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种子

第三节 种子



一、种子管理
1978年前,管理种子是场、局农业部门的职责之一,有专人负责。生产队自种自留。队间、场
间调剂种子,实行统一调拔,按粮食统购价加成。
1978年10月,红管局根据农垦部种子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种子公司。到1979年3月,各场也相
继成立了种子公司。种子公司与局、场农业管理部门合署办公。
1984年春,局、场在机构改革中将种子公司与农业管理部门分开,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
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局、场种子公司除进行种子行政管理,本着为生产搞好服务的原则,以调剂为主,兼搞经营,以
经济管理办法平衡场间种子余缺。1981—1984年还支援地方良种8,415吨,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良种繁育
农场创建初期,多采用农家玉米种,注意引进小麦、大豆良种。以后逐步展开系统的良种繁育和
管理。
双鸭山农场各生产队在1954年基本固定了种子田,1955年全场开始建立各种作物的良种繁殖田。
友谊农场创建时,苏联专家从苏联阿穆尔洲试验站引进了具有早熟耐湿特性的大豆种,1956年在友谊
农场繁殖了10吨,1957年全省推广,命名为黑龙江41号。
五十年代后期,农场相继创建了农业试验站,引进、示范、选择适应本地区种植的作物品种,加
强繁殖,逐渐淘汰农家品种。
进入六十年代,各场初步确立良繁体制,普及良种。如,友谊农场初步形成总场有良种站、分场
有种子队、生产队有留种田的三级良种繁育体制,曙光农场开始实行场内良种调剂预约合同制,贯彻
良种加价奖励政策;八五三农场开始加强种子技术管理,执行种子检验、操作规程和良种繁育程序,
对种子田的割,运、选,贮藏建立了管理制度。
但在贯彻“四自一辅”(农场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以场间调剂)种子方针下,多渠道、多
种形式引种,出现作物品种较长时间的多、乱、杂。
“文化大革命”初期,兵团推行“群众办科研”,在各连队建立科研班,管理种子田,搞提纯复
壮,并在全面推广玉米双交种中负责制种。到七十年代初,各场实现了玉米双交化,进而转向玉米单
交化。但种子良繁体系遭破坏,良种繁育工作被严重削弱。直到1973年,建立团、营,连三级种子田,
才恢复以场为单位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良种繁育工作再次展开。
1976年,农场总局要求“迅速建立健全以生产连队为基础,以场农业科学实验站为中心的良种繁
育推广体系”,红管局由农业部门(后由种子公司)主持,在红管局科研所和各场试验站配合下,进一
步开展有组织的引种鉴定,对垦区解决品种多、乱、杂和更新换代起了关键作用。到1984年,生产队
各主栽作物(小麦、玉米、大豆)应用品种,一般均减少到2—3个。
垦区在开展良种繁育的持续努力中,育种工作较早地提到日程。合江农垦局在1960年建立了农业
科学研究所,开始培育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后作为东北农垦总局农业科学研究所,还承担组织
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经多年努力,这个后来归属于红管局的科研所陆续培育推广了早熟小麦品种垦149、
中早熟小麦品种钢107、108;中熟玉米品种钢玉1号、2号、3号、4号,自交系黄牙,垦44,中早熟大豆
品种钢201、红丰 2号、红丰3号,其中红丰3号已成为垦区大豆主栽品种之一。同期,八五三农场从进
口加拿大大麦中整理选育出一种六棱大麦,友谊农场试验站培育出新44X早大黄玉米单交种。
三、种子“四化一供”
红管局自1978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实现种子生产专业
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建立健全种子公司经营系统打下了基础。
1、建立健全以原种场、良种队为骨干的良种繁育体系,种子生产由分散逐步走向集约化、专业化。
各场先后在试验站和条件好的生产队建立了原种场、原种队。12个原种场拥有耕地68,619亩(其中林
网化面积约占46.8%,水利化面积约占40%),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77人(其中农艺师26人,助理农
艺师18人,技术员33人),担负农作物原种繁殖、提纯复壮、品种的中间试验。
已有的48个良种队拥有耕地60万亩,配有技术人员62名,主要任务是繁殖农作物一、二级良种,
供生产队使用。
2、以积温带为依据,进行品种区划和品种整顿。1980年6月,红管局种子公司根据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和生产现状,对垦区农作物品种进行了区域规划,根据各场所在的不同积温区,即松花江
平原区(二积温带≥10℃活动积温2,500℃区)、完达山半山区 (三积温带,2,400℃区)、沿江山间
冷凉区(四积温带2,300℃区),确定了分属这三个区的农场的各作物适宜主栽品种、搭配品种,逐步
实现有计划地按自然区划选育、试验、繁殖、推广新品种,解决盲目引种、越区种植问题,对生产
应用的品种进行了注册登记,使熟期结构趋向合理。扭转了生产品种多、乱、杂局面,推进了种子
工作向科学化、区域化、制度化发展。
3、组织新品种试验、推广。红管局种子公司每年组织局科研所和各农场联合进行新晶系的联合
试验及新品种生产示范,筛选垦区的后备品种。在七十年代基本实现玉米种子杂交化后,小麦、大
豆等自交作物良种化程度已达95%以上。
4、加强种子检验。各场成立了种子检验室37个,基本实现了种子检验标准化。能根据检验结果
确定播种量及种子调拨、经营时的质量等级。为提高检验水平,局、场种子公司多次选送人员去八一
农垦大学和东北农学院等院校学习,并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短期培训。
5、种子加工机械化。垦区已建三座种子加工厂,分设在八五三农场和八五二农场二、五分场。
各厂每小时加工量为2.5—5吨,都已投产使用。通过种子加工厂加工的种子,比单式选种机选种的
增产5—10%左右,提高种子利用率2.9—3.6%。虽每公斤种子增加成本1.24分,亩经济效益仍能
提高4—9元。为解决本地区秋季气温低而导致玉米、水稻成熟后脱水慢、发芽率下降问题,垦区已建
立气流式玉米果穗烘干室17座,每室烘干量一次可达15吨,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发芽率保证95%
左右,每公斤种子烘干费用1.2—2分钱,使部分农场达到玉米、水稻种自给有余。
垦区引进鉴定推广粮豆作物品种概览见本章附表2。