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建场前的大和镇地区

第七编 史略 农场的建立和巩固时期(1956—1962)

第二十七章 八五三农场的建立

第一节 建场前的大和镇地区


十九世纪前,这里只有少数赫哲族人在沿河一带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二十世纪初叶,清
朝政府从冀东地区胁迫了一百零八名贫苦农民来到这里。他们戏称自己是“一百单八将”,在
完达山北麓住下脚就种上了庄稼。但刚出土的小苗被初夏的一场大雪全部冻死。结果,逼迫人
们四下逃荒,剩下的五、六户人家靠打猎、捕鱼、采集山货勉强维持下来。后来,又有零星
“闯关东”的农民先后来到这里,散居在这一带的岗地上。
一九三三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宝清、饶河地区。这里的居民和整个中华民
族一样,奋起抵抗!他们组织起了以高玉山、陈东山为首的抗日游击队,配合李学万同志率领
的抗日联军第七军,狠狠打击侵略者。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者为切断我抗日群众与抗联的联
系,他们推行“归田并户”政策,强迫百里之内的零散住户,聚居在完达山北的宝清河畔,并
给这个新居民点取名为大和镇。同时,还在附近成立了两个开拓团,称东开拓团、西开拓团。
东开拓团在大和镇东北四里多路处(即现在的东兴乡所在地),多为日军挟裹来的琉球族人。
西开拓团在大和镇西南十里多路处(即现在的三分场场部附近),多为日军抓来的劳工。日本
侵略者妄图永远霸占这块富饶的土地。但在我抗日军民的抵抗下,加上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
使侵略者的企图似泡影而破灭。
一九四八年冬,中国共产党在大和镇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建立了东兴乡人民政府。然而,
这里,全年平均气温二至三度,又是沼泽遍布的低湿荒原,常年积水二十至五十厘米。垦殖十
分困难。从完达山到挠力河之间约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仍然是茫茫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