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人口构成

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年龄结构

  五分场时期,人口主要是复转官兵,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占 95%以上,婴幼儿很少,绝大
多数是男职工。1959年一批山东支边青年来场,女职工人数比例有所上升,进入20世纪60年代,
部分转业官兵家属陆续来场,幼儿、中小学生人数逐步增加。1968~1969年大批城市知青来场,
农场青年职工人数迅速增加,男女职工比例基本平衡。职工人数达 7 001人。1970~1979年间
是农场新生儿出生较高的时期,累计达2 145人,占总人口的20%。1979年大批城市知青返城后,
农场青年职工人数锐减。农场人口的中老年人数在上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小学生在校人数
进入高峰,人数达到2 200人。2000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农场有职工3 948人,男职工 2 391人,
女职工1 333人,离退休人员2 100人。中小学生1 100人,婴幼儿330人。至2005年农场辖区有
常住人口9 848人,其中婴幼儿570人,中小学生933人,离退休人员1 994人。

  二、文化结构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农场以复转军人和支边青年为主,学历大多为初小或高小,
家属中有些文盲和半文盲,大中专生只有 4人。1964年北京知青24人来场,他们都是高中毕业
生。1968年和1969年大批城市知青来场,他们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期
间自动来场的职工家中部分人员是文盲和半文盲,但整体上农场人口文化素质在初中水平。1979
年知青返城后,农场人口文化素质有所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农场加强扫盲教育、职业培
训和函授教育,其中71人脱盲,完成学历培训40人,至2005年农场有本科学历的 114人,专科
学历237人,中专学历198人,农场常住人员中青壮年基本达到初中或初中以上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