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 一、医疗组织
1976年总场恢复了卫生科。1982年成立卫生防疫站。1984年成立妇幼保健站。各分场级单
位普遍设有卫生院,生产队设有卫生室。至此,在全场以医疗、防疫、保健为内容的卫生防治
体系更为健全了。
0000291;[/$$p]
二、卫生队伍
卫生队伍的构成主要是:1、建场初期的部队复员转业的卫生医务人员;2、在场职工子
弟;3、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
原部队转业来场的卫生人员中,有大专毕业生3名,中专毕业生12名,两项合起来约占医
务人员的5%;以后上级分配及由外单位调入的大、中专毕业生,加上送出去代培进修的人员
总共约占医务人员总数的7%。其余的都是高、初中毕业生,多数经过农场医院一年培训而加
入到卫生队伍中来的。
农场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靠自力更生,具体途径是:①送外地学习进修。这是少量的,
以高级卫生人员为主;②在本场医院进修,每年约为10—20人,以中级卫生人员为主;③本场
办卫生人员训练班,以初级卫生人员为主。20多年来,共举办医护训练班12期,每期半年至一
年,共培训了420人次,近年来,每年参加上述离职学习进修人员约占12%。
从1979年开始,对卫生人员恢复了考试晋升制度。三年来,由卫生员晋升为医士、护士的
33人,医士晋升医师的14人,护士晋升为护理师的4人,医师晋升为主治。医师的15人。
部分年份卫生人员数量统计表
三、医疗技术
总场职工医院对出血热,心脑血管病,重危病症的抢救都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外科可进行
肺叶切除,脾肾摘除;妇产科可做各种计划生育手术,剖腹产,子宫全切;五官科可做乳突根
治;放射科可做断层摄片及造影;检验科可做血液化验,细菌培养,病理切片诊断。
1981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门诊5万2千人次,收住院4284人次。治愈率达87.5%;好转
率为11%;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75.34%;病床使用率为81%。
各分场卫生院一般都设有丈光机、显微镜、心电机、超声机、电冰箱、简易病床及妇产科
手术器械,牙齿拔除、镶装设备。平时都能进行常见病门诊,收住较轻的病人,还可施行阑尾
切除术。
总场职工医院简介:
1956年11月建立。初期设备极其简陋,人员很少。只有15张病床,1个门诊室,房子是借
用大和镇老乡的两间草棚仓房。1957年下半年搬到老飞机场,1959年秋,搬到现在的住地。1960
年秋,2000平方米砖瓦、水泥结构的(二层楼)病房楼建成,病床增至120张,分设内、外、
儿科及门诊部,并设有放射、检验药剂科、敷料供应室。1963年,病床增至150张,增设了传
染科、妇产科、五官科(妇产科、五官科由外科兼管)。1969年,医院改制为“21团卫生队”。
1970年8月,扩编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分院“。防治范围扩大到20团(852
农场)、58团(红旗岭农场)。1971年4月,“分院”撤销。1974年5月,恢复为"853农场职
工医院”。1976年,医院病床增到220张,增设心电室、超声室、理疗室。1982年,增建门诊
楼,门诊与住院处分开。妇产科、五官科与外科分开单设。各科都任命了科主任,全面实行院
长领导下的科主任负责制。医院现有卫生人员150人。其中主治医师10人,医师7人,护理师
3人,医士26人,护士22人,初级卫生人员35人,护理员43人。医院设有临床科室、医技科室。
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传染科、口腔科、中医科;医技科室有:
检验科、药剂科、理疗科、心电超声科、放射科。 现有主要设备:X光机500毫安1台、
200毫安1台;显微镜5台;心电机1台;超声机1台;纤维胃镜1台;脑血流图1台;大型
无影灯2台、小型1台;口腔科综合治疗台1台;心动起搏器1台;理疗紫外线、红外线、超
短波机等;国产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1台;国产呼唤器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