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胜百年不遇的涝灾
第二节 战胜百年不遇的涝灾
一九八一年,在农场乘胜发展的大好时期,本场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涝灾,仅六、七
月降雨量达七百六十毫米,比历年平均全年降雨量还多二百三十毫米。很多地号水深齐腰,机
车作业相当困难。给麦收及大秋作物的生长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三十八万亩丰产了的小麦不
能按时收回来,全场受灾面积五十七点三万亩,占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一。绝产面积二十九
点四万亩,占播种面积的四十一点六,减产四分之三,粮豆总产仅有七千三百万斤。其它生产
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五业产值仅三千九百零三万元,完成计划的百分之六十四点一。亏损额
达一千八百一十七万元。这给遭受“文革”十年浩劫后,正在恢复元气的农场经济一个严重地
打击,但是经历过二十多年艰苦创业和“文革”摧残考验的一代垦荒者,没有被这沉重地打击
吓住。党委动员全场人员同舟共济,团结一致,顽强抗灾。机务技术人员根据过去多次抗涝经
验对机械进行了全面、多次的改装,收割机一台拖拉机牵引不动时两台甚至三台牵引。全场干
部、职工、男男女女、下到田间跟暴风雨搏斗。沈阳军区还派部队一千多名,千里迢迢乘坐火
车赶来支援麦收。当时由于水涝,蔬菜紧张,农场职工、家属宁可自己不吃菜,省下来把蔬菜
和鸡蛋送给支援麦收的战士们吃。战士们把为农场龙口夺粮当作抢救国家的宝贵财富,如身临
战场,奋不顾身的在水里、泥里与暴风雨搏斗!面对“沦海横流”的水涝,军民携手并肩共同
战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收获仍然甚微。
挫折和教训证明,地处完达山麓,蛤蚂通、挠力河环围,使我场三面依水的沼泽地势,仍
然是构成农业生产受涝的主要威胁,因此在上级的支持下,从一九八一年冬季起,农场又自筹
资金一百五十五万元,集中机械力量,连续三年组织修筑“蛤堤”和“挠堤”的会战,并完善
了平原水库和新鲜河水库工程,到一九八三年底,完成土石方一百六十五万立方。
混凝土二千立方。一九八三年夏季,在多雨的情况下,蛤蚂通河百里长堤外波浪滔滔、长
堤内麦浪滚滚、庄稼安然无恙,使临近的十二万亩土地受到了保护。一九八四年完成蛤、挠防
堤全部工程,使二、三、四、五、六、七分场全面受益。同时也使我场十五万亩最低洼地得以
开发和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