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北京知青和四十六军复转官兵来场
第三节 北京知青和四十六军复转官兵来场
一九六三年至六五年,北京知识青年先后三批共来场六百零八名。这批青年最低的是初中
文化,此外还有高中和大专学生,一部分高干子女。其中有朱德、贺龙等同志的子女和亲属。
当时他们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来到农场,有的还是学校的
尖子。他(她)们到农场后热情很高,专拣脏活、累活、苦活干。很快成了农场建设上的骨干。
他(她)们不少人被分配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担任教育工作,对农场第二代普通话的学习起到
了奠基作用。推动了农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九六六年三月十八日,四十六军又有退伍、
转业官兵五百多人由副团长刘书政、副政委王金镒带领来到农场。这批人员来是根据当时中苏
边境形势准备组建兵团值班分队的。其中还有刘树芬、李怀宝、张清、耿宝生、邢伯芳、包玉
文、陆如廉等七名营职干部。到农场后,刘书政被任命为总场副场长,王金镒被任命为副书记
兼政治部主任。五个连队按原建制各建了五个生产队,即一分场七队、三分场八队、四分场四
队、五分场六队、六分场六队。
农场对北京青年和四十六军复转官兵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们到农场后没有马上分到
生产队,都是先驻到总场集中学习十多天,组织参观、讨论,请老垦荒战士作报告,介绍农场
发展史和远景规划,通过一段教育,解除顾虑,稳定思想,使大家愉快走上生产、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