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泥湾的传统
第三节 南泥湾的传统
在自然灾害和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困难面前,农场的政治思想工作,除左的干扰外,仍然
发扬了我党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光荣传统,进行了“请四老讲四史”、“忆苦思甜”、回忆对
比活动。对干部除在党校集中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章外,主要要求跟群众“四同”,
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书记下食堂、干部下田间,密切干、群关系,反对特殊化。
当时因为经济困难,搞不了基建,发不下工资,职工生活异常艰苦,冬天没棉鞋,夏天没单鞋,
下地打赤脚,机务工油渍麻花(无工作服更换),农工全身棉花(棉衣、棉裤面被草拉破无法
修补),住房“披头散发拄拐棍”(破烂欲倒的房舍只能用木头支撑,用羊草苫补)。口粮标
准很低,每月只有十多斤,最低的一个月只有八斤,其它都以野菜、玉米皮淀粉、榛柴叶补充。
机关人员首先出现了水肿病。
在这种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党员和干部想到的是国家、是集体、是积极工作。四分场一队
党支部书记阎宝同志为了机务工能在地里喝上热水,用自己在部队上的积存买热水瓶,看到职
工衣服破烂无处补,便用自己的钱买了缝纫机。一分场一队包车组长刘明江同志为抢播查地情
一个多。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大家“拿起三大件(镐、锹、锄)拉起一张犁”参加抗涝救
灾百日战斗。党委还教育职工在国家困难时期,我们要发扬风格,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省下
粮食支援国家,支援灾区人民。一九六○年,第一次上交粮上报农垦局六百万斤,但是农垦局
领导考虑到八五三农场的实际情况,只收了五百六十万斤。几个月后,因灾区和兄弟农场缺粮
紧急,八五三农场又主动上交了六十三万斤粮,当时在一些兄弟农场传颂着:“八五三精神”。
一九六二年党的“七千人”大会精神传达到农场后,农场各级组织对几年来的工作进行了
认真而全面的总结。纠正了过左的错误,对干部打成右派或其它过极处理的,进行了甄别平反。
同时认识到过去使用多、处分多、培训少、帮助少;政治思想工作,强调物资鼓励与解决思想
问题相结合;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精兵简政”,精简了总、分场两级机关;裁减
了工人减少了工资总额;实行了包、定、奖政策,调整了分配原则;同时把职工的园田地也按
照每口人一分五固定下来;允许职工、家属养猪、养鸡搞一些家庭副业,保障了职工生活。
这些措施,稳定了人心,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场的各项建设得以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