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继续前进
第六章 在科技体制改革中继续前进
1985年党中央发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笫一步的改革是课题实行招标
制,科研经费由过去的无偿拨给改为有偿合同制贷款。中央号召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
设,科技人员要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及提出人才合理流动等改革措施。在国家改革
的大气候下,红兴隆管局科研所科研经费逐年减少,1985—1990年科技三项费用由1979
—1984年的年均67.1万元,减少到43.8万元,1988—1990年年均降到32.9万元,同期,
所内就业人员大量增加、由于物价上涨而增加的各项职工福利补贴也逐年增加,1986—
1990年全所平均拥有职工518 人,而上级拨给的事业费仍是按1978年定的200 人编制给
予,仅用于支付工资一项都不足。在科研课题的招标中,又面临由于国家资金紧张而压
缩重点课题的参加单位,使资金集中使用,国内同行业间激烈竞争,仅农机课题由前六
年的32项减少到21项;在商品经济和人才流动的影响下,科技队伍人心不稳,科技人员
以平均每年10人的速度往外调出,老科研所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仅剩35人,且身体素
质急剧下降,新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基本是垦区内部学校培养的,因而出现了严重的
人才断层和知识的近亲“繁殖”现象;而科研所的服务对象— —国营农场在1985年开始
的大农场套小农场,家庭农场承包的双层经营体制,给传统的科研成果的试验、示范、
应用、推广带来新的困难。科研所党委在上级党委和有关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
在各兄弟科研单位和农场的协作配合下,以中共中央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指针,
带领全所科技人员和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创新、求实、奉献的精神,在改革中求
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开拓自我发展之路。
一、由单—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轨
l、深化改革,强化技术开发,以开发促科研,保科研。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商品经济转轨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也是商品。科研所
党委在努力教育、提高科技人员商品意识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先后成立了科研作物种
子公司、中日合资红日种子实业有限公司、节能技术推广中心、工程机械液压技术维修
站、三江白猪原种场、三江白鸡种鸡场、饲料添加剂工厂、良种试验示范推广联合体、
小粒豆科研生产出口联合体、江苏镇江毛豆生产销售联合体,与白桦机械厂的科研生产
联合体等所内外经济实体和联合体,以所内的科研成果,科技实力为依托,或开发转让
推广成果,或共同开发新技术,并借助厂(场)家的力量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在实践
中增强了科研开发能力,促进了科技人员水平的提高。
为了进一步解决科技工作依靠面向经济建设问题,和加速科研所的转轨变型,1983
年所党委提出:“稳定科研力量,突出开发优势,科研开发一肩挑”口号,以提高广大
科技人员上主战场,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自觉性,同时缓解所内资金紧
张。在措施上采取了放活课题组,放活科技人员;实行以课题组为单位,课题费、事业
费及咨询服务创收三项费用捆在一起决算,节余有奖的办法;贯彻国家企业法,所内实
行所长负责制并理顺所内运行机制,以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互补,提高所内研究机构的
科研、开发、经营的整体功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办法及奖励政策等。1988—1990
年上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技人员占80%以上。每年平均开展有偿技术服务50项,为所弥
补科研经费和事业费亏缺。
1987年l0月,农场总局加强了对科研所领导,科研所业务归属农垦科学院。
2、改革试验厂(场)队工资制度,促进提高效益。
由于事业费严重短缺、职工吃大锅饭现象已影响了生产效益的提高。1985年,所农
业试验场(队)、畜禽原种场(队)、农机试制工厂,基建服务队等科研辅助部门,在实行
“浮动工资联产计酬”基础上,实行了所内“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定额上交,自负盈
亏”的改革,鼓励他们在保证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广开门路,进行多渠道的经营活动,以
提高生存能力。1988年又将固定工资改为效益工物,以利润指标和工资指标为基数,依
据利润增减工资,并给场(厂)队以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扭转了这些单位过去靠科研经费
养,职工吃大锅饭现象,成为所内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
二、以精神文明建设促科研生产
科研所党委在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根据科研所以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实际情况,坚持物
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以提高广大职工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为根本目标,
把提高科研所为垦区四化建设服务、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主要目的,有计划有步
骤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在1984年获得红兴隆管局文明单位称号基础上,1986年所党委把整党工作和抓领导
班子作风建设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战役来抓,顺利完成了中共中央对整党的要求,
并被评为第一批党风根本好转单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所干部职工以《宪法》、《民法
通则》、《刑事诉讼法》等九个法律为主的法制教育,使科技人员在外独立工作和进行
经营活动时,做到遵纪守法。1987年开展“双增双节”、“四有达标”活动,进行共同
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民主评议所级党政领导干部,发挥职工主人翁精神,民主监
督与民主管理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1988年以后又坚持
进行了廉政建设,优化环境、景观建设、北大荒精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防火、
计划生育等系列教育,使广大职工精神面貌、思想素质得到提高。
1989年实行所长负责制同时,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强化了党委的核心地位和保证
监督作用,形成了由党委全面负责,所长及各级行政领导、业务部门对思想政治工作齐
抓共管的新局面。业余党校还对全体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
基本路线的“三基本”教育,使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在完成党的任务中起到战斗堡垒作用
和模范带头作用。
1989年9 月10日,科研所党政领导班子决定以纪念建所30周年大会形式对全所职工
进行弘扬北大荒人精神、继续发扬科研所精神,为垦区建设再立新功的政治思想教育,
为此(1 )把“团结、创新、求实、奉献”定为科研所精神,八个大字高挂于所大楼之
上,时刻激励每个人。(2 )创作了《星之歌》一科研所所歌。(3 )确定并制作了科
研所所微,发给每个职工佩带。(4 )摄制了大型专题电视片《根植沃土》,让每个职
工感到科研所的荣誉与每个职工的奉献紧密相关。(5 )建立了《科研成果展览室》。
(6 )编印了《红兴隆科研所志》征求意见稿。(7 )编印了科研所30年《科技论文题
录及成果选编》。(8 )编印了所友《通迅录》。(9 )邀请了历届科研所主要领导、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任兆奎,原农垦科学院副院长任玉珠、马连相、红兴隆管局
党委副书记张馨贵,农垦科学院院长张国范等人;省政府程竞等;农场总局、红兴隆农
管局领导王锡禄、朱文熹、张汉荣、王炳坤、董世明、黄根堂、李长吉、何葆祥等;农
垦科学院领导蒋立诚、陈永承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会主席崔凤文、友谊县副县长
杜华舟、县政协主席鄂文玉等,以及红兴隆农管局各部处领导、红兴隆农技校、牡丹江
管局科研所等友好协作单位的领导;红兴隆科研所的老所友,新伙伴计100 多人到所,
与全所职工共同回顾30年走过的艰难坎坷历程,展望无限美好的未来前景。会上,省政
府副秘书长任兆奎、总局党委书王锡禄、红管局党委书记王炳坤、农垦科学院院长张国
范、友谊县副县长杜华舟等人做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红兴隆科研所30年来为垦区经
济发展做出的巨大成绩,使全所职工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到会的
各单位领导与职工同看了电视专题片《根植沃土》,参观了《科研成果展览室》并在座
谈中就红兴隆科研所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此外,科研所还经常采取树立先进、表扬奖励模范人物,开展向雷锋和“先优模”
人物学习的活动。1989—1990年先后摄制了《人生第一步》、《巾帼风流》、《绿色的
爱》、《七里沁河的歌》等电视专题片,宣扬在平凡岗位上的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所
做的无私奉献。1990年邀请了垦区“十佳”人物蔡尔诚、高远江、梁甲农等人报告他们
的事迹,把科研所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提向一个新高度。
三、双文明建设结硕果
在党的教育和各项政策激励下,老科技人员焕发了青春,青年科技人员勇挑重担,
在黑龙江垦区的四个管理局二千余万亩广阔天地中,组织了华丰系列烘干机、清淤开沟
机、饲料配方等10余项科研成果转让,建立了四大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基地20
个150 万亩地;建立科技示范场3 个、生产队40余个,参加农业集团承包农场3 个;在
黑龙江垦区五个管理局的农牧场承担了37座粮食处理中心和种子加工厂的设计与技术指
导。不少科技人员除在黑龙江垦区有自己的科研基点外,也加速在外省区推广,如瘦肉
型三江白猪种猪已推广到东北、中原、西北等16个省、市和地区计1万余头;小区播种
机3 种机型53台,3 种烘干机160 余台已销往7 个省区;培育的良种在11个省累计推广
了1.5 亿亩。
科技人员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增强了生产观念和以科学技术为垦区经济建设服务的
信心。他们在服务中发现新的课题,在生产中寻找新的突破点,从技术信息反馈中攀登
新的高峰,因而,在激烈的课题与市场竞争中,“七五”期问,1986—1990年仍达到
“六五”水平,承担科研课题90项,其中:国家攻关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26项,农场
总局课题21项。取得成果77项,比“六五”期间增加71.1%。获得各级成果奖61项(次),
比“六五”期间也增加70%。以小麦、大豆、玉米、大麦品种选育、三江平原开发利用,
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等国家攻关课题研究和以“少耕免耕法”、“大豆高产栽培开发
技术研究”、“农用稀土化合物的应用”、“滚移式喷灌技术推广”、“华丰5HZ 系列
烘干机研制”、“4125A发动机节能试验与推广”、“粮食处理中心工程设计与实施”、
“猪痢疾诊断与药物净化”、“北方高寒地区集约化养猪技术”、“瘦肉猪综合标准”、
“黑龙江垦区旱田化学除草剂配套应用技术”、“以瘦肉猪为中心的农牧结合模式”等
研究成为这一期间的重点研究内容。创社会经济效益19.71 亿元。
1985年科研所被国家经委、国家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授予“在农林科技推广
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称号;被农场总局授予“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986年被中共佳木斯市委、农场总局和红兴隆管局党委授予“端正党风先进单位”
称号。
1987年科研所夺得红兴隆管局双文明竞赛奖杯。
1988年被农场总局授予“垦区改革和建设做出优异成绩的先进单位”和红兴隆管局
“先进科技单位”称号。
1989年被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农场总局分别授予省级和总局级“文明单位”
称号。
1990年再次夺得红兴隆管局双文明竞赛奖杯并被固定。复查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一类单位。
在1985—1990年期间,科技人员计钟程、梁甲农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有3 名
科技人员被评为农场总局特等劳动模范或劳动模范。有一名青年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
“优秀自学成才者”称号。有一名青年科技人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优秀农民”
称号。
红兴隆科研所勇于开拓科研发展之路,为经济建设服务做出的贡献受到党和国家的
重视。1989年7 月,国家科委主任宋键带领国家科技出国考察团,在黑龙江省省长邵奇
惠、省农场局总局局长刘成果、副局长王继宗等陪同下,到科研所视察工作,听取了科
研所工作汇报,并问询了科技人员工作与生活情况。
红兴隆科研所建所31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关怀支持下,走过了一条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曲折发展之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造成了人才断层,但由于在商品
经济中,垦区在面临种种困境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造成的人才外流;由于资金紧张,
科研仪器设备陈旧老化得不到更新,科技人员知识更新也难解决;在改革开放形势下,
垦区市场较小,而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等,是影响红兴隆科研所科研上水
平,开发上规模,管理上效益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科技
政策、经济政策的调整,上述种种现象和矛盾还有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以适应
国家九十年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