妇女干部17人;妇女副队长48人;妇女班、排长100多人。
1963年,妇女工作归工会领导,配备妇女干部1人。
1970年,女工增至11,000人,为做好妇女工作,团政治处设女副主任1人,负责妇女工
作。营级单位设妇女副营长或妇女副教导员;连队设妇女副连长或妇女副政指。建起营级单位
妇联12个;连妇委会118个,担任排以上领导工作的妇女234人。
1976年,兵团建制取销,恢复农场后,成立了妇联,79年归工会领导,配备主任1人,妇
女干事2人;分场设妇女干事1人,生产队设兼职妇女主任。
1984年后,妇联工作归党委领导。

一、妇代会

1959年,农场召开了首次妇代会(资料暂缺)中心议题是:“妇女工作执行以生产为中心
以福利为重点”的工作方针问题。正式代表142人,列席代表8人。
1976年,召开了第二次妇代会(原称生产建设兵团21团首次妇代会)。正式代表402人。
会议总结了农场妇女工作,交流了开展妇女工作的经验,确定了“搞好安定团结,一定要把国
民经济搞上去”做为妇女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妇女工作

1957年,女职工为740人;1959年,女职工为2,295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30%。为了
充分发挥妇女在农场生产建设中的“半边天”作用,1959年至1960年,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扫盲
和技术革新,开展“五比三超”运动,即比生产指标高,创造价值高;比生产措施好,劳动效
率高;比成本低,上交利润多;比经营管理好,损失浪费少;比安全生产好,各项事故少。实
产超计划;劳动超定额;后进超先进。
1959年39个大豆姑娘班、玉米姑娘班包种42,790亩妇女丰产田。大豆最高亩产599.4斤;
玉米最高亩产800斤。
1960年,总场群英会,妇女代表占三分之一。三分场五队,大豆姑娘班包种的 220亩地大
豆,平均亩产423斤,农垦总局奖小型园艺拖拉机一台,全场服务行业,福,利事业中,70%
的工作由女同志担任。
据统计,食堂工作的女职工为348人,占全场炊事员的54%;畜牧业中有50%为女职工。
这个时期的女职工,绝大多数是由山东、河北等地来场的青年和转业官兵的家属,他们在
创业的年代里,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如试验站的刘兴珍,在1960年自然灾害严重,饲料极缺
的情况下,她管理畜牧排,猪仔成活率为100%。为储备冬饲料,早在前一年的秋季她每天步
行40里去打猪草,当她发现母猪无奶,个别小猪抢不到奶而生命垂危时,便挤出自己的奶水喂
小猪,挽救小猪的生命,当领导发现制止她时,她说:“看到小猪没奶吃,跟看到自己的小孩
没奶吃一样心疼”。
1961年,农场精减女职工50%。但在党委、工会、妇女组织的教育下,女同志仍然积极为
农场建设做贡献。仅1964年,妇女义务劳动、支援基建脱坯41856块;参加农忙锄草49,943
亩,割麦7,787亩,打草帘102,440米,为男女职工拆洗缝补衣服13,628件。
四分场二队山东支边青年马淑萍是机务战线上的女标兵,直到1985年,年近50岁仍在机务
战线工作。
兵团时奋战火海,英勇献身的北京知识青年张梅玲、李晓军,面部被烧伤的肖克,为北大
荒农垦事业贡献青春的宁波知识青年陈越玖,她们的事迹在广大职工中久久流传。
1979年后,开展评选“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活动。每年“三·八”国际妇女劳动
节,表彰奖励一批先进单位、个人和家庭,(详情见下表)
“三八”红旗手和五好家庭评比情况(1979~1985年)


1985年,妇联开展了“争当女能人”活动。农场妇女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勤劳致富中,显示
了她们的聪明才干。
林业公司一林场74户,一年来,她们上山采山货、养蜜蜂、种山葡萄,涌现出收入超4,000
元的13户,成为农场勤劳致富户比例最高的单位。三分场二队养猪专业户窦爱云成了“万元户”。

三、托幼工作

1959年,建成托儿所(幼儿园)70个,幼儿入托率为80%。总场直单位建起母子康宁乐园
4个,实现妇幼保健一条龙:妇女从怀孕、分娩到婴儿入托,幼儿保健直至上小学都由康宁乐
园包下来。
1979年后,农场为提高保教人员水平,总、分场共派出保教人员48人次,先后到北京、天
津、上海、哈尔滨、佳木斯培训。场内培训保教员3期,共270余人次,促进了托幼儿德、智、
体等全面发展。六分场幼儿园被评为先进典型,50多岁的迟新同志被评为全心倾注到幼教事业
上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