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妇幼保健 妇幼保健工作开始于1958年。当时,总场工会设了专职的妇女干部,生产队有妇委会,有
的还配有妇女副队长。医疗部门设有专职妇幼保健医生。医院开设了妇产科、小儿科。各场、
队都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
1960年,对田间作业的女职工实行了“三调三不调”的保健规定。即经期调干不调湿,孕
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经期还可以休息一、二天,工资照发,生产期有56天有薪
产假。
六十年代后期,对妇女实行“五期保护”——女职工的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
期的保健。
七十年代初,进一步强调妇幼保健工作必须从日常生活抓起。如女工下班要有热饭、热菜、
热水,睡热炕,建防风厕所等。1973年和1980年,对全场妇女进行了两次妇女病普查。平时,
各分场卫生所也经常对妇女病检查治疗。
1980年,对孕产妇加强了围产期保健:孕妇定期检查,实行新法接生。近十年来,产妇的
产褥热没有发病。
妇女病普查情况对比表
(1980至1985年)
儿童建场初期,患小儿麻痹症、消化不良、肺炎、佝偻病的较多,冬春季常流行麻疹、中
毒性痢疾等。
儿童死亡率达2—4%。
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加强了儿童保健,开始对儿童进行各种预防接种,对入托、入学儿童
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儿童健康状况好转。
1980年,全场儿童健康普查中查出;地甲病占1.67%,佝偻病占12.1%,肺结核1.3%,
蛔虫症15.4%,近视10.2%。治止了小儿麻痹症,控制了麻疹,儿童死亡率降至1‰左右。
1974年后,总场、分场中学大多数配备了校医,定期上卫生课,开展了课间操、眼保健操。
1983年统计,全场已有89所托儿所,每个生产队、每个居民点都有托儿所,总场和部分分
场设有长托。全场儿童入托人数2046名,入托率为92%。
在1985年度我场妇幼保健站被评为总、管局文明单位。
儿童体检情况统计表
(1980-1985年)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统计表2
(1981年-1985年)
儿童预防接种情况统计表1
(1981年-1985年)
附:11,000名1~14岁儿童健康检查情况分析(摘要)
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卫生科 陆 宏
我们于1980年7月为11,000名1~14岁儿童进行了健康检查。除测量身高、体重、头围、
胸围等一般项目外,还对眼、牙齿及粪便进行了检查,并且作了胸部x 线透视,受检率为95.5%。
检查目的:在我国北方农场的特定环境里,对儿童生长、发育、营养、体质等作一次调查,了
解其健康及患病情况,为预防找出客观依据。
儿童生长、发育,除了生理及遗传学方面的因素外,还受地理、气候、营养、卫生条件及
生活习惯的影响。
该场位于黑龙江宝清县境内,属于寒温带。农场成员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复员转业干部及
城市知识青年。生活习惯各不相同。主食以面粉为主,其次为大米和玉米,副食有豆油、肉、
蛋、奶、蔬菜等,均为本场所产。婴儿以母乳喂养为主,人工及混合喂养极少。入托、入学率
占98%。检查中发现,生长、发育、营养、体质状况都较好,身高、体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数值
(按1975年标准,即1980年版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小儿内科学》计算)。其中1~12岁男
孩平均身高比全国同龄儿童高1.69cm,体重高1.34kg,女孩比全国同龄儿童高0.7cm 、重0.9kg
(头、胸围差别不大)。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三:(1)农场环境较好,居住条件亦优越,
人均6~8平方米,并能吃到新鲜肉、鱼、蛋、奶、蔬菜及水果。
(2)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总场、分场、生产队三级都有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和较好的防
疫保健设施;妇女有五期保护,特别强调孕妇卫生期保健,儿童预防接种及时,患病相对减少。
(3)重视科学喂养。检查中未发现明显缺陷。
几种疾病的患病情况:地方性甲状腺肿占1.67%,肺结核1.63%,蛔虫病15.4%,佝偻病
(0~3岁)12.1%,龋齿33.3%,沙眼、近视(均指6—14岁)分别占27.4%、10.2%。地
方性甲状腺肿、肺结核在这个地区患病率并不算高,而龋齿、蛔虫病、沙眼、近视的患病率则
较高。主要是由于这里冬季时间长,乳幼儿室外活动少(即晒太阳少),体内钙质吸收利用差,
加上甜食多,口腔卫生不好,该地区有吃生菜的习惯,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房舍窗户普遍小,
采光差,这均为造成以上几种疾病较多的原因。
经过调查及初步分析认为,在我国北方农场的儿童生长、发育及患病情况与环境条件关系
很大,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发展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努力创造适应儿童生长发育
的良好条件。这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
(转自《中国儿科》杂志1984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