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安置城市知青

第四节 安置城市知青


一九六八年四月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对全国大、中、小学毕业生发出了
“四个面向”,即:面向农村,面向边疆,面向工矿,面向基层的号召。同年十二月又发表了
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广大城市知识青年
热烈响应,怀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屯垦戍边”的雄心壮志,满腔热情地来到了祖国边疆,
给农场增添了新鲜血液。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年分配到我场的北京、上海、天津、宁波、哈尔滨、佳木斯、双鸭
山等七个城市的知识青年共计八千二百七十九人,城市知识青年来兵团后受到了各级组织和职
工家属的热烈欢迎。各级层层召开了欢迎大会。在全团职工住房比较紧缺、艰苦的情况下,老
职工自动为青年让房、搭铺、烧热炕;家属为青年洗补衣服;炊事员为生病青年送病号饭;领
导干部亲临青年宿舍问寒问暖、夜间查铺盖被,对青年进行妥善安置。同时,组织老工人给青
年进行“忆三史”(家史、垦荒史、革命斗争史)教育;生产工作中给传、帮、带,开展“一
帮一,一对红”活动。这一切都使知识青年对农场感到亲切,从而使知识青年的思想迅速得到
稳定。宁波青年陈越玖身患癌症到上海治疗,在生命垂危时刻还留下遗言,要求亲人把她的骨
灰送到北大荒,说:“因为我是北大荒人”。
广大知识青年好学上进,吃苦耐劳,短期内成了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无论是种地、伐
木、积肥或兴修水利,到处都飘扬着“青年突击队”的大旗,他们出色的完成了连队最艰苦的
任务,赢得了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经过几年边疆生活的锻炼,他们有八百九十三人入党,五千
六百八十六人入团,四百六十九人选送上大学,还有一批青年参军。城市知青中有三千二百多
人成为机务工人。一百多人成为驾驶员或车长,五百多人成为商业服务人员,二百多人成为医
疗卫生人员,五百多人担任中小学教员。他(她)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才智,贡献了力
量,北京青年修配所副所长方瑜同志发明创造出电子播种机监测仪、联合收割机轴连监测仪,
均获总局科研奖,另革新了电子控制高压油泵试验台,可控硅恒流充电机、电缆测断仪等,被
誉为青年工程师。
一九七五年后,由于多种原因,城市知青大部分陆续返城。
城市知青虽然大部分返城了,农场各类骨干力量都青黄不接,各项工作受到较大影响,经
过两年左右时间才逐渐恢复;但广大知识青年在农场的山山水水留下的足迹,洒下的汗水,绘
下的蓝图,仍然深深刻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她)们建树的功绩,同样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