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经济第一章 经济结构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红兴隆垦区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国营农场群组成。农垦经济活动覆盖了近万平方公里的经营
地域。遵循国家创办农垦事业的方针、政策,垦区经济经过农垦职工艰苦奋斗,逐步发展、壮大。在
“左”的思想干扰下,也历经波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经济在改革中已从基本上是单一
所有制的、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向多元所有制的、农工商一体化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转变,朝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垦区迈进。
一、全民所有制经济
红兴隆垦区是从沼泽化冲积低平原上逐渐开拓出来的。1949年只有两个农场,9万亩耕地,总
人口935人(其中职32736人)。到1954年,这两个农场土地总面积发展到 29.6万亩,总人口3,986
人(其中职工1,243人)。五十年代中、后期,友谊农场和一批军垦农场创建。军垦农场边开荒、边
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到1959年,垦区已有7个农场,土地总面积1,689万亩,总人口
16.2万人(其中职工5.9万人)。此后,垦区一方面继续新建农场,一方面大部份原始林地划规国
家林业系统。到1985年,垦区土地总面积还有1,457.6万亩,总人口36.2万人,内农垦人口36万
人(其中职工16万人),在红管局属下有12个农场和一批场、处级工厂、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筑工程
么司、商业贸易公司、物资供应公司和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党校、中心医院。(详见本章附表1)
自1949至1985年,国家累计向垦区投资12.5亿元(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拨款、拨补亏
损、专项拨款等)。农垦企、事业单位以国家投资5.69亿元、系统内自筹资金2.89亿元、向银行
贷款0.54亿元,计9.12亿元,用于基本建设,同期完成9.1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方向为:种植业
3亿元,占33%,林业0.08亿元,占0.9%,畜牧业0.38亿元,占4.2%;渔业0.01亿元,占
0.1%,交通,电信0.62亿元,占6.8%,水利1.13亿元,占12.5%,电力0.45亿元,占4.9%;
工业1.26亿元,占13.9%,非生产性建设 2.16亿元,占23.7%。(详见本章附表2)
30多年间,农垦企业在原是荒原的广袤土地上修筑江河堤防761公里,开荒700余力亩,保有耕
地591.8万亩,治理受涝耕地380.5万亩,建设有效灌溉农田6l万亩,建成输配电线路5,356公里、
变电所20座、自建自养公路2,015.4公里、通信架空明线2,863杆公里,已建生产、生活用房保
有面积600.6万平方米。到1985年,垦区全民经营的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畜牧业经营着较
大规模的家畜畜群和已驯养的野生动物,渔业有养鱼水面5万余亩,林业经营着278.2万亩林地和
3.16万亩果园,工业有14个门类的场、科、队级工业企业194个。基本形成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电力、交通、通信成网,产、供、销配套的农垦经济结构。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逐步提高,垦区全民经济的工农业总产值与万元投资产值显著提
高。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1,462万元,比1970年增长192%(参见本章附表
3.4)。按现行价计算的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7,044万元,占垦区全民、集体、个体经济工农业
总产值6l,581万元的92.6%。
全民经济累计投资总额与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 :
注:l、产值:1952、1957年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1962、1965年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其余年份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
2、投资、产值未包括已划出的笔架山和佳南农场。
3、1985年垦区自然灾害较重,农业欠收。
垦区全民经济在发展中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1949—1985年累计生产粮豆1,142万吨,
交售594.7万吨,商品率52.1%。同期,向社会提供了较大数量的工、牧,副业产品。有50多种
产品,如大豆、猪肉,活牛、鹿茸、蜂蜜,山野菜、中药材、皮张、糠醛、淀粉等成为国家出口产
品。1949—1985年经营盈利13,461.4万元。垦区的农垦科技已成为国家农业科技的重要分支,承
担国家、部、省和农场总局下达的科研项目,先后有101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科委、农垦部、省科
委、农场总局奖励,其中有7项填补了国家空白。科技成果的推广,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垦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国营农场完成向农民示范、屯垦戍边、繁荣边疆和建设商
品粮基地的任务。特别在粮食生产上,总产量、上交量越来越多。丰收的 1980年,垦区各农场种
植粮豆作物586万亩,总产量84.9万吨,完成征购粮55.6万吨,约分别占黑龙江省同年粮豆作物
面积,粮豆总产量、粮食征购量的5.5%、6%,11.3%。
垦区全民经济的发展也历经波折。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营规模同职工数、基本建设投资增
长速度一再出现失调。垦区每一职工平均占有基本建设投资累计总额30多年间波动很大,1955年为
3,131元;“大跃进”年代,大面积开荒,职工猛增,到1959年骤降至1,226元,经六十年代前期
的调整,1964年回升到3,216元,“文化大革命”中6万多名知识青年参加垦区建设,投资增长幅
度远跟不上职工人数增长幅度,1969—1972年仅为2,111—2,171元;1978年,由于大批知识青年
返城,才回升到3,413元。由此导致垦区以农为主的全民经济长期处于直接与间接性生产建设、生
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和“以粮为钢”与多种经营的投资矛盾之中,有限的投资被迫分散,生产
建设与经营成果均受到影响。以农业和水利建设投资为例,平均每亩耕地累计投资额1955年10.54
元, 1962年23.97元,此后虽逐渐提高,到1978年也只有65.20元。与国家试点的友谊农场五分
场二队10年试点平均每亩耕地投资220多元对比,相差甚远。这种缓慢、累进,不充足的投入,使
垦区农业长期难于形成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在垦区经营地域受涝面积 601.1万亩中,到1978年
初步治理251.3万亩,仅占受涝面积的41.8%。灌区工程设计面积130万亩,到1978年已建工程有
效灌溉面积仅17.2万亩,只占设计面积的13.2%。在农机装备上,平均每2,000亩耕地占有的履
带拖拉机,1962、1972年分别为0.5、0.7台, 1978年达到0.79台,平均每1,000亩小麦(播种面
积)占有的联合收割机,1955年为 1.09台,此后每次开荒高潮之后都出现占有量下降的情况。
1962年为0.37台,1966年恢复到0.61台,1970年又降至0.47台,1978年才达到0.99台。这与1979
年全面机械化生产队试点的机械配套标准——平均每2,000亩耕地配1台履带拖拉机,1,000亩小
麦配1台联合收割机比较,机械力量长期不足是很明显的。
农场在三年二灾的自然条件下,由于长期投资不足,垦、建失调,农业处于风险之中,多种经
营发展缓慢,加之受政治动乱影响,“左”的思想干拢,经济体制日渐僵化和工作失误,经营成果
不佳。1949—1978年有11年经营盈利,共盈利13,569.2万元,有 19年经营亏损,共亏损14,287.6
万元。30年盈亏相抵净亏损718.4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垦区在改革中推行经济责任制,加
上风调雨顺、粮食提价,1979、1980年获得农业丰收,两年经营盈利15,751.8万元。同期,主
要靠企业自筹,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4,091.3万元,年均额是1978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的131.7%。
每一种植业工人生产的粮豆,1980年为14,048公斤,是1978年的2.47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
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为52,952.2万元,职工全员人均产值3,297元,分别是1978年的1.55倍、
1.8倍。
但是,由于农业建设欠帐太多,抗灾能力差,垦区1981年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造成 2.5亿元
的作物和资产损失。1982年春涝,没能完成播种计划。1981—1982年经营亏损 11,973万元,包
括财务包干结余在内的专用基金出现赤字12,556万元,不但使垦区资金周转处于困境,农机具更
新也受到严重影响。到1985年,在册农机具中超年限使用的台 数,履带拖拉机占39.3%,自走
式联合收割机占13.4%、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占55.6%、载重汽车占24.7%。同期,工农业产品
“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政策性、社会性负担逐年加重,垦区全民经济的经营成果一直没有达到
1980年的水平,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51,462.4万元,比1980年下降2.8%。1983—1985年虽然
经营盈利,还是没能补上1981—1982年的亏损。
尽管如此,处在改革中的农垦企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国家支持下,适应经济规律和
自然规律,在恢复的同时图发展,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基本建设,到1985年,使每一职工占有的基
本建设累计投资额上升到5,672元,每亩耕地的农业、水利、小型水利工程投资达到88.31元。
在农业生产环境上,除涝和有效灌溉面积较1978年明显增多,工业产值稳定上升,1985年产值
15,217万元,是1978年的1.6倍,1980年的1.36倍。特别是推行职工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经营
承包,继破除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之后基本上破除了职工吃企业“大锅饭”,垦区全民经济开
始获得新的生机。
二、集体、个体经济
农场创建初期,为解决副食品自给,职工家庭利用房前屋后土地、生产队划给食堂一些菜地
种莱。1957年,按照国务院领导指示,农场划给职工家庭少量土地种植蔬菜,各家还饲养少量家
禽、家畜,开始有了职工家庭副业。1958年,农场动员有劳动能力的家属作为正式职工参加农场
劳动,不再给职工家庭分地。
1958年秋,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中,部分农场附近的人民公社并入农场,带进了
集体所有制的社办工副业,并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分配形式和社员的“小自由”(小开荒、自留地、
自产品进入自由市场)。
六十年代初,垦区遭受严重涝灾后,农场在全国精简职工中于1961年动员职工家属退职。为弥
补职工家庭因收入减少而出现的困难,农场组织家属搞集体种植,养殖业。友谊农场场部由街道
组织家属建立了集体所有制的被服厂。1963年,东北农垦总局规定划给职工家属每人三大分(0.45
亩)自留地,以发展家庭副业。到1966年,在土地均为农场所有的情况下,垦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84.1万亩中,机关、团体集体经营3万亩,占1.06%;个体经营的家属园田地5.4万亩,占1.91%。
同期,家庭养猪有较大发展,在1966年垦区生猪年末存栏72,341头中,集体、个体经营的生猪占
45.5%。
“文化大革命”中,视家庭副业为发展资本主义的温床,严格限制私人养猪、种自留地,职工
家庭副业萎缩。兵团三师有的团有组织地“割资本主义尾巴”,拔职工家的障子、青苗,没收“超
过规定”的家禽,低价收购“超过规定”的肥猪。1970年垦区生猪年末存栏92,115头,全民经营
的比重上升至67.4%,集体、个体经营的比重降至32.6%。到1973年恢复家属园田地时,在垦区
农作物总播面积373.7万亩中,集体经营7.4万亩,占2%;个体经营4.5万亩,占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集体、个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在“放开、搞活”中,红管局和
所属农场积极扶持集体、个体的农、工、商、运、服务业,扩大自由种植面积。如,友谊农场六分
场五队人均土地16.2亩,是个人多地少的队,经济效益不高,职工收入水平低。1980年,该队帮助
职工家庭发展养殖业,到1983年底,全队112户有76户养奶牛、黄牛、羊、猪,还发展了木耳生产,
修建了渔塘,是年这些户平均增收974元。1984年,红管局召开了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先进单位和先
进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的有先进集体22个,集体经济中的先进个人36名,先进个体劳动者11名,
扶持集体、个体经济发展的先进个人6名。同年,红管局向7个农场和局直发放扶持集体,个体经济
发展的短期贷款52.1万元。经过几年努力,以投资较少、灵活分散、充分利用闲散劳力为特点的职工
家庭副业和集体企业,个体户有了较快的发展,有些生产项目,其产量在垦区同项生产中已占很大
比重,日益显现其对垦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985年,在垦区年末存栏畜禽中,集体、个体饲养的
黄牛、奶牛、羊分别占91.4%、87.5%、95.8%,生猪占 81.5%。集体、个体经济还开发了养
兔,养貂,养貉。由于集体、个体经济发展,1985年有6,790人在235个集体企业工作,2,362户个
体经济容纳了个体劳动者3,424人,分别占当年垦区就业总人数的4%、2%。在1985年垦区现行价
工农业总产值61,581万元中,集体经济1,077.4万元,占1.8%,个体经济3,460万元,占5.6%。
集体、个体经济已拥有自主经营所需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具有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垦区在改革所有制结构中,还出现了股份企业的雏型——八五三农场浸油厂。该厂由农场和职
工集资,按股份制经营,公股占80%,个人股占20%。
三、职工家庭农场
开发垦区初期,农垦经济体制基本上是搬用苏联国营农场模式,大批军垦农场沿袭部队建制和
管理方式,形成高度集权、统一经营的体制。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对垦殖荒原,开发边疆、屯垦
戍边、繁荣经济曾起过积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按
行政系统、指令方式进行管理,生产经营决策完全由企业领导机关包揽,从上到下谁也不负经济和
法律责任,二是财务收支两条线,国家统负盈亏,盈利上缴,亏损退库,农垦企业无偿占用国家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投资,既缺乏压力,也缺乏活力,只是机械地执行上级下达计划,三是实行等
级固定工资,职工的劳动与劳动成果、企业盈亏没有直接联系,压抑了职工生产积极性和主人翁责
任感。
为消除这些弊端,垦区在六十年代初推行“三包一奖四固定”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土地、农机
具、耕畜、劳力固定的前提下,把用工、产量、成本三项指标包到基层生产队,按实现考核指标情
况进行奖罚。之后,友谊农场将农业职工固定工资变革为“两结合”工资制,即:平时发基本工资
的70%,作为作业工资;将基本工资的30%浮动,年终根据产量、效益分配。这是垦区最早出现的
劳动分配与风险分配相结合的劳动报酬形式,对六十年代中期垦区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继友谊
农场实行“两结合”工资制,其它农场搞了试点,但“文化大革命”中被否定,将固定等级工资改
为月薪日记。虽搞过评工记分,终因职工的劳动与劳动成果脱节,影响生产积极性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垦企业在落实经济责任制中实行基本工资加奖励的分配 办法。这
对加强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积极性起了一定作用,但并未触及生产关系的变革,传统的经营管理体
制没变。1979年,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部份地解决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问题,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并无实质性改变。
1983年,赵紫阳总理视察新疆垦区,针对农垦企业“一死二穷”提出在改革农垦经济体制中兴
办职工家庭农场。引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实行在国营农场领导下,以户(联户)为单
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保留职工身分,按纯收益分配。
红兴隆垦区根据赵总理指示和中共中央1984年1号文件精神,于1984年试办了490个职工家庭农
场,取得了初步成功的经验。1984年8月全国农垦厅(局)长会议在红管局召开,全面贯彻赵总理指示
和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1985年,红管局12个农场的490个农、林、牧业生产队,有453个生
产队兴办了32,076个农、林、牧、渔业家庭农场,承包耕地439.9万亩(占多种形式承包耕地总量
571.4万亩的77%)、荒地3.5万亩、林地7万亩、水面1.36万亩。参加家庭农场的职工有58,406
人,占同年农业生产工人71,321人的81.9%。从此,农场基本摆脱了延续30余年的高度集权、统
一经营的管理体制,确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双层经营的基本框架。
为切实办好家庭农场,红管局在一些具体政策上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除绝大多数生产
队兴办家庭农场外,还有37个队保留了生产队承包。兴办家庭农场的生产队,有75名职工搞班组承
包。一些不承包土地、林地、畜禽、水面的职工,有4,041人从事专业承包,成立了1,776个非农
专业户。
种植业家庭农场有30,935个,其中独户28,845个,占93.3%;联户2,090个,占6.7%。在
独户家庭农场中,有农业机械的家庭农场2,776个,占9.6%,在生产队协调下,与无机户家庭
农场协作生产。按承包经营耕地数量,30,935个家庭农场中,100亩以下的占76.2%,101—500亩
的占19.3%,500亩以上的占4.5%。最大的家庭农场承包经营2,800亩地,最小的家庭农场只有20
亩地。大农场将田间作业机械实行承包、转让。转让农机具以净值为基础,参照现状作价,3—5年分
期偿还。
兴办家庭农场后,职工工资及各种补贴记入档案,大农场按月预借给相当基本工资30—70%的
生活费,年终决算时收缴。
家庭农场与大农场的收益分配关系是:家庭农场交够农场利、费和国家税收后全部归已,丰欠
自己调节。为有利于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对部分家庭农场采取了过渡性的共负盈亏办法,小农场和
大农场对实际盈亏按比例分摊。
家庭农场的直接生产费用,除林、牧、渔业家庭农场外,种植业家庭农场基本上由大农场垫支,
收取资金占用费,年终以上交粮抵扣。家庭农场所产粮豆,全部交农场处理,合同任务内按统购价,
超产部分按议价。牧、渔业产品及经济作物、庭院经济产品基本上自由销售。
为保证家庭农场健康成长,多数生产队改为管理服务站,精减了非生产人员。管理服务站的主
要职能是进行行政管理、思想教育、组织党团生活及社会工作,组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为消化剩余劳动时间,生产队无偿分给每户2亩地供职工家庭发展多种经营,不缴纳利,费和产品。
为鼓励开发性家庭农、林、牧、渔场发展,采取了优惠政策,三年不上缴利润,五年不缴纳土
地税。
红管局兴办职工家庭农场虽仅一个生产周期,却已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一是抗灾自救
能力增强。1985年垦区灾情较重,成灾面积315万亩,损失粮豆产量约11万吨。在这种情况下,家
庭农场当年还向大农场上缴利润3,136.8万元,占承包经营合同应上缴数的52%。二是调动了职
工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当年家庭农场自筹资金 2,100万元购置农业机械、运输机械、修建生产
用房和用于发展家庭经济。三是有1,5万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多种经营。四是开始调整农业
内部的产品结构。高产作物大幅度增加,水稻播种面积从上年的4.55万亩上升到7,59万亩,经济
作物由上年5,7万亩上升到11万亩。五是兴办家庭农场后,包括家庭经济在内的个体经济迅速发展。
以牧、副产品产量为例,大幅度增长。
垦区个体牧、副业产品产量:
但是,由于思想准备不足,弯子转得太急,一些矛盾渐渐显露出来。一是传统的“一大二公”,“大
一统”、“国有国营”的观念在于部思想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完全扭转,在舆论上干扰家庭农场
的稳定。年初确定16个队搞生产队承包,年内扩大到37个队搞生产队承包,有21个队的家庭农场停
办,有11个队将已经转让的农业机械又收归大农场。二是机械化生产与家庭分散经营的矛盾日益突
出,协调工作没跟上。三是职工从参加生产队组织的集体生产活动转变为自己自主经营,由于生产
经营素质低,一时难以驾驭。四是大农场与小农场的“统”、“分”关系不完全明确,各类服务体
系未及建立,出现小农场与大农场利益上的磨擦。家庭农场的巩固和完善,步履是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