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轮作、耕作与培肥地力
第二节 轮作、耕作与培肥地力
一、轮作
农场创建初期,生产队未定型,土地熟化不好,地号不便规划,只是在局部面积上调换茬口。
体现在全民经营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上,1956年全区平均值为;小麦占58.2%,玉米占3.1%,大
豆占32.5%,其他作物6.2%。1959年搞“大豆为纲”,大豆种植面积占当年总播面积的60%,
酿成“大豆为纲,连茬草荒”,严重减产。
总结实践经验,各场逐渐向正规轮作迈进。曙光农场1959年大豆面积占总播面积的 66.6%,
自六十年代前期,渐渐向麦—玉—豆三区轮作过渡。同期,双鸭山农场开始实行小麦一玉米一大豆
一杂粮的四区轮作,友谊农场已有18个生产队走上正规轮作,八五三农场对已定型的生产队实行近
地号的麦—麦—玉—豆与远地号的麦—玉—豆相结合的轮作方式,对新建队和尚未定型的队则采取
麦不连三、玉(米)不连二、大豆不重不迎的单一地号轮作。其它农场也开始实行不同形式的轮作。
东北农垦总局1964年要求确立农业生产的五大制度,推动了向健全轮作制前进,因地制宜地适
当选用麦一麦一豆、麦一玉一豆三区轮作,或麦一麦一玉一豆四区轮作制,并相对稳定。1966年,
在总播面积中,小麦占45.6%,玉米占16.7%,大豆占27.2%,其它作物占10.5%。
七十年代“学大寨”高潮迭起,玉米面积大幅度上升,出现一批“三三制”生产队,实行麦一
玉一豆三区轮作。1976年,在总播面积中,小麦占36.7%,玉米占23.6%,大豆占26.2%,其
他作物占13.5%。
农场总局1976年9月发出《关于认真搞好耕作制改革的指示》,强调“耕作制必须和轮作制、
施肥制结合起来”。但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又受气象条件制约,轮作制常被打乱。1979年,小麦
提价幅度较大(21%),1981年起,大豆又在原统购价基础上增价 50%(不再计算超交加价)。这样,
种玉米、杂粮亩成本高而效益较低,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1年,在总播面积中,小麦占53.1%,
玉米占8.6%,大豆占31.4%,其他作物占6.9%。随国家准许完成定购任务后可自行议销,种
大豆效益高,其比重进一步上升。1985年,在总播面积中,小麦占42%,玉米占3.8%,大豆占
47.4%,其他作物占 6.8%。春涝严重的年份,只好以墒情定作物,完不成小麦种植计划,只
得多种大豆。如 1981年大涝,1982年开春后种不上小麦,这一年在总播面积中小麦仅占35.8%,
玉米占 5.7%,大豆占51.8%,其它作物占6.7%。
历年全民经营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见本章附表l 。
二、耕作
农场长期把搞好土壤耕作作为夺高产的基础,较快地摸索出适应本地区机械化的耕作法,并
不断改进。
1、开荒地的土壤耕作。荒原的地表都覆盖着植物,有8—15厘米草根层,有的地面积水。所
以,开荒前多需开沟排水,烧荒清理。有时需先耙后翻。翻过来的地,视情况进行重耙、轻耙,
以达到播种状态。
但对开荒和开种后的耕作也因地制宜。八五二农场对平坦、含水适度、草皮厚8厘米左右的生
荒地,用圆盘灭茬耙耙地,不经翻耕,也达到良好的整地质量。在开荒种植 2—3年内,一般不再
耕翻,只用粑灭茬,继续切碎草根垡片,用链轨耢平磨碎地表,待草根腐烂时再进行耕翻作业。
2、熟地的土壤耕作。自建场至七十年代中期,农场熟地土壤耕作基本上采用平翻,使一定深
度(18—20厘米)的土壤翻转,创造一个疏松的耕层。熟地翻耕以伏、秋翻为主。习惯上认定“黑色
越冬”是来年生产主动的必备条件。秋翻截止期一般为11月上句,七十年代“黑色越冬”面积比重
为48.9%(1971年)—96.1%(1970年)。伏秋翻的耕地能大量接纳雨水,晒垡熟化土壤,消灭和减
轻病,虫、草的危害,并可减轻春季作业繁忙程度。农场从实践中还总结、推广了机械化的系列土
壤耕作方法,主要有:
翻地。根据土壤质地适度深翻。秋涝年份,翻地不耙或粗耙,以利散墒,防止春涝。干旱年份,
伏秋翻地带合墒器、钉凿耙,翻耙紧密结合,以利保墒,防止春早。翻地时因地制宜地深浅交替、
开闭垄交替、耕向交替。连年受涝,采取小麦伏翻,大豆秋翻,翻后整地和秋,春耙茬的轮耕法。
连年遇旱,采取麦茬伏深翻(26—28厘米),玉米和大豆茬浅耕。以平翻深松和耙茬深松打破犁底
层,使土壤耕层加厚。
整地。用轻、重耙耙地,钉齿耙耙地,链轨、木头等耢地,平土机平地,镇压器压紧土壤破
除硬盖,中耕松土培土。八五三农场还总结了坚持五项标准:适(水分适宜,不湿整地)、齐(地头
地边整齐)、细(耙地细碎)、平(翻平、耙平、耢平)、墒(早春耢雪散墒,提早耙地,播后及时镇
压,以利屎墒)。在“学大寨”中,垦区发展了秋起垄,高峰的1976年达到42.2万亩。
3、耕法改革。
少耕法。以伏秋翻为前提的耕作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农时紧,适耕期短,作业次数多,工效
低,成本高。曙光农场在1956年遇上夏秋涝,秋翻面积少,转年为抢农时,采用了大豆地耙茬种
麦方法。据黑龙江省农科院土壤耕作组当年在该场五队调查,耙茬比秋翻提高产量11.5%,早熟
2天,千粒重增加2.23克。受此启示,该场每年有30%左右的大豆耙茬种麦面积,效果较好,向
“少耕法”迈出了第一步。基本耕作形式由连年深翻改为“两翻一耙”,即:小麦伏翻种玉米,
玉米秋翻种大豆,大豆耙茬种小麦。该场 1972年又遇秋涝进而导致1973年春涝,被迫采用杆齿松
土耙茬种大豆。实践证明,松土耙茬种大豆克服了连年耕翻造成的土质板结、活土层薄、抗灾能力
差,由此发展为以深松为核心的“一翻两耙”耕作制,即:小麦浅翻深松种玉米,玉米深松耙茬种
大豆,大豆浅松耙茬种小麦,形成了完整的“少耕法”,在垦区得到及时推广。垦区平翻深松、免
翻深松和中耕深松面积1975年达到351.9万亩,1976年249.9万亩。农场总局1976年9月在《关于
认真搞好耕作制改革的指示》中明确要求“耕作改制的核心是深耕深松,改季节耕作为常年耕作,
改年年耕翻为隔年耕翻”。红管局在推行中不断总结出新经验。据八五二农场调查,耙茬播种每亩
可降低成本1.70—2 00元;秋翻同时进行科学的深松,土地渗透性好,有明显抗旱防涝作用,在
1984年多雨条件下机车可照样作业。垦区耕地秋耙茬面积高峰年为48.5万亩(1978年),春耙茬面
积高峰年为130万亩(1982年)。同期,部分农场还试搞了搅麦茬、搅垄,在1980、1981、1985年都
达到一万余亩。
免耕法。原垄卡是我国传统农艺的组成部分。历年农场种植玉米等大秋作物,都有部分原垄
卡,重旱年份,保墒作用更明显。1979年,红管局科研所试验了免耕,证实免耕对防止风蚀、减
少水土流失有显著作用。
进入八十年代,垦区处于多种耕法各显其能,向用养协调,建立新的农田生态平衡和重视科
学管理土地的方向迈进,以适应多变的气象因素和生产的不断发展。
三、培肥地力
垦区在七十、八十年代进行过三次土壤普查。12个农场已查的592万亩耕地中,白浆土占30.5%,
黑土占28.8%,草甸土占35.4%。
随着土地垦殖年限的延长,因用养结合不好,土壤自然肥力逐年下降。以友谊农场为例,全
场普查平均值,1960年耕层含有机质6.036%、全氮0.39%,全磷0.35%, 1974年依次降到4.37%、
0.277%、0.1758%。
经多年耕种,土壤的物理特性也有变劣趋势。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明显减少,其粒径组成,
小粒团聚体占绝对优势。土壤质地向粘鳅方向转化(如友谊农场二分场二十九队的草甸土耕层质
地,1964年测定为重壤土,1973年已变为轻粘土)。土壤僵板,容重增加,犁耕阻力越来越大(如
曙光农场三队,耕深22厘米,其土壤阻力系数1963年为0.55—0.65公斤/平方厘米,1965年为
0.65—0.75公斤/平方厘米,1973年上升到0.86公斤/平方厘米)。
由于以上原因,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成为农场夺高产的长期基础工程,并为此作了不
少努力:
l、水土保持。位于山麓的农场,如八五三农场,自1961年“缘山百里截流,沿河百里筑堤”;
八五二农场在山麓漫岗挖沿山截流沟,种树,改顺坡耕为沿等高线作业,减缓冲刷。各场普遍建
设了防风林地和水土保持林,1985年分别达到38.4万亩、349亩。
2、增施有机肥。作为农业增产措施,双鸭山农场1953年开始施用积肥,曙光农场 1956—1964
年,年均积造肥5.4万吨。五十年代“大跃进”时,一些场还搞过秸杆薰肥。 1964年冬,曙光农
场五队在450亩地的面积上以有机肥重点改土,第二年玉米亩产265公斤,比未改土地增产一倍。该
场自1965年广辟肥源,掀起积肥改土高潮,1965—1979年,累计积造肥184.7万吨,累计改土面积
23.8万亩。八五三农场1965年建立了施肥制度,专业与群众性积肥相结合,常年与季节性积肥相
结合,搞万亩地,千吨肥。兵团建制时期垦区积造肥较多,以后化肥供应状况较好,对施厩肥有所
忽视,积造肥量逐年下降。
3、种植绿肥。曙光农场1954年开始种植绿肥。红管局七十年代出现种植绿肥高潮,高峰的
1977年达13.1万亩。主要品种有草木樨、民豌豆、秣食豆和大豆。主要种植方式是小麦间种草木
樨。进入八十年代,种绿肥面积渐少
4、秸杆还田。六十年代初期,八五三、八五二、曙光等农场开始试验玉米站杆翻地还田。玉
米下棒后,以园盘耙顺垄耙地,然后犁翻。坚持玉米秸杆还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有显著改善。从
七十年代起,垦区推广麦秸还田,与此相适应,还研制了麦秸切碎、抛撒机具,推动了麦秸还田的
迅速、普遍推广。进入八十年代,农场麦秸还田面积一般占麦田面积的50%左右,是垦区培肥地力
仍坚持的主要措施。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从1978年开始坚持秸杆还田,到1984年测定,土壤有机质
增长0.13%,地温提高0.3℃,土壤容重降低0.023克/立方厘米,表层土壤渗透性提高1.03毫
升/分钟。垦区麦秸还田高峰年(1983年)达到202万亩,1976—1985年累计秸杆还田779.8万亩。
5、深松改土。白浆土地黑土层薄,连年同层耕翻,耕层下部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不
易下扎。农场从七十年代开始采用深松耕法,改土效果较好。八五二农场深松后的白浆土,土壤容
重降低0.1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增加3.2%,毛管孔隙增加 4.9%,土壤温度提高0.1—1.3℃。
6、草炭改土。1966年,双鸭山农场一队将洼地草炭土运入白浆土地号,亩运21.4吨,共改
1248亩。据考查,亩增产17.5%。垦区草炭改土高峰期的1976—1978年,累计面积达22.9万亩。
7、掺沙改土。二九一农场十五队曾试验给小面积粘重土掺沙子,比对照增产 50—70%。 1976—
1978年,八五三、友谊等农场也搞过。但因成本高、费工,未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