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开发雁窝岛,建立四分场
第二十八章 向荒原进军
第一节 开发雁窝岛,建立四分场
农场建立后,根据铁道兵农垦局“全面布点,一下铺开”的方针,力争多开荒,多建点。
但当时本地区除了沿山一带的坡、岗地能开垦外,大面积沼泽渲泄不通,人机难进。王云仙同
志亲自带领勘查小组,在黑龙江省测绘局的配合下,顶着寒风暴雪,踏遍了东自东方红西至富
锦,南自八五二农场,北至饶河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多方面的勘查后,初步制订出了八五三农
场建设蓝图。一九五七年元月,总场党委讨论决定首先开发雁窝岛。
雁窝岛在农场的西北部,面积约二百多平方公里,它的东、西、北三面均为无固定河床的
饶力河与宝清河所包围,南面则是被称为“大酱缸”的数十里飘垡甸子。
岛上,地面平坦,土质肥沃,鱼种繁多。每到鱼汛期,鲫鱼、鲤鱼、黑鱼伸手可得。
有“鱼汛来到,人可履鱼背过河”之说;鸟类有大雁、天鹅、老等、仙鹤等;兽类有狍、
貉、獐、鹿,还有珍贵的银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可是每年春季解冻后,被三面河水一面沼
泽围困,变成孤岛,垦殖非常困难。
总场决定开发雁窝岛后把任务交给了三分场。三分场在张汉荣同志的主持下,于一九五七
年三月中旬在分场部宣布成立了雁窝岛开荒队,任命王志敏同志为队长,李柏为副队长。全队
共37人。三月下旬,开荒队的两台大型拖拉机载着12人组成的“进岛先遣队”,冒着暮春的冰
雪闯进了雁窝岛。他们在岛上伐木、割草,很快搭起了几栋“马架子”做为开荒队的队部、仓
库,以便迎接后续人马的到来。
三月三十日在分场副场长惠月明和队长王志敏同志带领下,全队开进了雁窝岛。
进岛后,他们立即组织拖拉机昼夜加班抢运种子、油料、粮食等物资,以便做好解冻后最
起码的物资保证。
四月二十四日夜,风雨交加,抢运物资的六台拖拉机果然陷进神秘莫测的“大酱缸”!两
米多高的大型拖拉机,只剩下不到半米的驾驶棚和排气管露出水面。
总场为此专门成立了“救车委员会”王云仙、吴信达(农机科副科长)、张汉荣和惠月明
等都亲临现场担任指挥。他们先用圆木垫在机车下面,防止了机车继续下陷;又扎了许多木排,
准备铺在拉车的线路上。把两吨多重的绞盘机,完全分解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扛进岛去,
又在岗地上重新装配起来;几十名干部、战士排成一路纵队,把长达五百米、重达几千斤的钢
丝绳扛过了“大酱缸”。但是,第一次拉车失败了,用七吨的绞盘机拉十一吨的拖拉机不但拉
不动机车,反而打坏了绞盘机的几个齿轮,后来又从密山借来了三十吨的卷扬机,头半天拉出
了一台K95,当拉第二台时新的困难出现了:斯大林80号拖拉机重达十四吨,陷得更深,车头
扎进泥浆里连排气管都淹没了,挂不上钢丝绳。原首都警卫师转业来场的共产党员、包车组长
任增学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在毫无防护用具的情况下“潜水挂勾”,第一次、第二次都未成功,
当他第三次下去挂上勾后,就晕倒在同志们的怀中。接着在车守松、代泽军、梁友、任光明、
杨民主,王周才、张起玉等机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六台拖拉机全部拉了出来,开进了雁窝岛。
一九五六年十月一日庆祝国庆节的同时,正式宣布八五三农场四分场在雁窝岛成立。张金
海同志被任命为四分场场长兼党委书记。年底,总场决定发扬“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在红
头山(现在红旗岭农场)开辟新战场,筹建五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