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药
第四节 药
1956年11月,医院建立药房,设在老百姓的一个旧仓房里,当时仅有1名司药。1960年,
医院药房扩大,司药增至9 人,医院建起了专门医药仓库。药房分为中药房、西药房,并增设
制剂室。药品仓库设有保管员、采购员,负责全场的药品发放工作。各分场卫生所也建起药房,
配司药1—2人,药房内设有简易调剂台、药柜、药架。
1967年,成立了三级药材批发站,主要经营医药、医疗器械、兽药等,负责范围除本场之
外,还包括红旗岭、饶河农场,年营业额30—90万元。
本场药材资源主要有:人参、五加参(刺五加)、五味子、平贝、黄柏、独活、穿地龙、
草乌、升麻、玉竹、鹿茸、熊胆、虎骨等。
1960年初建立制药厂。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蒸馏器、一个灭菌器、几口大缸。主要生
产医院自用的大输液转化糖、黄连素、鞣酸蛋白等产品。1961年,药厂扩大,设三个车间(针
剂车间、中成药车间,酊水、油膏、酒剂车间),并设有财会办公室,由原来的自制自用发展
为商品性生产。产品增加了全鹿丸、虎骨酒、鹿胎膏、参茸丸等。远销天津、北京等全国各地。
为有利于药品生产,当时养鹿场、人参园划归药厂领导。
1962年药厂撤销。人员转到医院制剂室。1968年,医院制剂室又扩建为制药厂,产品除本
场自用外,还供清河粮库、大和镇、红旗岭农场等单位。风湿止痛药酒还供应牡丹江医药二级
站。当时,药厂年产值8万元左右。
1970年初,全场兴起了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的高潮。全场制出各种丸、散、膏、
酊、糖浆、注射液等五六十种。当时研制中药的先进单位、三分场四队卫生室,自制各种丸、
散、膏、酊、注射液等30多种。
全场有1/3的生产队卫生室自制了中药斗。可装上百味中药。各分场卫生所都建有小制
剂室,自制一些自用的大输液注射液、糖浆之类药品。1979年,药厂又缩编为医院制剂室。1983
年2月,改建为无菌制剂室。
1976年,从省外引进一种具有护肝作用的中药材“水飞蓟”。年产量上万斤,主要用于出
口和自制肝炎丸。1980年后,因销路不广,经济价值低而停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