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本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7年一1965年)为创建时
期。主要发展小学教育;第二阶段(从1966年一1976年)中小学教育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
摧残,虽然兴办初中,发展高中,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阶段(从1977年一1985年)为改
革调整阶段,改革了一些不合理的教学体制,调整了本场学校的布局。
第一阶段(1957—1965年)的创建时期。
1957年,本场开始兴办小学教育。首先创办了一分场小学(1958年改称为“丰收小学”)、
二分场小学(后改称“滨桥小学”)。这两所学校,最初每校只有一名教师, 7、8名学生。
没有固定教室,只好在住家户或大食堂上课。当时,总场部临时设在大和镇,所以没有单
独设立学校。为了解决总场职工子女就学困难,总场党委决定调张志同志为小学教员,参加大
和镇小学(本场附近的一所社办小学)的教育工作。总场的学生,每天到大和镇上学。
1958年秋天,为使儿童就近入学,总场创办了场部地区第一所学校“八五三农场子弟学校”。
校址在现展览馆附近一栋草房。该校是一所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创始人为江明昆(副校长
兼教导主任)、张杰、徐丕诚、李瑞英等五名教师。同年三分场小学(1979年改名为“前进小
学”)四分场小学(亦称“雁窝岛小学”)五分场小学(即东风岭小学)相继创办。
1959年,为了加强教育工作,总场成立了文教科。这年,“八五三农场子弟学校”进行了
一次扩建,仍是草房,增设了食堂,学生宿舍。并开始附设初中班,称之为“清河中学”。
从此,诞生了本场的中学教育。1960年暑假前,我场初中送出第一届毕业生,数学成绩在
牡丹江地区名列第一。
1960年,原工程大队在一个废弃的马厩里创办起了建功小学,不久,职工医院创办了联培
小学(后联培小学于1965年并入建功小学)。现在的清河二校,就是这两所学校发展起来的。
同年,畜牧分场小学也相继建立。
1961年,“八五三农场子弟学校”小学部,改称为“清河中心小学”(现称为“清河小学”),
初中部仍称为“清河中学”。校址均在现清河小学的北面山坡上。1965年,清河中学迁往总场
东部大楼。1965年,郭沫若为清河中心小学题写了校名。
同年林业分场小学建立。3月份总场始建教研机构——中心校,该校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
而撤销。
本场各校办学初期,虽然条件十分艰苦简陋,校舍多为草棚,不少班级学生上课使用土坯
砌的土桌土凳,但是十分重视思想教育,教学质量较好。
从1957年至1965年,除总场和各分场都建起了小学外,许多生产队也相继建起小学。到1965
年底,全场共建起小学33所。初级中学一所。当时,初中实行定额招生,择优录取。至1966年,
清河中学共送出六届初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要上高中,还需远至宝清、饶河、虎林等地报考。
第二阶段(1966至1976年):
文革时期,本场教育遭受到严重摧残。
1966年,“五、一六”通知发出以后,全场各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当时把清河中学改
名为“红卫兵中学”。
至1967年,本场各校大部分取消了升学考试制度,大部分取消了学习文化课。
1968年,全场各校陆续“复课闹革命”,但只学些毛主席著作,写些大批判稿等。
1969年,全场各校成立了由干部、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三结合领导小组59个。各单位的
贫管会、工宣队进驻学校,工农兵兼职教师登上讲台。各校开始实行“开门办学”,开展“兼
学活动”……学生学业荒废。
从1968年开始,各分场相继建立起丰收中学、滨桥中学、前进中学、雁窝岛中学、林原中
学等。有一些生产队小学校也开始附设初中班(俗称“小学戴帽”)。全场建起初级中学8所。
学生数量剧增,许多知识青年充实到教师队伍,农场中、小学教育网初步形成。
1969年,清河中学和清河中心小学重新合并,改为“团直一校”。同年,建功小学改为
“团直二校”,山后老七营学校,改为团直三校。
1971年,团直一校、二校六年级以上班级分离出来,迁往总场东部大楼,合建团直中学。
从此,我场开始创办二年制高中(八、九年级)。同年,组建教育党委,下辖团直中学、一校、
二校,团文艺宣传队。1973年,教育党委撤销。至1976年,全场基本实行了九年一贯制,已有
8所中学办起二年制高中,有高中班36个,在校高中学生达1804名,高中毕业生达553名。
1973年,新建五分场创办起天鹅岛中学。这年全场小学毕业生847名,全部升入初中。
整个十年动乱期间,学校规模盲目扩大,教学体制遭到破坏。全场教育事业徒有数量上的
表面“兴旺”,其实教育质量极为低劣,不但贻误了上万名农场子弟的宝贵青春,而且给农场
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难以挽回的严重损失。
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5年):
本场各学校开始整顿校风、校纪,逐步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调整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
培训中青年教师;逐步健全教学、教研机构……全场教育开始稳步发展。
1977年,各校陆续撤销了贫管会,工宣队,恢复了考试制度,招生制度,升留级制度……
开始重新贯彻中小学生守则。
1979年,新建的七分场创办起镜面湖学校。
1980年开始,本场对全场教育布局、教育结构进行了初步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生产队办
初中,分场办高中的过于分散的不合理布局,而逐步集中到分场办初中,总场办高中。
1981年,小学五年制恢复六年制,中学的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82年,全场开始调整中等
教育结构,分场以上各中学停办普通高中,开始试办职业高中。同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
强教学研究总场教育科增设教研室,各分场分别成立了中心校。另外,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教
学、教研活动,还成立了“八五三农场教学研究会”,下设16个学科分会。1985年10月,学会
召开了第一次年会,共收到77篇教育论文,得奖论文为26篇。
1983年,根据计划生育日见成效,队办小学学生日趋减少的新情况,我场开始调整小学网
点布局。六分场首创“低幼教育一条龙”的经验,于1985年秋把队办小学全部并到分场,在全
垦区率先完成了集中办学的任务。三、四、五分场调整小学布局的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
1985年,我场成立了“职业中学”。各分场的“戴帽”职业高中停止招生,改招一年制初
级职业班。1986年初,总场党委明确提出“集中小学,普及初中,办好普高,发展职教”
的农场办学方针,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底,全场共建中、小学校59所,其中小学48所(分场以上小学10所,生产队小学38
所),各类中学11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9 所。中小学教师692名。
中小学在校生达8,882名,约占全场总人口22%。
在校学生构成概况
1985年 单位:人
这一阶段,由于教育进行了调整改革,各项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大力加强了教师培训,广
泛开展教学研究,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清河中学九年级学生何杰,越级参加应届十年
级高考,而一举名列黑龙江省前茅,进入清华大学。从1977年以后,本场中、小学生的入学率、
升学率逐年上升,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提高较快,至1985年,本场高考升学率达68.8%。同年10
月,经农场总局验收合格,我场完成了普及小学教育的任务。
大中专录取情况(1977-1985)
学校历年情况
二、分场以上主要学校简介
清河中学
1959年建校,前身是八五三农场子弟学校初中部。地处总场部东山脚下。文革前系初级中
学,文革中系“九年一贯制”的四年制完全中学。1982年后,全场高中集中到该校,从此改为
三年制高级中学。现每年按全场初中毕业生的30%左右招生,是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的一所
重点中学,现有17个教学班,886名学生,53名教师。校内附设有宿舍、食堂。教学区、生活
区面积总计7,700平方米,1985年又新建一栋1,500平方米的实验楼。
清河二中
1974年由一校附设初中班开始创建,1978年正式命名。校址在总场部小青山南坡。
1985年和小学部彻底分开,成为一所完全的初级中学,现有在校生1059名,班级22个,教
师70人。由于面临初中在校生高峰,该校分占三个教学区,最终将在清河中学西侧定点。
职业高中
1983年9 月建校,前身是清河中学职高班,1985年9 月独立。该校面向全场招生,设有农
经管理、畜牧、文秘、财会、食品加工等专业,是一所发展中的职业学校。校址已迁至清河二
中原教学楼。
丰收中学(一分场中学)
始建于1968年。
1972年,学校扩建校舍600平方米,始设高中班(中小学九年一贯制)。1978年正式命名为
“丰收中学”。
现为本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附设有职业班。至1985年,已建砖瓦校舍2,090.7平方米,
教室13个、实验室3个、办公室5个。校内设有宿舍、食堂。在校生560人,教师44人。
滨桥中学(二分场中学)
始建于1969年。
“文革”中设高中班(中小学九年一贯制)。
现为普通初级中学,校内设有宿舍、食堂。全校有12个教学班,学生450名,教师26名。
前进中学(三分场中学)
1969年成立。1973年校址迁至三分场路西。1978年定名为“前进中学”。现为普通初级中
学。学生366人,教师30人。校内设有宿舍、食堂。
雁窝岛中学(四分场中学)
始建于1969年。一所普通初级中学。现附设有普高班和职业班。有学生583名,教师40名。
校内设有宿舍、食堂。
天鹅岛中学(五分场中学)
始建于1973年。
普通初级中学,最初只有13名学生,3名教师,1名领导。现有学生237名,教师24名。
校内设有宿舍、食堂。
林原中学(六分场中学)
1969年成立。
普通初级中学。有学生351名,教师34名。校内设有宿舍、食堂。
镜面湖学校
1979年建校,系四分场管理的另一所中小学合一的学校,前身是七分场学校。现有中小学
在校生217名,教师24名。
清河小学
创办于1958年,地处总场部小青山南坡。该校前身是“八五三农场子弟学校”。“文革”
前称“清河中心小学”,“文革”中改名为“团直一校”,1978年正式命名为清河小学,1985
和初中部分开。现为一所一至六年级的完全小学,有13个教学班,在校生448名,教师21名。
清河第二小学
创办于1960年。地处总场部小清河南岸,它的前身是建功小学。“文革”中称“团直二校”,
1978年正式命名为清河第二小学。至1985年,该校已有16个班级,674名学生,35名教师。
丰收小学(一分场小学)
创办于1957年,是本场建校最早的学校之一。最初,全校只有13名学生,一名教师,复式
教学。1958年,该校命名为“丰收小学”。1965年,建起新的砖瓦校舍。现有学生276名、教
师14名。
滨桥小学(二分场小学)
始建于1957年。最初全校只有一名教师、七八名学生,没有校舍,只好实行流动式教学。
1960年,全校师生自己动手脱坯盖房,建起新的固定校舍。
现该校有在校生281名,教师25名。
前进小学(三分场小学)
始建于1958年9 月。原始校址为总场部医院附近的一栋破草房。最初,全校有学生50多人。
1961年,校址迁至现三分场场部。1978年,该校改称“前进小学”。有在校生258名,教师24
名。1985年集中了多数队办小学,设有独立的小学生宿舍和食堂,并配有专职生活老师。
雁窝岛小学(四分场小学)
始建于1958年秋天。最初全校只有学生12人,校舍为两间破草房,上课使用土桌土凳。
1966年上半年,学校盖起一栋新的砖瓦校舍。现有学生213名,教师14名。1985年开始集
中部分连队高年级学生。
天鹅岛小学(五分场小学)
始建于1972年。最初有学生71名,5个班级,7名教师。现有三栋砖瓦校舍,总面积800
平方米。在校学生246名、教师14名。1984年开始集中高年级小学生,设有宿舍和食堂。
林原小学(六分场小学)
始建于1961年。1983年开始集中队办小学,1985年完成集中办学任务。现为一所六年制的
完全小学。有在校生377名,教师18名。连队小学生全部住宿(一至三年级住幼儿园,四至六
年级住校),配有专职生活老师6人。
三、教师队伍
建场初期,本场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分是1958年转业来场的原部队的文化教员。1960年以后,
又逐年补充进来一部分文化基础较好、思想觉悟较高的农场青年。1963年后,又从支边来场的
北京知识青年中挑选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表现突出的充实到教师行列。
1968年后,从大批下乡的城市知识青年中选调了一大批思想、文化素质较好的六六届“老
高三”、“老初三”担任中小学教师。
七十年代后期“知青返城”使我场流失了大批骨干教师。农场想方设法选拔力量进行补充,
但因人材缺乏,教师队伍素质明显下降,1980年以后,才陆续分配来少量的大中专毕业生。
至1985年末,全场共有中小学教师692名。各类教师的具体数量和文化程度请参阅下表。
中小学教师统计表(1985年)
教师学历状况(1985年)
多年来,本场不少教师刻苦钻研教学业务,细心研究教材教法,努力探索教学规律,使教
学水平逐步提高。例如:本场清河中学数学教师杨立谟在数学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
了显著成绩,被评为管局、总局、省、农垦部先进教师。
教师业务的提高,建场初期主要靠自学。1963年后,青年教师逐年增多,因此就采取以老
带新的形式,广泛开展“帮教帮学”活动。
文化大革命以后,青年教师大量增加。本场开始利用寒暑假,举办各类教师短训班。
1979年开始,本场教育科分期分批选送少量教师到省内外的大中专院校离职代培,进修学
习。
学习期限半年至三年不等。每年还从中小学教师中分期分批抽出一部分人在本场教师进修
班进行定期离职培训,一般约2—3个月。到1983年末,全场共举办了五期小学教师短训班,
已有486名小学教师受过2—3个月的短期培训。并且自己培训了英语教师。1980年,本场开
办了一个中师函授班,学制五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主办的),参加学习的中小学教师54人。
到1985年,有50名学员获得中师毕业文凭。近年来,有许多在职教师开始参加各类电大、函授
学习。1982年,我场第一个高师函授生获得大专毕业文凭。
1982年,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全场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中、
小学教师教材过关会考。
至1985年,全场共送出代培教师86人次,参加各类函授、电大学习的有291名教师。
参加在职函授和电大的学员数(1985年统计)
教师外出代培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