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刻在大地上的句号——记红旗岭农场十二队党支部书记刘字孝

刻在大地上的句号——记红旗岭农场十二队党支部书记刘字孝





   刻在大地上的句号

   ——记红旗岭农场十二队党支部书记刘字孝
  
   魏鸿君 李常兴

  1992年3月 17日,红旗岭农场十二队党支部书记刘字孝带着盈满深情的春雪,带着人们永
久的思念,带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赤诚,走完了自己54年的生命里程,永远的合上了双眼。

  人们痛惜万分,许多人噙着泪水默念着:刘书记,您走得太急、太早,我们需要您。

  带着悲痛、思念交织的哀思,我们来到了他用汗水、用心血浇灌的黑土地,寻找他那一串
串闪光的足迹……

事业就在他心中

  1983年4月 21日,刘字孝出任党支部书记的消息在十二队迅速传开,干部群众像过年一样
高兴。可刘字孝却彻夜难眠,思绪万千,心情十分沉重。1981年8月的大洪涝,使队里的1 100
公顷农田绝产。1982年5月至7月的大旱,造成队里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可眼下的春播正赶上少
有的低温、多雨、寡照的天气,全队干部群众的心头又罩上了一层阴影。靠什么才能使十二队
登上新台阶?在第一次支部大会上,刘字孝组织全队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讨论在改革
和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会场内一片肃静,会场
外有许多群众在旁听。晚风轻柔地吹着,夹着远处田野里刚刚复苏的青草和泥土的气味,清新
而湿润。皎洁的月光朗朗地爬在床上,映在刘字孝的脸上、肩上,把他那瘦弱的身躯勾勒得棱
角分明,浑身上下弥漫着山东人特有的诚实和倔强。面对13双熟悉又陌生的眼睛,刘字孝激动
地说:“今年春播难度大,全队的群众都看着我们14个人。一个党员在第一线的形象极为重要,
群众将直接从你身上认识党。关键时刻上不去,那要我们党员干部干什么?”这发自内心的声
音,像甘霖一样滋润着大家的心田,给全体党员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会后,这信心和力量很快
遍及到地脚田边、农户民舍。这一年,他以共产党人的气魄带领党员与群众战阴雨,斗低温,
整地、播种、大田管理样样农活都主动配合队长提早安排……辛勤的耕耘终于结出了硕果。当
年全队赢利46.5万元,成为全场大豆总产值超千吨的生产队。同年,农场总局授予该队为农机
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九年来,在他的日历上,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假日,只有不停地为队里
的群众操劳,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事。麦收、秋收,他在晒场和职工们一样流汗。如今十二队
的大人小孩都能讲出许多有关他的感人故事。1991年 3月,刘字孝的父亲去世,11月母亲病故。
同时他已是晚期肝癌患者。他把个人的痛苦深深埋在心底,让生命之光时刻闪耀在党的事业上。
人们至今还忘不掉,1991年 8月,在该队20号地中抢收小麦的情景。那天天气比较凉。他和队
长带着全队 80多个壮劳力在齐腰深的水中往300米外的高处背小麦。别人背一袋,他也背一袋。
中午,癌痛折磨得他吃不下饭。他让队长安排大家吃饭,自己在水里一趟一趟地背。在场的干
部群众看着他浑身是泥水,冻得直打颤,都心疼地劝他上来暖和暖和。他却回答:“我老胳膊
老腿的冻不坏,多背一点,队里就少损失一点。”这天,他们硬背出了5吨小麦。从 1983年至
1990年,全队130名干部群众在1 100公顷的白浆岗上年年创丰收,纯盈利352.7万元。

   两心铸一心党员做真金

  刘字孝常说:“队里稳不稳,关键在队长。我作为书记,任何时候都要全力支持队长的工
作。”从1985年开始,农场经营体制发生探索性的变化,群众的心态受到冲击。队长在工作中
遇到的难点,就是刘字孝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1988年,队里的三个家庭农场在经营上实行统
种、分管、分收,秋后,队长看到队里的大豆地已重茬三年,心里十分着急。但由于队长的职
能已转变成以服务为主,便与书记刘字孝商量说:“老刘,现在看分收不行。一是机车分散,
效率低;二是土地不能及时秋翻,明年又要重茬。”刘字孝走遍全队所有的大豆地,看到由于
管理和地理条件不同,大豆产量差别很大。即使同一块地,有的承包户每公顷产量 700多公斤,
有的 1 800多公斤,统收意味着什么?一连几日,刘字孝吃不好,睡不着。在支委会、支部大
会上,他通过和大家算细账,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形象化,使大家的认识很快统
一起来。最后,职工群众被他那诚恳的话语、明白的道理、细致的工作深深地打动了,支委柳
忠友率先执行队里的决定。刘字孝与队长配合默契的根基,在于他们都始终坚持着共产党员的
党性,在于他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非常重。他们从没有计较过你高我低和你厚我薄。此外,
刘字孝还把队里的党政工团妇有机地组织起来,分兵把口。凡是队里的大事、难事都请大家商
量,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把关,保证决策的正确。他在队里实行群众评议党员,党内评议党
员,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党员与群众拧成一股绳,使队长始终处于生产队经营中心的
位置,使他放开手脚大胆地领导全队的经营工作。1986年,十二队 600多公顷大豆因大旱都长
成了“钢笔豆”。这一年秋收,全队党员干部与职工群众人手一把镰,人工割豆 467公顷,每
公顷比机械收割少损失 375公斤。队长朱连义至今仍动情地说:“我很幸运,能和老刘这样的
书记共事。要是没有他的支持和撑腰,我的工作就太难了。”

时刻想着群众

  也许是从党的优良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也许是雷锋、焦裕禄等光辉榜样给了他无穷
的力量,多年来,刘字孝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群众的公仆,忠实地为人民服务。刘字
孝无论大会小会,逢会就教育全队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宗旨,经得起三个考验,
做群众的表率。他首先做到房子面前不伸手,票子面前不动心,用人面前不徇情,生活面前不
特殊。他当书记九年,无论去场部开会,还是办事,都是骑自行车,每次要往返24公里;在农
场的大小饭店里他没花过一分钱公款。别人问他图个啥?他说:“就图为大家省几个。”刘字
孝在十二队是老坐地户,亲戚朋友多,可他常说:“我当书记,跟我近的人沾不了便宜,跟我
远的人吃不了亏。”他妻子1981年得了胆囊炎,组织上多次提出照顾,他一直不同意。妻子只
好带病为队里养猪,直到1987年病退。他的儿媳赵君敏一直在队里干农活。1990年秋,小学老
师刘忠玉调到河南,临走时找到刘书记说:“小赵有文化,又肯学,我走后应该让她去教学。”
他没有同意。队里老会计胡关荣几次提出让赵君敏接他的班,刘字孝还是不同意。妻子委屈地
对他说:“你心里就是没有这个家。”老铁道兵姚振兴含泪说:“刘书记心里时刻装着我们群
众。”老姚退休后身边无子女,需要侄子花义滨照顾。刘字孝得知后,每次到场部开会、办事
都要找公安分局商量落户的事。他去世的前两天,公安分局领导到医院看他,他仍然挂念此事。
当他得知花义滨落户的事有了着落时,满意地笑了。在刘字孝的影响和带动下,十二队党员的
模范事迹层出不穷。党员真正成了全队的核心力量,使全队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到1986年,
全队86户职工家庭存款总额超过 100万元,成为垦区第一个户均存款超万元的生产队。此外,
他们还为农场培养了五名基层领导。队里从未出现过赌博、盗窃、邻里不和的现象,
九年没有人上访告状。

   最后的时刻

  1991年底,刘字孝强忍着肝癌带给他的痛苦,在家里进行社教前的备课。有时痛实在难忍,
他就躺一会儿,稍有好转又继续备课。就这样,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写着、看着,20天内写下了
近 2.5万字的备课笔记和《学习领会党的基本路线》等四课的讲稿。超负荷的运转,加剧了刘
字孝已经恶化了的病情。他的眼睛和四肢肿得非常厉害,全身蜡黄,每天米水难进,死神已悄
悄地向他逼近。人们找来队里的卫生员送他到医院。临走时他还说:“过几天我回来就领着大
家搞社教。”春节过后,他觉察到自己要不行了。当场长刘向东来到他的床前问他有什么要求
时,他那深陷的双眼噙满泪水,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说:“我在农场这么困难的时候,不能为农
场、为领导分担困难。队里今年刚上来一些年轻干部,本想再带一带,可现在不行了,实在对
不起领导。”1992年3月 15日凌晨两点,刘字孝让家人找来了队长朱连义和队里的其他干部。
他和朱连义一见面就流泪:“老朱呀,本想咱哥俩再干几年,现在看不行了。队里还有几户两
口子都不是职工,以后有机会就帮助他们到场里找一找。”他休息了一会儿又说:“队里干部
成分新, 以后要严格要求他们。当干部一要勤政, 二要廉政,这样群众才服气,才能给党争
气……”队里来的人走后,刘字孝又当着妻子的面对子女说:“爸爸对不起你们,没有给你们
留下什么。以后你们要听领导的话,争取早些入党。农场现在还很困难,我死后丧事从简,骨
灰撒在挠力河边,千万不能给组织添麻烦。”妻子和孩子们都哭了起来。这是一位多么普通、
多么可敬的党的干部啊。送葬的那天,风雪弥漫,天地间一片银白。十二队的男女老少自动地
聚集在村口。农场机关和附近单位的干部群众也都赶来哀悼。人们失声痛哭,悲怆之声传得很
远很远……哦,刘字孝,您用54岁的生命,用人格,用您对党对人民的赤诚和厚爱,照亮了前
进的道路。人们将永远记住您。您的品格和精神将融入北大荒人的血脉。

   发表于《黑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