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科学技术第一节 概述 农场一建立,党委对科技工作就较为重视,总场分工一名场的领导干部抓;各级领导在抓
生产的同时也抓了科技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方针指导下,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各项科研项目的落实,科技工作发展更为迅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1958年农场创建了农业试验站和气象站,建立了科研、试验组织,注意选拨培训人才,提
高科技水平,取得了一些成果。1964年,农业试验站与畜牧分场合并为“农牧良种场”,同时
建立了土壤化验室。1971年农牧良种场与养马连合并组成“农业科研连”。1972年成立了农机
站,1975年成立了植保站,1977年4月总场成立了科技科。1978年以后,科研机构进一步健全,
总场成立了“八五三农场科学技术委员会”;各分场普遍配备了一名专职科技干部;各生产队
普遍成立了科研班;总场农机站扩充为“八五三农业机械研究所”。
到1984年,农业科学试验站、气象站、植保站、土壤化验室和良种队组建成了一个门类比
较齐全的综合性的农业科研机构——“八五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场的科技队伍,大部份是长期在农、林、牧、副、渔业、文教、卫生各个行业中自学成
才的;还有是国家分配、函授毕业、送出代培、本场培训的。国家分配的占科技人员总数的29.5
%。
1978年农场党委决定整顿与健全科研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队伍。首先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
政策,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的科技人员,结论错了的一律予以纠正、冤假错案予以平反昭
雪。
1979年,农场对科技人员恢复了技术职称和定期考核晋升制度,建立了技术岗位责任制,
对有较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同时,还不断选拔人才,充实科技队伍。1982年以前,
全场有中级科技人员33名。廿多年来,国家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在实践中搞科研自学成
才的专业人员,统称为技术员,不分高低。1980年,农场加强了对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全场套改、晋升和评定助理工程师 66人,技术员59人,助理农艺师、畜牧兽医师63人,农业、
畜牧技术员54人,卫生系统晋升医师1人,晋升主治医师2人。
1982年4月,农场党委在组织部门配备了一名科技干部,加强了对全场科技人员的管理,
解决了历史和技术晋级中遗留的问题,对一部分科技人员做了适当调整。当年8月20日,党委
做出了“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强调对科技人员在政治上要充分信任,在工作上要充分
依靠,在生活上要关心照顾,要加强科技人员的培养,鼓励科技人员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为农
场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这一年,全场晋升工程师和相似职称的136人,助理工程师和相似
级的152人。到1983年底全场共有各级各类科技人员721人。其中工程师级114人,助理工程
师167人,技术员346人,代理技术员94人。1983年有3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总局特等劳动模
范称号,占全场15名的20%。
1957年至1976年,农场共承担国家、农场总局科研课题7项,管局科研课题23项。其中有
2项获得农垦部、国家科委的嘉奖。1977年至1985年,农场除承担农垦部、农场总局、管局项
目外,还广泛发动科技工作者和职工群众,根据本场生产建设的需要自选课题,以引种试验,
工具改革为中心,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有些项目取得了成果,促进了农场生产
建设的发展。
近年来,本场科技人员外流比较严重,详见下见“科技人员变动趋向”。
科技队伍概况 表1
(1983年)
注:工程师包括农业,机械,水利,基建,物资,林业等方面的中级技术人员,农艺师包
括农业,气象,畜牧,兽医中级技术人员。
科技工作者状况 表2
(1983年)
科技人员变动趋向 表3
(1977年-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