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一、建场初期的单一经营
垦区最早建立的双鸭山、曙光农场,初建时主要任务是;开荒种地打粮。1950—1952年完成
基本建设投资67。3万元,种植业建设占53.5%,牧业建设占1.6%,交通、电信建设占3.3%,
工业建设占9.1%,非生产性建设占32.5%。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60.1万元 (1952年不变价),
种植业产值占95.7%,工业产值占4.3%。
1952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国营农场会议明确的国营农场基本任务是“以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向
农民示范,借以吸引农民逐渐走向集体化;积累农业机械技术、农业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经验;
培养干部,为将来农业机械化、集体化准备条件,同时为国家生产商品粮食、工业原料和畜产品,
以适应工业建设的需要。”1954年创建友谊农场,国务院指示“以生产谷物为主,在发展谷物生产
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畜牧业”。1956年,我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草案)要求国营农场扩大耕地
面积,实行多种经营。垦区各农场贯彻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央精神,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相应建立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农机修理、粮油加工等工业。1953—1957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665.3万元,
其中种植业建设占46.3%,工业建设占3.3%,非生产性建设占30.6%。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
1,879.1万元(1952年不变价),农业产值占79.99%,工业产值占20.01%,农业产值中的种植
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9,09%,畜牧业产值占4.08%,副业产值占6.82%。
二、“大跃进”年代农、牧、工业并举
195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指示:“国营谷物农场必须实行以农为主,农牧并举,农、林、牧、
副、渔全面发展”。在“大跃进”中,农场急速发展以猪、鸡为主的畜牧业和利用区内资源进行采
冶、烧制、加工的工业。1959年,为加速建成出口基地,扩大了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发展养猪。
当年大豆播种面积占粮豆播种面积的60%,全民经营的生猪、家禽年末存栏数分别比1957年增长
399.8%,779.8%。
由于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工业,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1958—1962年与 1953—1957
年相比,各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种植业从46.3%下降到33%,畜牧业
从7%上升到11.1%,工业从3.3%上升到13.1%。但这时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相当薄弱,大开荒中,
1959年每亩耕地累计种植业、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仅13.25元 (其中水利投资1.13元),农机配备水
平是2,000亩地0.342台履带拖拉机、1,000亩小麦0.637台联合收割机,机械作业能力、抗灾能
力都相当差。1960年垦区大涝,农业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10.3%,粮豆亩产比上年下降44.4%。
加之,全国遭遇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家对垦区基本建设拨款1961、1962年合计额仅为1958—1960
年合计额的 31.4%。到1962年,垦区全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虽增长到6,175.9万元(1957年不变
价),是1958年的207.4%,终因仓促“上马”,发展过快,有20多万亩地撩荒、弃耕,畜牧业不得
不收缩,其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高峰的1960年占20.03%,跌到1962年占7.98%,工业不
得不调整,其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高峰的1960年因农业严重欠收而非正常的占59.11%降
至1962年占45.2%。
三、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1962年,农垦部《国营农场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农场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 1963—1965年
结合已往经验教训,在贯彻《条例》中落实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产业
结构调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由于国民经济在连遭自然灾害后逐步得到恢复,国家对垦区基本建
设的投资有所增加,1963—1965年垦区各场(厂)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915,2万元,接近1958—1962
年总投资规模。投资方向体现了为农业打基础,种植业和水利建设占60.6%,交通,电信和电力建
设占16.5%,工业建设仅占 63%。农业机械装备得到加强,水利建设有进展,分配制度有变化。
到1965年,粮豆亩产首次突破100公斤。在推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中,畜牧业、工业也从“大跃进”
后的低谷中缓过劲儿来,1965年垦区全民经济工农业总产值8,920.5万元(1957年不变价),各业产
值所占比重为:种植业65.27%、林业0.22%、畜牧业3.8%,副业1.41%,渔业 0.39%、工
业28.91%。和1962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44.4%,平均年增长14.8%。在产品结构上,种植
业仍是“以粮为纲”,总播种面积中粮豆作物占97.1%;工业生产已开始注意农副产品的加工外销,
如投资兴建国内先进水平的日产50吨的面粉厂。
进入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农场进一步发展了以外销为目的的农副产品
加工,筹建了糠醛厂、淀粉厂、造纸厂。“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全国性的物资匮乏,兵团体制下推
行住房砖瓦化,促使垦区发展“五小”工业和砖瓦、制材工业。因此,虽同期掀起又一次开荒高潮,
投资方向却发生摇摆。1966—1970年垦区全民经济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2,045.6万元,各业基本
建设投资所占比重为:种植业和水利建设34.1%,林业和畜牧业建设5%,交通、电信、电力建设
9.9%,工业建设16.2%,非生产性建设34.8%。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的1971—1975年,全国进入
“农业学大寨”高潮,垦区全民经济的投资方向稍有调整,在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7,055.5万元
中,种植业和水利建设占46.2%,工业占12.1%。由于生产规模发展较快,工农业总产值有较大幅
度的增长。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13,077.9万元(1957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 46.6%,平均年增
长9.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25,983.7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 1971年增长56.1%,平均年增长
14%。1975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各业产值所占比重为:种植业63.58%、林业0.26%、畜牧业
3.94%、副业1.74%、渔业0.07%、工业30.41%。在产品结构上,种植业坚持“以粮为纲”,
其产值基本上是粮豆产值,畜牧业搞养猪“上纲要”,占了产值很大比重,工业上冶金、煤炭、机械、
建材、造纸工业发展较快,但食品工业仍占很大比重。1975年工业产值7,901.5万元,各门类工业
产值所占比重为:食品工业55.1%、机械工业12.7%、建材工业8.5%、化学工业6.3%、森林工
业6.1%、煤炭工业5.6%、造纸工业2.8%、冶金工业1.8%,其它工业1.1%。
“文化大革命”后,红管局继续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由于1978年全国国营农场会议提出
“国营农场要成为开垦荒地,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主力军”,垦区再次掀起开荒高潮,投资方向也有所
调整。和前两个五年计时期比较,进一步压缩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畜牧业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其
它建设的投资比重。1980年是垦区农业丰收年,工农业总产值39,922.8万元(1970年不变价),比
1975年增长53.6%。和1975年比较,农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但工业因造纸、
机械、建材业发展较快,产品结构出现新变化。和1975年比较,各门类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食
品工业从占55.1%降至46.5%,机械工业从占12.7%上升到22.2%,建材工业从占8.5%上升到
占9.9%,煤炭工业从占5.6%上升到6%,造纸工业从占2.8%上升到4.1%。
四、多层次的综合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垦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改革中从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的一业为主、
多种经营,向多元所有制的一业为主、综合经营转变。特点是全民经济总体上仍以农业为主,而各产
业部门又以本业为主,兼营它业。由于人们渐从产品经济观念中解脱出来,把提高经济效益置于中心
地位,由于全民畜牧业收缩,垦区全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1985年全民经济
工农业总产值51,462.4万元 (1980年不变价),各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种植业65.27%、
林业1.22%、畜牧业0.82%、副业2.99%、渔业0.13%、工业29.57%。和1980年比较,农业产值
所占比重下降,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详见本章附表3)
由于年度间农业丰欠不一,影响产值比重,由于不变价一再调整,不便对比,从按 1980年不变价计算
的1970—1985年国民经济各五年计划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未包括已划出的笔架山、佳南农场)可
看到以下变化:
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工农业总产值与分业产值:
续表
0000125;[/$$p]
注:详见本章附表4。
上表说明,在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年),垦区全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调
整,但步子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国家对农垦企业自 1979年起实行财务包干,企
业靠盈利扩大再生产。垦区1981年大涝,背上沉重的包干赤字包袱,资金非常紧张,本期完成基本
建设投资14,712.2万元,比“五.五”时期减少 46%;(2)对抗灾能力差的农业必须继续增加投
入;(3)作为垦区工业骨干的粮油加工业和以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因存在购销倒挂而难以发展;
(4)由于肉粮比价不合理和一度出现“卖猪难”,全民经营的畜牧业大幅度收缩。
垦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受到制约,但在产品结构上做了不少调整。种植业的水稻、大豆和经济作
物面积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畜牧业转向侧重经营草食动物。工业方面冶金 (黄金)、电力、煤炭、化
工、森工,缝纫、造纸业均有新发展。作为垦区工业骨干的食品工业虽屠宰及肉类加工、酿酒,乳制
品等业都有明显进展,其1985年产值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落到40.6%,比1980年下降5.9%;
另一骨干工业——机械工业,其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2.2%下降到1985年的19.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起来的垦区集体所有制经济,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 987.7万元(1980年不
变价),各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种植业25.4%、畜牧业 0.2%、副业3.3%、渔业0.1%、
工业71%。同年,垦区个体所有制经济现行价工农业总产值3,459.5万元,各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
重为:种养业53.5%、工业及运输业19%商业及饮食服务业25.3%、手工业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