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南行记实

南行记实



南 行 记 实

崔港珠

1989年5 —6 月份,为了纪念所庆30周年,按照所党委的要求,拍摄大型专题片
《根植沃土》以对全所职工进行传统教育。情报资料室沈绍仪、王怀德和我一行三人带
着所党委的嘱托,踏上了南去的列车,开始了对曾经给予我所巨大关怀与支持的老领导
与战友们的电视采访。
首先我们采访了我所的第一任专职副所长,现在的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任兆奎同
志。是他,领着我们大家在荒地建起了科研所的雏型,在当时百业待兴,而其他几位所
长、副所长都是合江农垦局或友谊农场的领导干部兼任我所领导的情况下,是他和我们
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工作生活在一起。30年过去了,虽然他只在所里工作了一年多时
间就因工作需要调走了,但令我们惊异的是,他竞向我们问起许许多多老科技人员、老
职工、屯里的老农民的情况,他一个个的点出他们的名字……。并向我们讲了一段充满
感情的话,任兆奎说:“首先我以老战友的名义向全所同志们致以热烈的祝贺,风雨时
光一万多天,你们在走过的30多个春秋里,可能曾经有过失望甚至是痛苦,但是你们获
得更多的是喜悦。你们的劳动成果已经转化为垦区累计为国家生产的1千多亿斤粮食上,
你们已在北大荒的开发史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是你们用智慧和年华创造出来的,
农业科技人员更需具有超常的智慧,以农业科研为己任的人永远值得敬佩和尊敬。你们
在艰苦奋斗,与生产与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百多项科研成果,这不仅是你们
的,也是全黑龙江省的光荣”。
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用更多的话语,也不需要他给我当过所长,我恭恭敬敬地说一
句“谢谢您,任所长”。
任秘书长为我们三人订好去北京的卧铺票,又亲自给黑龙江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打电
话,说:“我的几个朋友到北京办事,请你们去接站和很好的照顾”。我们来时担心省
政府的大门不好进,秘书长是否能见我们,拿着摄像机等器材到北京怎么办等一切疑虑
顿时烟消云散了。
第二站到了农牧渔业部农垦司,这里一直是农垦人视为自己的家的地方,也是30年
来对我们所里的事最了解、最关心,给予我们支持最大的地方。科技处处长翁永庆、崔
振军,副处长徐岩热情接待了我们。在说明来意之后,他们为我们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
会,请来了已退休的老科技处长蒋谐音、畜牧处副处长刘海波、农机处副处长张才德,
原来一直负责科研计划管理现已退休的俞诗清、负责科研成果管理的张森富,以及现在
科技处工作的冯丹等几名同志全部参加了。翁处长还把百忙中的王保公司长请了来参加
座谈会。
我在想,这么多老领导来给我们支持,这决不是我们几个人多么有能力,或我们送
上了什么礼(事实上我们一分钱没掏,部里还帮我们解决困难),而是因为我们是代表
红兴隆科研所去的。30年来,所里的每一个科技人员都把农垦部、农垦司、科技处当成
了“娘家”,当远嫁的女儿遇到了什么难处,受了什么苦,总要想法去跟娘家人诉一诉。
而娘家的人也总是想办法给归来的女儿以帮助,尽他们的财力物力给以支持。当女儿有
了成绩,他为之高兴,当女儿遇到难处,他为之担心,几乎每年都有多人到我们所来看
一看。对于部里领导30年来给予我们科研所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我们是永远不会忘
记的,也是我们能为国家、为垦区做出一些贡献的重要保证原因。
当我们谈及为纪念所庆30周年,请他们为我们所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鼓励后人,
给以认真的批评和指出缺点以利于我们不断进步时,座谈会立即进入高潮。
翁永庆说:“30年来,红兴隆科研所无论在科研、开发、推广以及科技体制的改革
中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是全国农垦科研单位中突出的。这是因为你们扎根垦区,关心
农场,真心实意地为农场办事,所以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各级领导的支持。红兴隆科研所
历届领导班子都是真心实意干事业的班子,他们能够很好地团结带领全所职工,培养了
一个艰苦奋斗的集体,培养了一批过得硬的科研骨干”。
蒋谐音说:“红兴隆科研所是农垦系统的骨干科研单位之一。她的办所方向始终是
正确的,为黑龙江垦区开荒建场的需要而创立,又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扩大。更可贵
的是,在改革的形势下,他们既能紧跟形势,又不随波逐流。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垦
区,而且推广到了全国,面积很大。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凡事都亲
自动手。有艰苦朴素,不为名、不为利,锲而不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红兴隆科研所
的科技人员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有一种执着的爱,强烈的事业心。
我觉得这些就是红兴隆科研所的精神。因此,在黑龙江垦区的重大课题中,在他们自已
获得的科研成果以外,都可以看到红兴隆科研所的人在活动,他们做了许多基础工作,
出技术、出人才,不仅黑龙江垦区乃至全国某些省生产水平的提高,技术的提高,都有
红兴隆科研所的贡献”。
刘海波说:“青春八年北大荒,第一个接触的是红兴隆科研所。我认为他们所取得
的,不只是99项科研成果。这个科研所的特点是需要什么就搞什么。有许多是不可能得
奖的事,他们情愿充当无名英雄。他们有许多项目成果在国内同行业中是领先的,比如
畜禽的营养研究,三江白猪、SPF 技术……。红兴隆科研所为振兴黑龙江垦区经济做出
不可磨灭的贡献”。
俞诗清说:“红兴隆科研所与生产紧密结合选题,是一般的科研单位所不具备的,
特别是大城市的科研单位所不及的,他们就在农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革中科
研所被洗劫一空,是科研最困难的时期,科研人员与劳改犯住在一起,但他们仍象命根
子一样保存仅有的材料。为了能出成果,他们吃苦耐劳,一个人接几个项目,他们的事
业心和科研方向始终没丢”。
张才德说:“红兴隆科研所在农机科研开发上是尖兵,他们的特点是生产出题目,
科研做文章,在科研上他们消化吸收快,是全国农机干燥网的网头头,在农机节能技术
改装上,他们是第一批进行实验的,并且反馈快,现在全国垦区有1 万多台拖拉机进行
了改装,产是根据了红兴隆的经验,以一台车一年可节油1000公斤计算……”。
张森富说:“我去过红兴隆好多次,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红兴隆呱呱
叫。他们是人才辈出,成果累累,开了科研成果之花,结了垦区经济之果”。
我们还有幸采访了已调到国家土地局工作的原国家农垦局局长王光希,原科技处长
曾悟先,原农垦部部长张林池、高扬等同志,他们不仅部对我所给予较高的评价,还一
再对他们在职时对科研工作抓的不多,支持不够表示歉意。而曾干和我们科技人员摸爬
滚打在一起的曾悟先处长,在我们采访后不到三个月却因心脏病突发夺去了他仅59岁的
生命。他是高干的儿子,心却总在想着北大荒的战友,为了学习他,纪念他,水远怀念
他,我把他临终前对我们的最后一次讲话录音整理如下:
“我对谱写红兴隆光荣历史的新老战友们致敬!红兴隆的科学家、领导干部为我国
的农业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熊大胡子(指熊映青)搞的清淤开沟机某方面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三江白猪是我国第一个瘦肉型猪种,在深圳有很大影响。梁甲农和小麦组
的同志们培育出的垦149 是我国笫一个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广的品种。我
认为这些成果应该载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史册!向红兴隆的科学家们致敬!向红兴隆
的干部职工们致敬!”
我们带的录音带、录相带已录了满满几盒、几本子,但录不完各位领导、亲人对我
们的亲切教导,装不下他们对我们的深情厚意。临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我在曾悟先处长
家吃他和夫人为我准备的便宴,喝了他们为红兴隆科研所庆功的一大杯酒,他一再嘱咐
我回来后转告科技人员,“一定要注意身体,你们这一代人承受的担子太重了!”而今,
他却……。
离京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们接受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应该如何叫报呢?我们应该
怎样将他们巨大的关怀、支持,变成鞭策我们今后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人民奉献终身
的动力呢?
今天把这一段经历与感受记下来,愿与科研所的战友们以及未来有志于农垦科研的
同志以共勉。让我们永远记住,在我们成功的背后始终有他们巨大的手在支撑。
(注:采访中的领导讲话均根据录音记录,略有精减)
<页码>=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