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蔬菜、园林品种与栽培试验

第五章 蔬菜、园林品种与栽培试验



为解决垦区职工吃菜,丰富人民物质生活,红兴隆科研所从建所初期(合江农垦科
研所)就组织了科技人员,开展蔬菜品种试验。但是,由于各个时期围绕垦区生产中心
的不同,科研经费的短缺等,科研项目也随之发生变化。蔬菜园林课题研究几经坎坷,
1964年、1977年两次撤销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机,进行了“蔬
菜品种选育、综合栽培技术及周年供应技术”、“蔬菜保鲜技术”、草霉、花卉的引种
栽培、园林绿化树种的引种繁育等一系列研究,为垦区蔬菜发展、园林建设做出了积极
贡献。

  一、6 0年代的蔬菜品种试验

合江农垦科研所成立不久,为解决垦区蔬菜生产品种混杂,多系农家种,产量低、
质量差的问题,1961年成立蔬菜品种试验课题组,由技术员兰学舜一人负责并承担以马
铃薯、甘蓝、萝卜、大葱为主的品种比较试验。从黑龙江省内外搜集品种资源,进行引
种鉴定筛选,1962年又增加了李诚李协助开展研究。
196l—1964年承担了省马玲薯研究所下达的“马铃薯区域试验”课题,对克交l l
—2 5 的l4个马铃薯杂交新品系进行鉴定。并开展了早甘蓝、牛心甘蓝、单京早熟、伏
特马尔斯卡4 个甘蓝新品种,山东章丘大葱和甘蓝的品种比较试验。还进行了茄子、蕃
茄、青椒、黄瓜新品种引种鉴定,选出了马铃薯;金早生、单京早熟甘蓝新品种;章丘
大葱;粉红甜肉善茄、鹰嘴线茄、巴彦大青椒等蔬菜新品种,推广到垦区农场,解决了
当时垦区蔬菜生产品种奇缺的困难。1965年为集中力量搞样板田建设,该项议题停题。

二、7 0年代的蔬菜品种栽培与试验

1973—1977年,为解决兵团三师师直地区吃菜问题,于1973年冬科研所成立园艺排,
1974年开始承担三师蔬菜新品种引种鉴定课题和蔬菜生产任务。由技术员杜文霞带领试
验班三名知识青年开展了蕃茄、大辣椒、茄子、黄瓜等新品种引进鉴定,并利用了3 个
塑料大棚覆盖,进行蔬菜的高产栽培试验,1976年创大棚黄瓜由产l 万斤的好成绩。通
过引入的上百个国内外蔬菜新品种鉴定,筛选出适应红兴隆地区栽培的产量高的耐病品
种,充实了蔬菜品种花样,利用大棚生产蔬菜,为解决师直(局直)地区冬春两个淡季
的居民吃菜起了积极作用。1977年底园艺排划归红兴隆农管局局直管理科,菜蔬品种试
验停题。

三、8 0年代的蔬菜与园林试验

1982年,红兴隆科研所重新组建蔬菜课题组,由双鸭山农场调入农艺师田宝昌主坚
蔬菜课题研究。当年用铁筋围起了占地2 0 多亩的蔬菜试验地,架起了三栋塑料大棚
(336 平方米一栋,150 平方米二栋)。陆续调入七名科技人员充实试验力量,1983年
开始承担农场总局下达的试验研究课题。1984年蔬菜组扩大成蔬菜园林研究室,1986年
建筑一栋400 多平方米的温室,又增加了四栋塑料大棚(1 亩地两栋,0.5 亩地两栋),
并且接管了红兴隆科研所里原有的一个园林队(带有菜地180 亩,21名工人),科技力
量继续得到补充,到1990年底,有高级农艺师一名,农艺师一名,技术员二名。承担国
营农场总局和红兴隆农管局的一系列研究课题。
1 、1983年承担农场总局“蔬菜新品种选育、综合栽培技术及周年供应技术研究”
课题,在田宝昌的主持下,通过引种鉴定、杂种优势利用,采用温室、塑料大棚、地膜
覆盖等有效的增温、保温措施,进行了大面积保护地栽培研究,提早春菜栽培,延长秋
菜栽培,结合秋冬贮藏延长北方淡季蔬菜的供应期,为该地区保护地的蔬菜发展起了推
动作用。参加研究的人员有许文芝、马永华、史晓辉、孙玲、任广友。
扩大栽培品种,红兴隆科研所1983—1989年共引种南方蔬菜4 种,通过试验筛选扩
大了供应蔬菜的种类,丰富了人民生活。
提早供菜时间,科研所通过试验研究,采用大棚双层覆盖、电热加温、滴灌等新技
术,把茄果类、瓜类(西瓜、黄瓜、甜瓜)以及绿叶菜类主要生产季节与供应季节比露
地栽培提早40—50天,比一般塑料大棚栽培提早15—20天。
提高复种指数,通过密度试验,复种试验,延长栽培季节,大棚内实现一年内种2
—3茬,比露地栽培季节延长50—70天,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且延长了蔬菜供应时间。
2 、1984年又承担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CO2 施肥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推广”课题,
通过对CO2 发生器性能,特点及其相应的技术指标观测,研究在黄瓜、西瓜、茄果类菜
施用CO2 的技术与作用,CO2 施用量对大棚蔬菜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
3 、1985年承担农场总局关于蔬菜保鲜技术应用的调研课题,研究在冷库和普通库
(窖)内采用塑料帐或塑料袋进行气调贮藏技术,用自然降氧法,快速降氧法,硅窗调
气法的效果比较,认为,根据我国国情,以自然降氧法为好。1987年对青椒、蕃茄进行
夏、秋两季贮藏试验,1988年对辣椒、西瓜进行保鲜实用技术研究。初步得出辣椒可以
贮存2 5 天,西瓜保鲜贮存7 天。参加研究人员有潘长智、田宝昌、史晓辉、许文芝、
马永华,孙玲、任广友等。
4 、1985年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西瓜耐贮、耐运品种和蕃茄罐藏品种选育”课题,
由田宝昌、潘长智主持。通过引种鉴定,良种纯化、杂交育种等手段,选育果型整齐、
成熟期集中,皮质韧性强的高产质佳西瓜新品种和成熟期集中,型整齐的小型蕃茄品种
及果肉较厚、高产质佳的大果型蕃茄品种。到1989年,已通过引种鉴定、品种纯化,选
出新红宝、粤优二号。金钟冠龙等西瓜品种生产试用;选出强丰、引8 3 5 、日野等一
批优良蕃茄品种做为杂交亲本利用。参加研究的人员有许文芝、史晓辉、马永华等。
5 、1985年,为优化美化垦区环境,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花卉品种引进与
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由张静淑主持。通过引种草花、盆花,选育适于本地种植的花卉,
并对盆栽木本花卉的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探索。到1990年从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
地及美国、日本等国共引入木本花卉21种,草本花卉8 6 个品种进行引种鉴定。通过栽
培试验,筛选出50多个适合寒地栽培的花卉品种,推广到红兴隆管局各农场。参加该项
课题研究的还有任广友、孙玲等人。
6 、1935年,承担了红兴隆农管下达的“园林绿化树种引种繁殖”课题,由刘涛主
持。引进野生花灌木及外地的园林绿化树种,研究其驯化栽培和繁殖技术,并建立了小
型试验苗圃。到1990年已引种绿化树种41个品种,向垦区推广l1个品种,为农场提供各
种绿化苗木5.4 万株。参加该项研究的还有孙玲、杜海江、刘尊民、张玲等。
7 、1985年承担了农场总局和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草莓引种栽培技术研究”课题,
由张静淑主持。通过从国内外引种,筛选鉴定高产质优抗寒能四季结果的优良新品种。
采用温室、塑料大棚、露地栽培,达到提早上市,延长供应期,改善人们生活需求种类。
并进行稀土肥料、防落素、植物生长调节剂784 —1 、抗枯灵、细胞分裂素的施用对比
试验,探讨提高产量与质量的技术。到1990年共引入50个草莓新品种,筛选出1 2 个适
合寒地栽培的优良品种,有戈雷拉、宝交早生、春香、达娜、红衣、丽红80—3 —1 等。
设母本圃0.5 亩、引种圃0.8 亩、生产圃1.2 亩,全年产果650 公斤,繁殖草莓苗20万
株。参加该项研究的人员还有孙玲、任作恒。
8 、1986年承担红兴隆农管局课题“黑豆引种及繁殖技术研究”,由张静淑主持。
由外地引入薄皮和厚皮黑豆二个品种,其中薄皮有7 个样品,厚皮有16个样品,栽植面
积达14亩,繁殖苗木l 万余株。参加研究人员有张玲。
9 、1987年承担了红兴隆农管局下达的“杨树山地造林”课题,由刘涛主持。通过
在不同山地条件下,以不同密度、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进行造林,研究其成活、成
林及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情况。在科研经费短缺,人员不足情况下与双鸭山农场林业
科、友谊农场林业科、林场协作,按计划完成了造林和幼林抚育科研计划。参加该项研
究的还有杜海江、张玲、刘尊民等人。
10、1989年承担农场总局课题“三江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及多种效益研究”,由刘
涛主持。通过对两种结内、五种宽度、杨树林带疏透度、透风系数等因子的观测和三江
平原农场区风向、风速调查分析,为提出优化方案提供依据。并完成三种复合林带及间
作林的营造和管理,观察其经济效益。该课题与红兴隆农管局林业处、友谊农场、五九
七农场进行协作,计划1994年完成。课题研究人员还有杜海江、刘尊民、张玲等。
11、1987年承担省农场总局下达的“早春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由潘长
智主持。为了使高寒地区早春蔬菜提早上市,增加地产蔬菜的种类和数量,课题组进行
了:(1)引种选出适于当地大棚栽培的茄子、黄瓜、辣椒、蕃茄新品种和选出适合露
地栽培的品种。(2)进行多茬次栽培技术研究。(3)温室育苗,大棚栽培黄瓜、茄子、
辣椒、番茄的技术研究。(4)试验双层棚、地热线、地膜等多种增温办法。(5)试种
蕹菜。
到1988年底已完成:
(1)提出提高复种指数的五种形式,即速生叶菜— —果菜类、水稻大棚育秧—
—茄果类、春黄瓜— —秋延黄瓜、速生叶菜类—西瓜、春黄瓜— —秋香菜。
(2)从引入的省内外144 个优良栽培品种品系中,选出长春密刺黄瓜、龙茄一号
茄子、小矮秧辣椒、丽春蕃茄、柳叶笋、叶用油菜、镇江早熟蕹菜等,为生产主栽品种。
(3)提出了适宜的栽培密度,辣椒为9 0 ×3 0 厘米(双株),茄子为9 0 ×20
厘米,黄瓜5 0 ×2 5 厘米,油菜2 0 ×2 0 厘米,莴笋3 0 ×3 0 厘米,蕹莱1 5 ×
1 5 厘米。
(4)提出了大棚蔬菜生产不同作物的肥水管理措施。
(5)产量指标基本可完成亩产4 000—5 000 公斤,产值3 000 元,但因受南菜北
运冲击和化肥、农药、农膜涨价影响等多因素,使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经济效益不佳。
1989年因课题经费紧张,上级停止拨款,该项研究终止。参加研究的人员还有史晓
辉、许文芝、马永华、高林、任广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