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猪的新品种选育 一、良种猪的培育及杂交改良本地猪试验
1960年,垦区耕地面积逐年扩大,畜牧业以猪,鸡为重点已有一定发展规模,友谊、
曙光、五九七等农场养猪年出栏数已达46 179头。但因生产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猪的品
种比较混杂,由外地引入的苏白猪、哈白猪未能完全适应垦区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优
良种性逐渐退化;本地民猪虽能适应垦区自然条件,耐粗饲,但生产性能不如优良品种。
为此,合江农垦局科研所把猪的杂交育种、培育新品系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在人员、没
有试验场的情况下,与友谊农场合署办公。1961年承担了农垦部下达的“苏白猪、哈白
猪的选育提高”、“培育农垦一号”杂交猪两项课题,由何葆祥主持,科研所吴乃章、
友谊农场汪嘉燮、王良等人参加,共同对友谊农场三分场苏白猪、哈白猪群进行整顿,
建立核心群,进行纯种繁殖。但在国家自然灾害、生产单位饲料欠缺情况下,猪群大批
死亡。在加强饲养管理,分小群饲养,积极复壮,贯彻“三包一奖”制度下,使种猪核
心群保留下一定头数。1962年科研所畜牧组撤销,课题未能完成。
二、苏白、哈白猪的选育提高
1963年,科研所再次将育种列为1963—1969年重点研究课题。1964年由科研所附属
友谊畜牧试验站楼溪荪、王良承担了“苏白、哈白猪的选育提高”课题。目的是通过选
育提高培育能适应本地区环境条件,在主要生产指标上达到要求标准;并利用其改良本
地猪和育成新品种。
l 、1964年,由八五二农场引入苏白母猪6 头,公猪3 头;由东北农学院引入哈白
后备母猪7 头;对核心群进行春秋两季鉴定。通过整群鉴定,选出核心群母猪苏白猪24
头哈白猪24头、公猪苏白猪7 头、哈白猪2 头,并分别建立了猪系谱、选配计划和各种
记录,核心群生产力和生产性能有显著提高。
2 、在整群基础上,又从吉林九站引入吉林黑猪公母猪各8 头,与本地民猪组成了
东北民猪种猪群,开展了繁殖育种试验,为培育适应垦区自然环境的新猪种提供优良的
亲本。
3 、猪的品种杂交。为培育垦区肉脂型新猪种提出了新设想,确定了以民猪为母本,
以哈白猪为父本产生杂交一代(F1),其后裔与苏白公猪进行回交产生杂交二代(F2),
然后进行提高选育,企望培育出符合垦区条件的肉脂兼用型猪种。
4 、围绕猪的培育课题进行的派生试验。包括仔猪生干料与粥料饲喂对比试验,仔
猪不同日龄去势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一产育肥试验等,试验结果为培育种猪及发展
养猪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5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猪群饲养环境,增加饲料营养,改变饲喂方法,制定饲养
管理操作规程等技术措施,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
三、加强新猪种的选育,扩大杂交试验(1971—1973)
世界养猪育种科学理论的发展,新品种优良种猪的出现,引起了我国畜牧工作者的
关注。垦区1971年前后,有些农场也开始着手猪的育种规划,友谊、八五二、八五三、
双鸭山、曙光、饶河等农场,参加了由科研所张国范主持的育种试验,经过三年时间完
成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l 、继续进行苏白、哈白纯种猪的选育提高,增强适应性。育种规划中规定,核心
群的生产指标要求达到原品种的标准,后备公、母猪的18月龄的体重标准,分别要求达
到140 和130 公斤。
2 、开展不同品种猪杂交试验。分别以长白为父本,民猪为母本(长白×民猪),
长白为父本,苏自为母本(长白×苏白),苏白为父本,民猪为母本(苏白×民猪),
哈自为父本,民猪为母本(哈白×民猪)的多元杂交组合试验,然后测定杂交后裔的生
长优势和生产效果。
3 、新品种选育。根据多元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筛选出配合力好,杂种优势明显
的后裔,作为新猪种的培育亲本。
4 、围绕猪的育种工作、开展了提高仔猪断乳窝重、生料干喂、青贮饲料喂饲等观
测试验,通过总结仔猪成活率好、断乳窝重高、生料干喂效果显著的养猪经验,探讨在
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和推广的途径。通过不同比例青贮饲料的应用及不同调剂方法制出的
生湿料、生干料、发酵料对育肥猪的应用效果观察,从中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加
以推广。
四、瘦肉型新猪种— —三江白猪选育
1972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团均建立了种猪连(队);一些团大量引进优良种
猪,建立核心群,开展了一些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三师科研所与十八团多年协作
进行猪的品种选育及改良,为新品种选育打下一定物资和技术工作基础。
1972年9 月,农业部召开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座谈会,提出了协作计划。要求力争
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培育出几个生长快、品质好、适应性强、具有世界水平的新猪种,同
时注意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的研究,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要求通过杂
交途径,充分发挥我国各地猪种产仔多、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吸收外来优良猪种
生长发育快、育肥时间短、出肉率高等优点,培育新品种。
1972年11月25日,根据全国猪育种科研协作计划要求,三师科研所畜牧组提出了以
长白猪与民猪,苏白猪为亲本,通过轮回杂交,选择培育的方法,选育三江白猪的育种
方案和由全师统一组织领导、各团参加、聘请东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负责指导的科研协
作计划,受到了兵团和三师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1973年3 月在十八团(友谊农场),召开了首次三江白猪育种协作会,在兵团领导
下、由科研所、东北农学院、兵团肉联厂、十八团(友谊农场)、二十团(八五二农场)
等单位共同组成育种协作组。兵团畜牧处为协作组组长,兵团第三师为副组长,科研所
为协作组秘书单位,负责主持日常育种工作,许振英教授为协作组技术顾问。一致同意
选用长自猪和民猪两个亲本进行杂交,培育肉用型新品种猪的方向。讨论制定了三江自
猪育种方案和在培育瘦肉型三江白猪同时,还进行饲养标准、杂交育种遗传理论综合研
究;育种工作与养猪生产密切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领导、科技人员、工人三结
合;试验研究、示范、推广三结合的技术路线。
1974年三江白猪育种协作组在总结1973年工作基础上,扩大吸收了十九团(五九七
农场)、二十一团(八五三农场)参加育种协作组。
1976年三江白猪育种被正式列入国家科委和农垦部的课题。
到1982年完成的试验项目及内容有:
(1)历经四年杂交阶段,六年横交定向选育阶段,完成了育种方案规定的三项指标。
后备猪发育:6 月龄的生长发育已达到或接近育种指标,饲料效率实现l :3.5 ,
体重达到87.47 公斤。
肥育性状:三江白猪品系间杂交后裔及与其它品种杂交后裔的肥育幼猪,在标准饲
养条件下,生后6 月龄均能达到90公斤以上。胴体平均膘厚为2.9 厘米,瘦肉率为58%
以上,肉质良好鲜美、肉色鲜红。
繁殖性状:公母猪生长发育性能良好,受胎率高,初产母猪产仔数10.2头,50天断
乳成活9 头以上,断乳窝重103.84公斤。
体型外貌符合育种要求,具有肉用猪种外型特征,适应我国北方寒冷环境和饲养条
件。
(2)建立了配套繁育杂交生产体系。
育种初期选择了七个育种基点,选用了英系、瑞系和法系长白猪41个血统和来自九
站、集贤、绥滨、宝清等地27个比猪血统,采用正反两种杂交方式进行杂交繁育。建立
了三个不同遗传结构、各具特点的封闭系群和一个系问杂交合成系群,使新品种有了比
较广泛的遗传基础。在育种过程中,把育种、繁殖、推广紧密结合,贯彻始终。每个育
种点带一二个繁殖点(一产后,将好的母猪转至繁殖点),每个繁殖点又带几个育肥点,
形成了有5 个育种点,10个繁殖点,33个育肥点的三级繁育体系,到1982年协作组已有
5 —6 世代遗传性相对稳定的育种核心群,后备母猪1 200 头。基础母猪l 100 头,繁
殖母猪l 000 多头,每年生产杂交肥猪l 万头以上。
(3 )1978—1980年科研所畜牧室与东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共同完成了三江白猪、
长白猪、民猪从初生到120 公斤重,分七个阶段,126 头猪的生长发育系统测定,为揭
示种质特性提供了科学数据。
(4 )开展了遗传育种理论、选种技术、及猪的生理生化等专题研究,撰写发表论
文,指导了三江白猪的育种工作。
(5 )开展了技术培训。
在三江白猪育种实践过程中,针对各协作点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弱,生产水平低,
没有系统地接触过育种工作的情况,协作组先后举办遗传育种、猪的营养需要、生物统
计、人工授精等业务培训班八次,参加学习的达200 多人次。东北农学院老师许振英、
陈润生、许孝义等为培训班编写教材,登台讲课传授技术。在育种技术理论方面及时大
量的给予指导并参加各项育种实践,在东北农学院老师和红管局科研所科技人员的指导
下,结合育种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使育种点的科技人员、育种员和人工授精员的
技术水平得到更新的提高;运用新的饲养管理技术措施,使所有三江白猪育种点不仅成
为各农场猪的良好繁育基地,也成为试验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的实验推广站。
参加三江白猪协作的各农场,顾全大局主动承担由于育种所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
把三江白猪育种工作,纳入农场的生产财务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充分保
证,大力支持。由于养猪赔钱,饲养员得不到奖金,各农场采取补贴的办法,较好地调
动了饲养人员的积极性。1982年大涝,玉米减产,饲料不足,各农场优先保证三江白猪
育种点的需要。育种10年来,各农场向三江白猪直接和间接投入资金达100 万元以上。
参加三江白猪育种工作基点上的同志常年累月、起早贪晚的工作,为贯彻每一项育种技
术措施,克服困难,测量、记录、收集和整理各项育种数据,使优良种猪源源不断地从
育种基地输送到生产连队。
科研所承担了协作组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业务工作。并承担了育种过程中各项试验任
务,开展现场选种、鉴定、杂交肥育实验,猪的营养需要研究等试验课题30余项,10年
累计屠宰测定各种猪650 头,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资料。为解决三江白猪后备猪发育,
抽去大部分科技人员下场蹲点,组织各育种点联合攻关。并根据协作计划,每年都定期
组织联合检查、协作组成员和育种点科技人员季度例会,按时提出协作组年度工作总结
和下年度工作计划报告,及时向上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请示汇报工作。
农场总局肉联厂承担了三江白猪某些胴体性状测试的任务。为了对三江白猪进行屠
宰测试,整个车间曾经停过产为测试让路,为了鼓励发展肉用型猪,对各农场上交的三
江白猪育肥猪给予优惠加价。
协作组育种工作l0年做到了有计划、有布置、有总结,每年3 —4 月份召开协作组
年会,8 月份组织联合检查。通过检查和年会汇报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
因,采取措施,落实任务并在年会上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
针,发扬民主,平等协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发生分歧时能开诚布公,坦率地交换
意见。由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组成的协作组,在三江白猪育种工作中互相依存,互
相促进。
1983年9 月l —5 日,由农牧渔业部组织我国畜牧育种专家张仲葛、李炳坦、张照
等4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20人)组成鉴定委员会对课题进行鉴定。认定三江白猪是我国
首次自行培育出的适应寒冷地区饲养的瘦肉型新猪种。
该项研究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阶段成果奖,1984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
奖,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参加三江白猪育种的主要科技人员有;
课题主持人:汪家燮、许振英、王性善、张国范、陈润生。
课题参加人:
红兴隆科研所:余万泉、唐泽高、刘云生、赵俊和、朱世勤、徐克明、龚照信、徐
照极、王德春、张红、郭式健等。
东北农学院:徐孝义。
友谊农场:何葆祥、王良、李德虹,孙作则等。
五九七农场;王大中、林宝库、高允锡。
八五二农场:王德厚、王平、刘晶石、张竹轩等。
八五三农场:吴跃东、勇仲根。
总局肉联厂:于成有。
五、长白、苏白、民猪三品种杂交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1975—1976年承担农垦部课题,由张国范、王性善、汪嘉燮主持进行研究。通过开
展品种间杂交试验表明,长白猪与民猪有很好的配合力,其杂种猪在育肥期日增重比双
亲均值提高22%,饲料消耗降低7 %,育肥期缩短34天,杂种猪六个月龄体重可达90公
斤。该项研究为三江白猪育种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依据,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
奖和农场总局科学大会奖。
六、东北民猪和长白猪的胴体品质、内脏器官特点及遗传方式、杂种优势研究
1976—1979年承担农垦部课题,由张国范、王嘉燮、王性善主持进行研究。通过选
用东北民猪和长白猪测验其胴体性状,内脏器官以及用两品种进行正反杂交和对其后裔
同交等的研究,证明长白猪具有腌肉型的典型性状;民猪产脂力超过了长白猪;杂种猪
在性状上呈现高度显著杂种优势。研究结果突破了国外文献认为“猪胴体性状呈中间型
遗传,杂交时不表现杂种优势”的结论,为养猪业利用杂种优势提供了依据,获1979年
省农场总局科研成果二等奖。参加研究的还有红兴隆科研所刘云生、郭式健、王美杰和
东北农学院陈润生。
七、三江白猪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及繁育体系研究
1983年至1985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
项目“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及繁育体系”课题研究,科研所由张国范、王平、赵俊
和、朱世勤主持,八五三、八五二、五九七、友谊等四个农场协作。该项研究以三江白
猪为杂交繁育体系主要亲本,引进国外优良瘦肉型猪种杜洛克,以二元杂交方式,充分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商品猪的肥育性能和胴体品质,解决本地区商品瘦肉猪生产的方向
和关键技术措施,为垦区今后瘦肉猪生产建立了模式。
通过小群(63头)杂交组合筛选试验,中间推广(937 头)试验及万头猪生产示范
(11美119 头,观察群555 头),表明了三江白猪母猪与杜洛克杂交生产其F1代具有明
显的优势;胴体瘦肉率达62%育肥期日增重达600 克,肉料比1 :3.2 ,达到国内的先
进水平。
三年攻关期间,红兴隆管局地区扩建原种猪场二个,种猪繁殖场五个和杂交生产场,
初步形成了商品猪生产三级繁育体系。
该项课题研究的主要完成者还有周海深、王性善、汪嘉燮等人。
八、三江白猪及杂种猪的异地饲养试验
三江白猪是在北方高纬度地区纯大陆性气候,三江平原上育成的。为了探讨三江白
猪及其杜三杂交猪在亚热带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及生长规律,由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
管理局与深圳市海鹏公司合作,由赵俊和主持,在深圳市沙头角种养场对三江白猪及其
与杜洛克的杂交猪— —杜三猪进行了异地饲养试验。
1984年6 月由红兴隆管理局科研所畜牧场选择体重17—18公斤、2 月龄的三白猪39
头,杜三猪20头运至沙头角种养场,行程4 500 公里历时11天,无一伤亡,途中平均增
重500 克。猪群运剑后,仍用原地饲料饲养,直至85公斤时屠宰。全期饲养130 天。猪
群中没有感染上任何传染性疾病,并经舍温高达37℃的考验,仍能保持良好的食欲和增
重速度。
1984年l0月15日在深圳市召开评审鉴定会。由农牧渔业部农垦局畜牧处主持,邀请
了华中农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市农科院、广东省、深圳市及香港五丰行等21个单
位的有关同行科技人员22人进行了评书鉴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三江白猪及其杂种猪,
在标准饲养和良好管理条件下,能够保持原有的生长快、抗逆性强、饲料利用率高、瘦
肉多、肉质好等优点,在气温高达37℃的亚热带的南方,生产潜力仍然能较好发挥。测
试指标如下表:
菜 单位:公斤、克、%
以本次研究结果与国际上同类型瘦肉猪比较,认为三江白猪的瘦肉率虽略低于比利
时的斯格猪,但肉质好,含水量低。对肉猪的生产经营者颇有吸引力。有关三江白猪的
报导文章,曾在江南及香港见诸报端。现三江白猪已远销新疆、广东、河北、四川、深
圳、北京等地约万头。三江白猪的猪肉进入港澳市场,为国家换取了外汇。
九、引进猪种风土驯化
1985—1988年,红兴隆科研所主持农场总局下达的“提高商品瘦肉猪瘦肉率的研究”
课题,课题主持人唐泽高、王平、戚汝文。主要研究对引进的优良瘦肉型猪种——杜洛
克、汉普夏进行驯化饲养和选育提高,使其迅速适应垦区自然条件和气候特点,发挥本
品种优良特性,并利用其与三江白猪进行杂交试验,为生产商品猪提优良父系的种猪。
十、三江白猪品种标准研究
1986—1987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农业部下达的“瘦肉猪
综合标准”课题,红兴隆科研所朱世勤、张国范、王平主持“三江白猪品种标准”制定
工作。以三江白猪1980—1985年现场观测的各项生产性能数据为基础,参照国内外瘦肉
猪育种先进经验,制定了三白猪品种标准,包括品种特征、生产性能、分级标准、饲养
水平等项目,为三江白猪种猪选择、鉴定及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于1987年9 月通过部
级鉴定,同年12月12日经农牧渔业部批准,并由国家标准局发布(GB8475—87)。1988
年获农场总局科技成果二等奖。
十一、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
1986—1990年期间,红兴隆科研所参加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
项目“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课题,红兴隆科研所主持“中国瘦肉猪新品系(DV系)
选育”子课题研究,课题主持人朱世勤、张国范、王平、戚汝文。
课题合同目标是要求在巩固三江白猪优良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繁殖性能及胴
体瘦肉率,选育繁殖力高的专门化母系。到1990年完成新品系二世代种猪培育,育种群
母猪60头以上,经产母猪窝产仔12.5头(活仔11头),瘦肉率59%,饲料效率3.4 :1 ,
180 日龄体重85—90公斤。
1986—1990年完成的工作及措施:
(1 )对三江白猪原种场1980—1985年测定的三江白猪繁殖、生长育肥、胴体品质
及杂交利用效果等约l0万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测得三江白猪繁殖性状变异系数较大
(为27.05 %),为选择出高产个体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制定出充分发挥三江白猪高繁
殖力的基因,提高群本产仔数,加强选育提高生长育肥性能和胴体品质的选育方案。
(2 )1986—1987年,采用系谱选择法,组建高产育种基础群。引入丹麦长白公猪
进行杂交改良,产生杂交育种群。对育种核心群进行继代选育,实行一产、二产均留种,
多留严选,加大选择强度等措施。以表型选择为主,2 月龄初选,6 月龄重点选,12—
26月龄补充选。6 月龄选择以体重、活体测膘厚度及腿臀围等三个性状为主,参照《三
江白猪品种标准》进行种猪评分分级。
(3 )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逐步回归方法估测猪的胴体瘦肉率和肉质评定。
(4 )采用“北方高寒地区集约化养猪技术”和研究仔猪、生长肥育猪高效浓缩饲
料。
(5 )1988—1990年完成新品系(DV系)0—2 世代种猪选育。二世代猪20—90公
斤育肥期日增重659 克;料利用效率3.07:l (比合同指标提高9 %);达90公斤体重
日龄为175 天,比合同指标提前5 天;胴体瘦肉率为62.68 %,比合同指标高3.68个百
分点;育种群母猪210 头(其中后备母猪150 头)、公猪58头(其中后备公猪50头);
已建立了相应繁育体系,向省内外及生产示范基地推广种猪2 000 余头,取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世代初产母猪平均产仔9.51头,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2头,零世代
和一世代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2.33 头,达到合同要求。
1990年8 月,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委托黑龙江省农场总局科委主持,进行了阶段验
收。验收委员们一致认为“该子专题选育方案设计周密,科技路线正确,测定数据可靠,
全面完成了‘七五’期间的任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合同要求,二世代生长肥育猪
胴体瘦肉率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为‘八五’期间全面完成品系培育及合成杂
优猪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加研究的主要技术人员还有周海深、邹启宪、唐泽高、徐照极、刘云生、刘福春、
徐文福、岳中权、姜颜军、车晶、曲玉纯、张竹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