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艺术活动 一、文工队
1956年春节前后各单位的业余文娱爱好者,由工会组织排演了一些古装戏片段“四郎探母”、
“打渔杀家”、“苏三起解”等。他们用红布、被单做袍,用铁丝、乒乓球做冠,在艰苦的生
活中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58年3月,3,000名转业官兵进场后,从部队文工团来的人员和文艺界错划为右派来
农场的人员中,选拔了一些人,加上原来的文娱骨干共二十多人组成业余演出队,排练了一组
节目下队巡迴演出。新建的五分场(即现在红旗岭农场)没有盐吃,演出队去演出时,每人背
二十多斤盐进去。没有袋子装,就把单裤口扎起来,架在脖子上,艰苦跋涉十几个小时。在路
上碰到修路的人就给他们演一段。
到分场后,深入基建工地、伙房、马架子进行演出。有时马架子里只有一两个病号,演出
队也给他表演节目,表示慰问。节目内容主要是自编自演的反映农场垦荒生产现实生活及好人
好事的歌、舞、曲艺等。
其中女声小合唱《北大荒姑娘》后来被灌制成唱片发行全国,男声小合唱《上工歌》很受
群众欢迎。
1959年冬,组织了全场文艺汇演,从汇演中挑选了部分人员充实到演出队,演出队人员增
至三十多名,并正式配备了党政干部,改名为八五三农场业余文工队,隶属总场政治部领导。
文工队分设编导组、演员组、器乐组。春播、夏锄、秋收等农忙季节参加生产队劳动,搞田间
宣传鼓动,闲时编排文艺节目。
农场初建时,生活艰苦,但职工情绪很高,文工队编排节目,一是围绕中心任务宣传党的
各项方针政策,二是宣扬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反映农垦现实
生活。女声独唱《夸土地》、诗表演《王富文》、大合唱《万吨粮食运北京》、动画活报剧
《忙坏了报喜队》、男声小合唱《农工之歌》、《红旗送给千吨队》等自编自演节目,都受到
群众普遍欢迎。另外,排演的外来节目:《春归雁》、《板舞》、《茉莉花》、《河北洛子舞》
等,也都给垦荒者们以艺术上的享受。
文工队员们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因为农忙要劳动,编排节目时间很短,经常是白天在田
间劳动,晚上打夜班编排节目,创作人员往往要“开夜车”。当时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全场性
的党代会、职代会、团代会、授奖大会等要演出以外,各分场级单位的生产动员大会、祝捷大
会、上级召开的各种代表大会等都要去演出,所以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加之,交通不便,没有
车乘,几十里、百里之外,要背上服装包、乐器、道具徒步跋涉。1960年秋雨绵绵,河水漫延,
步行去雁窝岛演出时,60里路中,走了20里齐腰深的水路。到分场后,顶风冒雨奔波于各队之
间。没有舞台,多在田间、工地或简陋的食堂里演出。
1959年冬,在林区演出时,吹小号的同志,号咀冻在嘴唇上,吹完号竟粘下一块肉皮来。
120多里的山路,徒步返回时,走了20多个小时,大家的脚上打了血泡,女演员们累得多次跪
倒在地,稍加休息,爬起来再走,当时的口号是:“演英雄、学英雄”。队员们的志气都很旺
盛。
1960年,牡丹江农垦局在虎林组织文艺汇演。八五三农场文工队获得优胜单位称号,多数
节目得了奖。1964年代表垦区参加了全省职工汇演。
1965年4月,机关精简时文工队被解散,大部分人员充实到农业第一线搞宣传鼓动或做小
学教员。
省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创作歌曲情况
1968年,成立兵团后,又建立了宣传队,最初排演了“红灯记”,以后,仍以自编节目为
主,演出歌舞、轻音乐等。曾先后去过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等处。在三师和兵团组织的文艺
汇演中,均获第一名。1976年兵团撤销时,宣传队随之解散。
省以上报刊发表的部分曲艺作品
二、艺术学校
1959年5月2日,在总场清河中心小学附设了一所小星星艺术学校,学员40多名。当时,
文化课由清河中心小学的老师担任,艺术课由总场文工队成员任教。主要设民乐和舞蹈。
1960年,艺校学员跟随总场文工队参加了牡丹江农垦局在虎林组织的汇演。以后,这些学
员跟场文工队一起排练了一组文艺节目,并在场内巡迥演出。原艺校的学员,现或在中、小学
担任音乐教员,或在工会做文体工作,成为全场文化工作的骨干。
1982年11月14日,在总场文化馆主持下,成立了“小红花艺术学校”。招收学员123名,
分设声乐、器乐、舞蹈、美术4个班。
1985年1月12日,小红花艺校一行6人赴北京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学习。学习课有手风琴、
二胡、扬琴、电吉它、木琴、舞蹈。
8月,小红花艺术学校创作、排练了21个音乐、曲艺、歌舞节目,美术班同学创作了30多
幅美术作品,以“北大荒雁窝岛业余儿童艺术团”为名,一行50人赴北京、哈尔滨汇报演出。
在哈市汇报演出期间,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宋任穷、黑龙江省委、省工会、省团委、省妇联
等领导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艺校全体人员。在京期间,艺校先后为农牧渔业部农垦局、知识
青年代表、中国科学院、中南海警卫局、全国总工会、中国农林工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
部等单位演出。历时22天,共演出11场。
在此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王震在农牧渔业部赵凡部长、农林工会吕主席、团中央书记李
志强、北京市委宣传部长李铭、文化部副部长李德友及首都文艺界、新闻界的同志陪同下,接
见了艺校全体成员。文艺界新闻界有知名人士贺敬之、艾青、张权、蒋大为,与孩子们合影留
念。另外,姜昆、梁晓声、陆星儿及原在我场参加珍宝岛自卫还击战立功者杨一平、朱波等同
志同艺校成员畅谈北大荒的生活。新闻界还报道了王老接见小演员们的消息。
离京前,王老赠送艺校l 台日本造电子钟、1台20寸彩电。
8月26日晨6时,孩子们来到南苑军用机场与王震及其他首长,一同乘机离开北京,飞回
北大荒。
三、职工业余文娱活动
职工乐队
1983年5月13日,在文化馆成立了职工业余乐队,现有18人。以西乐为主。自成立后,训
练中外曲目近百首,演出50余场,演出过自己创作的管弦乐及轻音乐曲目,还多次为舞会伴奏。
现在乐队的学员可以看五线谱进行演奏,并能演奏中外交谊舞曲30余首。
工人业余合唱团
1983年12月19日成立。演员和演奏员均是总场部或附近单位的爱好声乐艺术的青年职工、
待业青年、教师、干部所组成,计60人,年龄最小16岁,平均年龄21岁。活动时间为每星期一、
四晚,主要学习发音、演唱和乐理知识。自成立以来,共演唱中外名歌十余首,合唱团现可以
四个声部演唱歌曲。
学习创作活动
1983年至1984年3月,文化馆借文艺界著名人物和文艺团体来场拍摄电影或参观访问之机,
先后邀请了著名青年电影演员张丰毅、杨晓丹、傅艺伟、刘佳、沈冠初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
必瑞、詹建俊、黑龙江美协主席晁楣,还有虎林文工团的同志,为我场文化馆举办了表演、化
妆、声乐、舞蹈、和美术指导。
1983年8月9 日,中国作家协会访问团参观文化馆后,诗人高平即兴为文化馆题诗:“未
来的艺术家是她、是他,但绝不是我。八五三农场的丰收不止是在田野。”
由于文化馆的培养,至1985年,先后有7人考取了专业文艺工作团体。1人考取了中央美
术学院附属中学。
自1982年以来,文化馆根据社会上风气不正现象,写了表演唱《毒蘑菇》;看到职工抗灾
夺粮的干劲,写了组歌《抗洪组歌》;为歌颂经济承包责任制,写了相声《老王卖瓜》;还写
了反映农场风情的独唱《我爱北疆雁窝岛》等文艺作品40多个。其中有7个作品被《北大荒演
唱》刊用,其中有的曲艺节目被管局、总局文艺团体采用,有的被佳木斯电视台转播。
982年至1984年,文化馆相继举办全场职工文艺汇演两次,音乐会两次,“清河之声音乐
会”一次。另外,每年麦收之际,都临时组织演出队对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干部进行慰问演出。
近年来,对基层生产队慰问演出60余场。
1982年在总局文化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文化馆被评为“先进文化馆”,1983年被红管局评
为先进单位。1984年和1985年均被评为总场先进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四、电影
我场电影队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当时,有捷克16毫米放映机1套,放映员 3人,放映
点有一、二、三分场及大和镇。
1958年随着农场的发展,我场电影事业也有了发展,1963年到1965年形成了高潮,到目前
为止,我场有35毫米放映机7台,16毫米放映机30台;有正式放映员18人(七十年代曾达65人),
另有业余放映员20人,共有放映点70个。
五、摄影
1963年以前,摄影工作由总场政治部宣传科负责。
1963年恢复工会后,成立了“小青山美术服务部”,摄影工作由服务部负责,具体工作人
员有在部队当过摄影记者的吴守业等同志,摄影工作有了新起色。
“文化革命”时期,开始由宣传股新闻报道干事兼。后来,配备专职摄影员。
1972年5月展览馆恢复后,摄影工作主要由吴守业、黄成江两位同志负责。在这段时间里,
“今日八五三”、“农场新貌”等摄影作品,先后为《人民画报》、《黑龙江画报》、《人民
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农垦报》等所刊用。黄成江同志被誉为青年摄影家。
同时,群众业余摄影也发展起来。
1979年5月,总场工会与各分场工会为了加强摄影报道工作,相继配备了摄影机和照相器
材,并有专人负责。据1985年统计,农场公有、私有各型照相机计300多台,摄影骨干16人,
业余摄影爱好者300多人;反映农垦事业建设成就和具有时代风貌特色的作品,为一些报刊所
采用,并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摄影展览,有的作品获了奖。详情见下表:
摄影作品参加展出和获奖一览表
续表
六、美术
建场初期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各基层单位的文书、统计、文化宣传工作的同志为了配合中
心任务出墙报、写标语、布置会场等。
1958年春天,具有一定美术素养的晁楣、方仁寿、张明昌等同志相继来到农场。美术骨干
充实机关、场(厂)、矿、学校以后,才使群众性的美术创作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1960年,牡丹江农垦局政治部首次在北京举办了“北大荒美术展览”。我场业余作者方仁
寿的“林海新城(版画)”、张明昌的“第一次驾驶(水粉画)”被入选展出。并曾到朝鲜、
越南展出。“文化革命”时期,业余美术队伍也遭冲击。
1978年我场方振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1979年5月,中央美院版画系师生来场写生,体验生活,农场一批青少年美术爱好者跟他
们一起学习,启迪较深。
1980年夏季,总场工会开办了第一期学生暑假美术学习班。次年拨款投资2000余元,购置
了一套画室设备和美术教学用的石膏象,从而保证了美术学习班常年办下来,逐年走向正规,
1983年6月按照教程,先从素描教学入手,由浅入深的进行严格系统基础训练,截至1985年累
计已有20多名学生掌握了人物素描基本功。对具有美术创作能力的职工,则采取推荐报送外地
参加美术创作学习班的办法,进行培养、提高。通过每年循环轮训,我场业余美术创作队伍越
来越大,素质也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出现了创作盛兴形势。他们面向生活,热爱大自然,
创作出一幅幅具有北大荒风情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在创作构思上,讲究健康意境,在造型上追
求简练明确,在色彩上注意鲜明和谐,在艺术形式上探索新路子,所以有不少版画作品被全国
性和省市级刊物、画报所刊用,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其中有的作品被国家和外国所收藏
(详见附表)。目前,我场这支业余美术创作队伍已有6名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8名加入中
国版画家协会。
参加全国和本省展出的部分版画作品
续表
续表
有关方元同志的版画作品说明
《林海新城》:曾刊于《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1962年选入《北大荒版画选集》、
《黑龙江版画选》、《中国建设》外文版插页、《红旗杂志》封底。
《凌空飞翔》:1963年选入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版画选》。
《垦区的早晨》:1964年刊于《中国青年》封面。
《雁窝岛的黎明》:1964年参加赴朝鲜及越南展出的“东北农垦画展”。
《女康拜因手》:1964年参加赴朝鲜及越南展出,并刊于《中国青年》封底。
《雁窝岛上绘新图》:曾刊于《解放军文艺》封底,并收集在《兵团美术作品选》、《北
大荒版画集》及《边疆战歌》插页。
《麦浪激战》:1973年选入《兵团美术作品选集》。
《边疆小站》:1974年选入垦区《青年版画选集》并被《合江日报》采用。
七、文学创作
1960年农场政治处组织业余文学创作骨干30余人,进行散文创作。
历年发表的部分作品统计
1961年3月,在省作家林予指导帮助下,场业余文学创作骨干的散文集《雁窝岛》一书由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
1972年,建立了业余文学创作小组。
1978年,总局和农场宣传部组织文学创作骨干集体编写的史体报告文学《北大荒上大寨场》
一书,由农业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至1985年文学创作小组先后召开了四次会议、座谈交流创作经验,1985年11月,六
分场成立了林原文学社。
夸 土 地
杨荣秋
哎哟哟我的妈,
这里的土地肥到了家,
插上根筷子会发芽,
栽上块木柴也开花。
不是咱们瞎吹牛,
这里的土地真少有,
抓一把泥土捏一捏,
油花顺着手背流。
看这土地有多好,
打着灯笼没处找,
十年八年不上肥,
长出的麦子丈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