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英名传略

第二节 英名传略


傅 明 贤

傅明贤,男,1911年10月生,河南省正阳县人,家庭出身贫农,汉族,初中文化,共产党
员。
1981年3月在总局离休,1985年6月8日病逝,终年74岁。
傅明贤同志于1938年12月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历任班长、代理
连长、副营长、警卫队长、营长、教导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师副参谋长兼团长、志愿
军团长、军委炮司第九学校校长;1958年转业来到北大荒后,历任八五三农场场长、黑河地区
第一农场党委书记、八五六农场党委书记、虎林农垦分局党委书记、东北农垦总局视察室视察
员。
傅明贤同志参加革命后,在革命战争年代多次荣立战功;在开发垦区,建设边疆中做出了
一定贡献。

马 继 常

马继常,男,1912年11月生于山东省苍山县,家庭贫农,汉族。本人6岁放牛,17岁当雇
工。
1940年2月参加革命。本姓司马,后改姓马。1940年6月入党。曾在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
边联支队任班长、排长、中队长。山东省苍山县、兰陵县、赵镈县、麓水县的县大队副大队长、
大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鲁南三军分区特务团三营副营长、营长。
铁道兵三支队二十七大队二中队中队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三师医院副院长。马继常
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带领所属部队与日军、伪军、国民党反动派、鲁南地方反动
武装,进行过数十次战斗。并参加过淮海战役,多次荣立战功。
马继常同志在朝鲜战场负责某医院副院长工作时,工作积极,任劳任怨。在供给十分困难
时,亲自参加打柴、运粮,受到志愿军铁道兵常委的表扬。1952年7月,从朝鲜调回国,在解
放军干校学文化。
他经过4年勤奋刻苦学习,摘掉了“文盲”帽子,达到能看书、读报、能批阅文件的水平。
出校后,分配在铁道兵三师十一团任副团长。
1956年7月,马继常同志转业到北大荒,历任八七三农场建设科科长、副场长、党委副书
记、场长等职。在建场初期,十分艰难的条件下,马继常同志带领干部、工人、克服各种困难,
为创建农场做出了贡献。1961年担任场长时,农场遭受严重灾害,在设备简陋,生产经验不足
的情况下,他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总结和推广生产经验,制定各项生产措施,改善经营管理,使农场从1963年开始盈利,农
场生产水平和职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他下到田间,把他当长工时创造出“三锄两扒拉”锄草
法手把手地传授给全场职工,同时带出了干部以身作则的好作风。当时农场成为农垦战线上的
先进单位,是与马继常同志的工作分不开的。马继常同志正直、坦率,注意扶植正气,批评歪
风邪气。对同志缺点错误,严词热忱帮助教育。在领导班子中,他能推功揽过,充分发挥副职
作用。对待自己从严要求,生活朴素,不搞特殊。他经常下分场、下生产队、跑地号了解情况。
农场的山山、水水、田间、森林和每条道路上,都有马继常同志的足迹。
1971年11月,马继常同志调去兵团28团(现为二九一农场)任第二团长。1979年11月,马
继常同志调回八五三农场任顾问组组长。他年老体弱,但革命干劲不减当年。对全场生产建设,
时刻不忘;对干部、职工、家属的疾苦,常记心上;在他担任顾问组组长的两年时间里,他又
跑遍了各分场、各生产队。他每到一个单位,总要看看职工的住房、食堂、水井、厕所和环境
卫生。他经常到医院了解生活情况,到病房看望伤员病员。逢年过节,马继常同志总是走家串
户,找干部、职工谈心,很少在自己家里过年节。
1981年11月,马继常同志因肺癌医治无效,病逝在医院。终年69岁。马继常同志安葬在总
场部小青山上,每年清明前后,同志们结队前去扫墓,表达决心,继承他的遗愿,把八五三农
场建设得更好。

   陈 越 玖



陈越玖,女,汉族,1951年生,浙江省宁波市人。1969年初中毕业后,积极响应“上山下
乡”号召,来到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即雁窝岛)一队,到队后被分配去猪舍养猪。1970年,在
该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初来场时,党组织常用开发雁窝岛的艰苦创业精神和罗海荣、张德信等烈士事迹,对青年
进行传统教育。陈越玖很受启发,她在日记中写道:“英雄没有走完的道路我们走,英雄未完
成的业绩我们创。”
1974年,队里决定让陈越玖担任畜牧卫生员,她毫不推辞,接受任务后,勤学苦练,不怕
烈马踢蹬。很快学会了给马打针,不怕人讥笑说“下贱活”,拿起刀子两分钟就阉一只小猪。
逐步掌握了30多种畜、禽疾病的防治方法,并学会使用针灸和中草药给畜禽治病,成为全场优
秀的畜牧卫生员。
在水利工地上,陈越玖和一个棒小伙子抬大筐,一路小跑,满头大汗,小碗口粗的大棒子
压断了,她再换一根接着干。时陈越玖同志已是带病劳动!年7月,她郑重的向党支部递交了
入党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陈越玖在总场医院检查病后,明知自己病情严重别人问她检查结果时,她总是说:“没啥”。
秋收开始,病魔折腾得她睡不好觉,但白天她仍然拿起镰刀和大家一齐下地干活。大豆地里,
她总是割在全排的最前头。有时腹部疼痛,她就用镰刀把顶一顶,接着又割起大豆来。政治处
主任李延明了解这个情况后,便强令她停止一切工作。于1974年11月12日回家乡(宁波)养病,
临行前,陈越玖紧紧地握住同志们的手说:“我很快就会回来的,我一定要回来。”
1975年初,陈越玖从宁波转到上海医院治疗。经多次检查确诊为:“乙状结肠癌后期,广
泛扩散。”陈越玖知道后对病友们说:“癌症有什么可怕?我还要回北大荒呢。”医生给陈越
玖作了第一次手术,切除了三个拳头大的肿瘤。当医生知道她是来自北大荒刚刚离开劳动岗位
时,都十分敬佩的说:“这可是个很坚强的姑娘。”
第一次手术后,残存的癌细胞又扩散了,并且出现了腹水,医生决定给陈越玖做第二次手
术。征求她的意见时,她问道:“动了手术我还能回北大荒吗?”在场的人都为她这种热爱边
疆的精神,感动得流下热泪。
陈越玖病情急剧恶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向日夜守护在她身旁的同志说:“转告……
党组织,一定把我的骨灰送回雁窝岛……我是北大荒人!”
1975年4月2日,党组织向陈越玖发去一封电报,告诉她党委已批准她加入中国共产党。
3日清晨,陈越玖没有来得及听到这个她努力追求的喜讯,就与世长辞了。年仅24岁!
1976年5月4日,《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以《我是北大荒人》为题,报道
了陈越玖同志的事迹。
同年6月,雁窝岛烈士陵园落成,陈越玖同志的骨灰被安葬在陵园。

   董 学 勤

董学勤,女,1938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家庭贫农,汉族,初中毕业后,参军在中国人
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医院任管理员。1958年3月,响应党的“上山下乡”号召,报名
参加开发北大荒,来到八五三农场,任四分场一队农工、女工班班长,分场妇女干事。工作一
贯积极,任劳任怨。1962年4月病逝于八五二医院。终年24岁。
1958年董学勤同志在一次给伙房背烧柴时,因路远又难行,体力耗尽,但她仍在雪地爬行,
一口雪、一跃进,爬了7里多地,终于把豆秆拖到伙房。人工点播大豆,董学勤同志一天播了
13亩,长度累计达到40华里。人们称赞董学勤是:“弯腰40里”。
她领导的女工班,无论播种、夏锄、各项工作,都敢与男工争先,并曾在一队、三队给大
家做播种示范。人们称赞这个女工班为:“铁腰姑娘班”。文工团根据她们的事迹,编写出
“铁腰姑娘班”文艺节目到处演唱。董学勤同志代表女工班出席了总场第一届群英会。总场党
委正式授予她们“铁姑娘”班的光荣称号。1959年春,董学勤同志被调到分场部任妇女干事。
从此,她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扑在妇女工作上。她整天奔走,到各队组织妇女,做宣传鼓动
工作。她身体虚弱,疾病缠身,经常夜里失眠,但她始终积极工作。她和群众关系非常好,在
她建议下,各队托儿所工作都得到不断改善。1960年,她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她的身
体很虚弱,经常住院。但她在医院仍不忘妇女工作,只要病情一有好转,她就不顾冷水对身体
有害,踹水回场部工作。当时雁窝岛交通条件很差,分场部与一队隔河相望,船运很费时。1961
年的6月底,农忙间隙,四分场党委下决心,号召全分场干部职工大会战,抢修一座桥,向党
的生日献礼。当时,水深齐腰。董学勤同志,带头下水,在凉水里坚持干了一整天。
她晚上上岸的时候,已经站不住了。同志们把她架回宿舍,帮她换衣服的时候,才发现,
董学勤同志有严重的妇女病。当晚大出血发高烧,不省人事。同志们把她抬上担架,连夜抬到
相隔80里的总场医院,后又转到八五二医院。但因董学勤同志病情太重,没能治好。于1962年
4月逝世。
以后每年“七一”,四分场有许多同志,自动去修“七一”桥,来寄托对董学勤同志的哀
思。

   王 富 文

王富文,男,1927年生于贵州省山区农村,小学文化。
王富文同志,8至1l岁在家乡读书;12至17岁在家务农,19岁时给地主当雇工;23岁(1950
年12月)参军。1951年2月入团,1953年3月在抗美援朝的战斗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
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1953年8月和1955年3月各立三等功一次,并荣获团嘉奖两次,1956
年7月自铁道兵8506部队转业来到八五三农场一分场;1958年3月任五分场二队副指导员、党
支部书记;1958年6月,五分场二队的6台拖拉机,正在紧张地开荒。冬天运进的柴油全部用
完,眼看机车不仅停止开荒,而且影响播种。
当时五分场的公路尚未修通,二队周围都是水泡子,交通阻塞。在这关键时刻,接到总场
通知:“将柴油桶扎成排,顺挠力河放下,需二队从河水中拦截。”王富文同志接受任务后,
立刻带领几个同志来到河边。当时,挠力河在这一带水流缓慢茫茫无际。
拦截油桶的人等待了一夜,黎明时,影影绰绰的发现油桶顺水飘流。王富文同志首先跳进
挠力河去拦截,不幸被河水淹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