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化设施 一、有线广播
1959年4月总场成立广播站,地址设在总场部三号住区的小山坡上,是一栋小土坯房。当
时只有一名广播员,每天早、中、晚各广播一小时。传输功率150W,收听范围仅限于总场部地
区。
1960年购进一台1000W 扩大机,并通过全场电话线路与当时六个农业分场连通信号。同时
各分场相继成立广播站,转总场广播站节目。全场90%的生产队接通了大喇叭。
1964年至1966年总场广播站增设编辑、技术员各1人,全场95%户数装上了小喇叭。
1967年至1969年“文化革命”群众组织三次抢夺广播站,使广播器材受到严重破坏。至1970
年恢复正常工作。
1977年总场广播站增设为编辑2人,广播员3人。1981年每星期办4个专题节目:星期一
是《青年专题》、星期三是《学校生活》、星期五是《生产与生活里的科学》、星期六是《党
的生活》。
1982年6月1日开始实行稿酬。
总场广播站设备(1985年)
二、电视转播站
本场电视转播站设在总场部小青山上,于1977年8月设计动工,1978年春建成,并投入使
用。铁塔总高度96m. 1978年,购进一台50W 差转机,但由于邻县未成立电视转播台,所以电
视节目没有来源。
1979年正式工作,派1个人住在管局每天录双鸭山电视台节目,用客车传送。1984年9 月
买进1台彩色差转机,次年2月18日试播正常。频率范围85.75—92.25兆赫,工作频率为五
频道,功率300W,复盖面半径30公里。
电视转播站与广播站合称广播电视管理站,分编播、机线、电视三个组。编播组 4人(编
辑1人、播音员3人),机线组3人,电视组3人,站长1人。
三、书店
建场初期,没有书店,当时,大家只能把自带的书籍凑集到一起,成立一些临时性的图书
阅览室。
1958年底,书店成立。最初,农场筹集起少量资金,与宝清县书店、虎饶县书店联系,取
得了供书渠道,这样形成了八五三农场代销书店,书店设在小清河北岸的一间草房里,办店人
员2人(一人跑外、一人内销)。
1965年,书店从草房迁到现在的砖瓦房。同时,人员增到3人。
1966年后,总场书店在一、二、三、四、五、六分场和大和镇分设了七处常年零售点。后
来,多数零售点撤销,改为季节性代销。
1970年,书店在红旗岭农场开设了常年售书点。
1974年4月,本场书店经省新华书店批准,改称为红兴隆管理局书店小清河门市部,划为
省店系统的一个发行点,编制人员增到7人,营业范围扩大,除零售外并开始兼营批发。年销
售额逐年增长,至1985年编制人员增到11人,销售额达24.8万元,等于1974年销售额2万元的
12.4倍。
四、展览馆
总场展览馆成立于1972年7月1日,地点在总场原来商店门市部旧址。展览馆占用面积为
350平方米,有馆长、副馆长、美术摄影、电工、木工、讲解员,计15人。
展览馆成立前,1965年我场曾在北京农展馆参展,5月份展出“雁窝岛今昔”,10月份展
出“今日八五三农场”;同时,在哈尔滨省农展馆展出。
自展览馆成立后,主要系统展出了“八五三农场建场史”、“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的成就,还有到1985年的农场建设规划。内设农场自然面貌和水利农田建设全貌的电动沙
盘。图、文、物并茂。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根据团党委指示,展览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改,把有关“四
人帮”的思想言论等错误内容去掉。此后,仍进行有关展览活动。
1978年,八五三农场以学大寨先进典型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展出,广交会的展览,受到外
国友好人士的好评。有的在留言簿上写着“看了八五三农场展览,也就看到北大荒的富饶美丽,
真是块宝地!”
1979年以后,展览馆除保留一部分建场史外,其他改为文娱活动室和图书室。
1980年初,我场展览馆撤销,所有展览器材、资料移交总场俱乐部。原展览馆的展厅改为
商业总站药库,办公室改为退休工人活动室。
五、文化馆
总场文化馆于1982年6月21日成立,归工会领导。文化馆设在总场俱乐部楼下东侧,内设
音乐厅、舞蹈厅、美术室,备有各种管弦乐器等。
设馆长1人,音乐指导2人,美术指导1人,图书员1人,还有兼职教师多人。文化馆主
要负责组织、指导全场群众的文娱活动,为农场培训文娱骨干。
1982年至1983年,农场为群众文化工作投资3万余元,先后从上海、北京、哈尔滨、沈阳、
天津等地购置了一批文化设施。现有民族乐器:扬琴、二胡、琵琶、锣鼓等20件。西洋乐器:
有钢琴一架、电子琴一架,还有电吉它、架子鼓、各种管乐器、提琴等,共计38件。另外,还
有立体声收、录、扩、唱四用机1台、前置扩大机1台、话筒3套、孔雀DFl35照象机1台、
服装若干套,资料(磁带)若干。总价值两万余元。
分场建文化站4个,全场30%的基层单位建设了文化室。一、二、三分场分别购买了一批
铜管乐、架子鼓等。
六、图书室
我场图书室建立较晚,1963年设在机关老办公室里(现林业公司总机),藏书仅500余册,
1个书橱,2张桌子,4条长凳。“文革”初期扫“四旧”被红卫兵捣毁。
1974年,团宣传股为了加强占领业余阵地,决定投资重建,恢复机关图书室,归展览馆附
属,服务宗旨限于机关读者,曾因场地窄小多次搬迁地方,直到1981年新建俱乐部竣工启用才
固定下来,之后经过调整和提高,现拥有阅览、借书面积56平方,藏书2,200多册,报刊杂
志260余种。总场工会每年平均拨给订购图书报刊经费1,000元,室内书柜设备仍旧很简陋。
自1983年以来,各单位在建设“文明场队”和“职工之家”活动中都先后建立了图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