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玉米品种选育

第二篇 科学研究

第一章 农作物品种选育

第一节 玉米品种选育



玉米是黑龙江垦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根据黑龙江垦区玉米生产对品种的需要,
红兴隆科研所玉米育种始于1961年。近30年来,在主持人陶淑芝等同志带领下,先后有
24名科技人员参加过此项工作。通过生产调查、农家种整理、引种鉴定、杂交育种等手
段,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品种更新更换,使红兴隆垦区玉米生产用种从农家品种更换
为杂交种,实现了杂交化,杂交种累计播种面积达237.5 万亩,增产粮食达1.885亿斤,
价值1.468 万元(单价0.08元/斤),同时初步摸索出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栽培方法,
以及根据气候特点探讨了抗御低温、促早熟的玉米早播机制,为垦区玉米生产的发展做
出了有益贡献。

一、课题与技术力量

1961—1968年,承担农垦部下达的玉米新品种选育课题,技术人员由建组之初的4
人,逐渐增加到7 人。期间,1965—1966年抽调3 名科技人员到样板田蹲点,边试验、
边繁殖、边推广。
1969年,随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被解散,玉米品种选育工作全部停止。试验的408
份自交系和300 余份新配制的杂交组合被迫移交给二十九团(双鸭山农场)试验站,结
果使这批材料几乎全部报废,玉米育种工作严重受挫。科技人员除留下林成锵、胡林娜、
雷丙丁编进兵团三师司令部继续进行农业科学实验活动外,其余同志均被迫下放到生产
队。留下的科技人员以生产需要为重,努力取得原兵团三师领导的支持,到农场要回部
份材料、坚持了玉米南繁工作。
1970—l973年,科研所恢复,技术力量逐渐增加到7 人,其中技术人员4 名,课题
工人3 名,承担兵团三师玉米育种课题。
1974—1978年,承担黑龙江省和农场总局的玉米育种课题和参加黑龙江省,并主持
兵团三师的玉米高产攻关课题和技术指导工作。此期,由陶淑芝主持,开始玉米抗冷材
料研究与育种。技术力量增加到10人,其中技术员6 人,课题工人4 人。
1979—1985年,承担农垦部、农牧渔业部玉米育种课题,并开始同中国农科院品种
资源所协作进行玉米抗冷材料鉴定和由雷丙丁主持甜玉米引种鉴定。技术人员增加到13
人。
1986—1990年,在承担农牧渔业部玉米育种课题同时,还承担了同家“七五”玉米
育种攻关抗冷材料鉴定课题,红兴隆农管局甜玉米育种和爆裂型玉米育种课题。到1990
年,玉米育种课题组有高级农艺师2 名、农艺师2 名、助理农艺师3 名。

  二、品种选育目标与技术路线、技术手段

1960—1963年,因原合江农垦局所属农场的玉米生产品种熟期晚、低产混杂。为满
足生产对品种的急需,玉米育种由姚淑珍主持,着重对农家品种进行穗行整理,为农场
提供整齐一致、质量好的早熟原种;进行引种鉴定,组织区域试验;搜集原始材料,开
始选育早熟、高产、适应垦区种植的杂交种用自交系。1961至1962年从原始材料中鉴定
选出黄马牙、黄金塔、维尔38等20余份材料进行套袋自交,为以后选育黄牙、黄6l、垦
38自交系初步准备了材料。1962年冬,由雷丙丁承担玉米首次在广东省湛江粤西试验站
的南繁加代工作。
1964—1968年,由陶淑芝主持育种课题。对农家品种黄金塔、百头霜等采用混合选
和穗行半分法进行进一步提纯复壮,繁殖原种。同时,大量搜集品种资源,扩大基础材
料,选育适合垦区自然条件和机械化栽培的自交系,杂交种。引种鉴定同时并重,组织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并在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进行大面积玉米杂交种东农232 、垦
双2 号、黑玉78、中杂11号的生产示范。
其间,1964年从良种队(现局直副业队)选出白头霜200 穗,同年又从集贤县良种
场引入16)穗经过穗行整理的黄金塔,1965年又从五九七农场穗选黄金塔1000斤。两年
共为垦区农场繁殖后提供玉米原种6 516 公斤。1965年利用早代自交系配制了“黄牙×
维尔100 ”、“黄牙—5 —2 ×黄6l—3 —22”、“黄牙×11513l”等组合,1968年选
育出钢玉1 号、钢玉2 号、钢王3 号、钢玉4 号等杂交组合,通过南繁繁殖了900 多公
斤种子,并在八五二、八五三、双鸭山等农场进行生产试验、示范,为以后推广杂交种
打下了基础,到1968年共培育早代自交系3 708 份),配制杂交组合731 个,并进行了
产量鉴定。
1969年冬,东北农垦总局科研所虽已被解散,但留下的科技人员在兵团三师的支持
下,为广生产需要重新收集材料,派林成锵去广东南繁。
1970—1973年,玉米育种先后由林成锵、胡林娜主持。为实现兵团三师玉米生产用
种杂交化,积极进行了自育品种的繁殖、推广与扩大,并重新开始搜集原始材料437 系,
鉴定杂交种44份、繁殖“黄牙”256 公斤,“桦94”98公斤,杂交种505.9 公斤,并进
行自交系的选育。
1974—1976年及以后玉米育种山陶淑芝主持。此期,为配合兵团农业学大寨形势,
组织大而积玉米高产攻关活动。同时继续扩大自育品种的种植面积,主攻适宜冷凉地区
种植的玉米杂交组合鉴定,派出技术员王高峥、张希臣、许华光去五十八团(红旗岭农
场)蹲点,对68份早熟杂交组合进行区域鉴定。并以常规育种方法,利用农家品种及二
环系作原始材料,继续进行自交系选育,配制单交、双交杂交组,组织区域试验和生产
试验。到1976年已有早代自交系1 400 系,鉴定杂交组合323 份。
1977—1984年,玉米品种选育目标是早熟、抗冷、抗病、高产、质佳、适应机械化
大面积栽培的杂交种。为此,除进行常规育种同时又,开展了玉米抗冷育种、抗病育种、
矮秆育种,早代自交系选育圃共15 978系(其中抗冷6 979系)。其间,1977年开始,陶
淑芝采取低温冰箱处理种子及田间超早播种的方法,进行自交系、单交种、三交种的抗
冷鉴定选育。1980年,红兴隆科研所玉米育种组与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建立协作关系,
承担中国农科院交给的玉米品种资源抗冷鉴定任务,每年鉴定600—1 000份材料。其间
在自交系选育上,采用轮回选择方法使基因重组,建立了早熟、中熟、抗病、抗冷四个
轮回选择集团。在抗病育种上,以M017、W632Aht、0h43ht为抗源。用回交方法进行
轮回选择,同时,在田间人工接种大斑病菌、丝黑穗病菌,诱发感染并进行抗病材料的
鉴定与选择。八年间,玉米育种组进行产量鉴定(包括观察圃、鉴定圃、品种比较圃)共
2768份;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共200份;杂交圃2 000份;原种圃4 040穗,繁殖及配
制杂交种5 000公斤。同时还进行了良种良法的研究,及玉米苗期抗冷指标与方法的研
究,筛选出200份抗冷自交系的基础材料。
1984年,陶淑芝从原牡丹江农管局王文斌局长处得知,用白玉米做的饼干质地膨松,
爆花玉米亦是孩子们最爱吃的,且从资料中得知,国际上爆花玉米每公斤价8元多,且
要用外汇购买。决定开始培育爆裂型白玉米,并引了大量原始材料。1986年以后爆裂型
白玉米与爆花型黄玉米同时开展杂交育种,年配制杂交组合20个左右。
1985—1990年,玉米育种目标是抗冷、抗病、抗倒状、高产质佳及适应机械化栽培
的杂交种。在熟期上以早熟为主,并为充分利用生育期和满足家庭农场小面积高产栽培
的需要,兼顾中晚熟材料的选育。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推进科研成果向
直接生产力的转化。在此期间采取的技术手段是在“六五”基础上,强调了选择秆强、
秸秆粗细适中、抗倒伏材料,同时注意了高光效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以叶片数多、
穗上部叶片丛立、高光合效率为选择指标。玉米抗冷鉴定除采用种子萌动后冰箱低温处
理,超早播种,使玉米苗期阶段在低湿下通过,以利用早春间歇性有效积温(10℃以上)
进行苗期抗冷性鉴定外,还采用延期播种(6月初),使其灌浆期处于较低温度(19℃)以下,
以鉴定灌浆期的抗冷性。并根据田间保苗率、出苗指数、于物质重三个指标,采用电导
处理、叶绿素测定、干物质测定等方法,进行分别评分,并制定出抗冷性四个等级的综
合评分标准。为适应国际市场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1985年起开展了甜玉米品种
的引种鉴定。
1985—1990年,共种植早代自交系9 118 份(其中抗冷系5 229 份),鉴定新杂交
组合2966份、抗冷鉴定2 500 份、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103 份材料、繁殖原种4 800 穗、
繁殖优良自交系l 250 公斤,配制杂交种15.5万公斤。

三、成果与效益
1961—1964年对农家品种黄金塔、白头霜穗行整理后推广,成为垦区玉米生产主栽
品种、并引入维尔42、在农场有一定面积种植。
1965年,经过引种鉴定、组织各场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在友谊农场、五九七农场
大面积示范,经东北农垦总局品种试验会确定,推广了玉米杂交种东农282 、垦双2 号、
黑玉78、中杂11号,使垦区玉米品种开始向杂交化转变。
1969—1970年,经兵团三师区域试验鉴定,1971年三师种子会议确定,并命名推广
了三师科研所育成的钢玉l 号(1972年又由兵团命名为兵单301 ),钢玉2 号、钢玉3
号、钢玉4 号4 个单、双交品种。其中、钢玉1 号因其产量高,在水肥充足条件下增产
潜力较大,适应性较广,成为三师各团主栽品种,在二十团(八五二农场)三营二十连
种的3 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426 公斤,创当时兵团玉米产量的最高记录。在农业学大
寨、粮食上钢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优秀奖,农场总局科技
大会三等奖。钢玉3 号1978年获农场总局科技大会三等奖。
1974—1978年,经引种鉴定,推广了北玉5 号、合玉11号、嫩单三个三号杂交种,
其中合玉11号、嫩单三号因品质好,产量较高,在农场有较大种植面积。并推广了与宝
泉岭科研所协作育成的单交种宝红1 号,成为打破五十八团冷凉地区玉米杂交种严区的
品种,1976年该团种植35831亩,实现平均亩产295 公斤,创该团历史最高记录。1980
年宝红1 号玉米在红兴隆农管局播种面积达20.8万亩。
经杂交选育,198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了红兴隆科
研所育成的三交种红三1 号。该品种因品质好,早熟抗冷、高蛋白、高淀粉、高油分、
病轻、高产且秆强,1988年获红兴隆农管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获1989年农场总局科技进
步三等奖。
1988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了红兴隆科研所育成的
中熟三交红玉7 号,该品种因优质高产、抗病、抗倒、抗冷、适于机械化收获,获红兴
隆农管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9年,经农场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了早熟、高产、抗病的
三交种红玉8 号,并同时认定命名推广了他们自育的爆裂率在90%以上的爆裂型玉米红
爆l 号。
30年中,红兴隆科研所经引种鉴定,共推广了8 个玉米杂交品种,经杂交育种共审
定推广了八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和一个爆裂型玉米品种,1972—1990年累计推广197.3 万
亩创社会效益1 183.8 万元。
此外,30年中,在玉米自交系选育圃中种植自交系30716 系,从中选出l0个优良自
交系,即黄牙、垦44、黄61、垦38、冷78013 、冷86— 732 冷82189 、冷86243 、红
85049、红85050、其中,黄牙、垦44自交系在黑龙江省等地应用,1979年获农场总局科
技成果三等奖。
“七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课题“玉米抗冷性鉴定”,从全国14个省区的5 l07
份材料中,鉴定出一级和二级苗期抗冷材料400 份。与中国农科院协作研究的“玉米苗
期抗冷方法与指标”获1987年中国农科院科技改进三等奖,1990年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
二等奖。
通过近几年的选育,已选出一批有苗头的杂交组合,其中,红单8 513 将在1991年
提审,红单86 165、红841 已参加农场总局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还培育出一些优良
特性的自交系进入杂交圃。
附:1 、参加玉米育种课题研究人员:(职称以在玉米组最后职称)
主持人:姚淑珍(1960—1963)、陶淑芝(1964—1969、1974—1990)林成锵(1970
—1971)、胡林娜(1972—1973)
参加研究人员有:
高级农艺师:姚淑珍(1960—1963、1980—1989)、陶淑芝(1964—1969、1974—
1990)、雷丙丁(1960—1968、1970—1973、1979—1990)
农艺师:胡林娜(1962—1968、1970—1984)、张逢曦(1964—1968、1978—1982)、
郑敏(1973—1990)、张希臣(1972—1978、1985—1990)
助理农艺师:刘秀荣(1971—1990)、杨粤(1974—1990)、李长文(1984一1990)
技术员:陈宏瑞(1960—1961)、张广华(1964—1968)、林成锵(1964—1971)、
王继宗(1974)、王高峥(1974—1976)、许华光(1975—1976)、林武亭(1979—1985)、
孙军利(1982—1985)。
农业练习生:张玉坤(1960—1968)、付士朴(1964—1968)、高福生(197l—1973)、
刘培金(1973—1979)、张启越(1980—1982)、黄丛木(1977—l979)。
附2
玉 米 新 品 种 推 广 种 植 情 况
单位: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